陈长事件
陈长事件(越南语:Vụ Trần Trường, Sự kiện Trần Trường)[注 1],英文称为Hi-Tek事件(英语:Hi-Tek incident[注 2]),指1999年越南裔美国人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小西贡发起的一系列抗议活动,旨在抗议当地音像店Hi-Tek Video的店主陈文长(Trần Văn Trường)在商店橱窗中展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和胡志明的肖像。这起事件爆发时,美国与越南两国关系正处在恢复阶段,此外过去二十年来美国国内的反共活动也持续不断(包括部分暴力性事件)。这起事件也被认为是小西贡历史上同类抗议活动中影响力最大的一次。
陈长事件 | |||
---|---|---|---|
日期 | 1999年1月17日至3月11日 | ||
地点 | |||
起因 | Hi-Tek音像店展示越南国旗与胡志明肖像 | ||
目标 |
| ||
方法 | 商店外示威、静坐和烛光守夜 | ||
结果 | 商店因为被驱逐和盗版录像指控而关闭 | ||
冲突方 | |||
| |||
人数 | |||
| |||
伤亡 | |||
拘留 | 52名示威者 |
抗议活动从1月17日越南国旗和胡志明的照片首次被公开悬挂起,共持续了53天。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有数百人聚集在商店前抗议,并呼吁陈文长移除这些共产主义标志。小西贡社区主要由来自越南南方的反共难民及其后代组成,他们认为这些共产主义标志非常令人反感。冲突在2月26日晚达到了高潮,当时有约15,000人聚集在一起举行烛光守夜活动,以批评越南的人权状况。该事件在3月11日结束,当时音像店因为遭到驱逐和被指控盗版视频而关闭。五个月后,陈文长被判处3个月徒刑。
这场示威活动在当时受到极大关注,其规模巨大,参与示威的人群中有不同人口群体和更多的“温和”声音的出现,这使得越南裔美国人社区的团结意识得到了增强。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抗议活动引起的骚乱以及警员部署的方式和耗费的资源上产生了争议,也有人对陈文长的言论自由权受到侵犯感到担忧,还出现了对于同化和社区间关系的疑问。这一事件后来被视为小西贡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激励了许多越南裔美国人更多地参与政治和公民事务。
背景
编辑1975年四三〇事件后,美国接收了大量来自越南共和国的难民。[1]整个20世纪90年代,大量难民及其后代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兰治县,那里的越南裔社区人口从1990年的7.2万增长到了1999年的22万人。[2]由于他们中的许多人逃离了越南共和国战败后接管越南南方的共产主义政权,并目睹了该政权的迫害或者成为了其受害者,整个社区都有着强烈的反共意识。[1]那些表示希望与越南当局恢复关系的越南裔美国人往往会被社区中的其他成员孤立和驱逐。[3]紧张的社群间关系在80年代升级为暴力事件,和平活动家和记者遭到了暗杀,其他人则因为同情共产主义或是鼓励与越南当局对话,在十年中遭到了攻击或骚扰。联邦调查局怀疑这是一个旨在推翻河内共产主义政府的准军事团体所为。[4]该组织解散后的十年间,暴力冲突逐渐平息,但到了90年代,随着越南裔美国人社区的成熟,抗议活动日益频繁,以对抗任何可疑的共产主义影响,而奥兰治县成为了政治表达的中心。[5]这些态度也延伸到了符号上:越南裔美国人通常使用越南共和国国旗,也被称为“越南传统与自由旗帜”(Vietnamese Heritage and Freedom Flag)或“黄旗”(cờ vàng),作为他们祖国和反共主义的象征。另一方面,越南政府的标志则被社区回避,甚至被视为伤痛的标志。[6]
陈文长出生于1961年[7],是1980年逃离越南的越南船民中的一员,因为他的家人在战争中被杀害或是被送往了再教育营。[8]没有接受过高中教育的陈文长在20岁时加入了一个冥想团体“无为爱友会”(Hội Ái Hữu Vô Vi),并被其精神领袖Ong Tam视为“天选之人”。据报道,陈文长以宣称自己为“上帝”作为回应。在其他成员指责他试图在Tam去世后接管组织后,他于1989年离开了该组织,并与唯一支持他的阮氏金卿结婚。十年后,他称他只是为了过上更简单的生活而决定离开。[9]陈文长随后与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一起搬到了加州,在那里他从事回收电视和录影机的工作,而她的妻子则作为计算机程序员负担家计。最终,在参加电子产品课程的学习后,他于1996年开设了Hi-Tek音像店。与此同时,他前往越南,并看到祖国的生活条件在日益改善,这也使他开始倡导美国改善美越关系。[10]
在20世纪90年代,在经历了长达20年代的“冰冻”后,美国与越南在外交关系正常化方面获取了进展,这导致了越南裔美国人社区的热议和抗议活动的高潮。[11]1994年,美国解除了贸易禁运,一些越南裔美国人开设寻求两国间的商业机会,屏蔽期间为留在越南的家人提供物品的地下经济的不景气,也导致了人们试图通过加强经济关系来取代它。然而,许多社区成员都反对这些尝试。一次,威斯特敏斯特的越南商会宣布将派遣由商会主席范基(Phạm Cơ)博士带领的代表团,前往越南考察建立经济关系,这一举动引发了抗议活动:在这次考察前后,示威者包围了范基的办公室,考察期间,有约一千人在华盛顿特区集会。在奥兰治县的一次抗议活动中,陈文长散发传单宣传他组织的一个论坛,该论坛旨在让支持和反对河内政府的双方展开讨论,并支持增加与越南的贸易,但是没有人参加。[12]在之后的五年里,陈文长试图通过出版一系列关于该议题的书面材料,以促进更多关于该议题的讨论,但是基本上没有产生反响。最后,在1999年,他决定在自己的Hi-Tek音像店悬挂越南共产党创始人胡志明的照片和当前越南的国旗,以引起社区的关注。从1996年起,他曾断断续续地悬挂上述旗帜,但没有引起任何反应。陈文长提前一周在两份传真中说明了他的意图,要求进行“对话”,但是同时也表示“我挑衅你们......如果你们敢来取下它们”。[13]警察还表示,陈文长曾告诉他们: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可以这样做,也是因为他想要与他不满意的邻近企业对立。[14]
经过
编辑陈文长于1999年1月17日如期开始了他的计划。起初,他只悬挂胡志明的照片。由于该店位于小西贡中心地带的博尔萨大道上,一名游客在当天就注意到了这张照片,并联系了其他人,导致了约50人聚集在该店,一名员工在当天晚些时候撤下了胡志明的照片。然而,第二天,陈文长不仅再次挂上了胡志明的照片,还悬挂了一面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这引起了另一场示威,到了中午时分,示威者的人数增加到350人。商店因为示威而提前关门,陈文长在警察的护送下离开时,被一名抗议者击打了头部,因受轻伤被送进医院。[15][16]
之后,抗议活动持续进行了52天,在周末时有多达15,000名抗议者聚集在商店前。 [17]抗议活动大多是和平的,示威者们高喊反共口号,手持标语和越南共和国国旗,踩踏和焚烧胡志明的肖像,并分享他们被迫害的经历。抗议活动的参加者包括了三大代际群体:亲历越南战争和越南共产党统治的年长的越南难民、更关注越南人权问题的青年群体,以及由二三十岁的白领专业人士组成的 “中间一代”,他们凭借自己的英语技能和对美国主流社会的了解,在媒体、警察和州政客前扮演了抗议者代表的角色。[16]在其他地方,更大的越南裔美国人社区体现了他们的团结,小西贡的购物中心竖起了美国和越南共和国的旗帜,以表明他们的忠诚和反共立场,在圣何塞和休斯敦也爆发了示威活动。[18]
1月20日,陈文长的房东以造成“公众侵扰”,从而违反租赁协议为由,起诉陈文长,要求他撤下旗帜和照片。21日,法官发布了一项命令陈文长撤下展示物品的临时禁令,抗议者闻讯便集体庆祝。然而,这遭到了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等民权活动者的强烈反对,他们支持陈文长并提起了反诉。2月10日,经过裁定,法官撤销了禁令,陈文长可以继续展示旗帜和照片。[16][19]
2月20日,警方护送陈文长和他的妻子回到店里,他得以重新悬挂上旗帜与照片。后来得知,警察当天在音像店中注意到了陈文长盗版视频的活动。陈文长和他的家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面临着有限但日益增加的骚扰。六天后,发生了抗议活动期间最大规模的集会,有15,000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手电筒守夜”活动以关注越南的人权问题。3月1日,陈文长被扔鸡蛋。五天后,警方突击搜查了Hi-Tek音像店,查获了数千盘录像带和数百台录像机。警方发言人表示,他们在店内发现了一个“精心设计的盗版视频活动”。[16]3月8日,陈文长的律师表示陈文长无法重新营业。3月11日,音像店关门,房东拆除了招牌和展示的旗帜和照片,示威活动也随之结束。[16]
反应
编辑陈文长
编辑作为对抗议活动的回应,陈文长起初表示他并不后悔。他宣称自己并非共产主义者,不支持共产党统治越南,但相信应该与他们和平相处,而他只是在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利。他还声称,盗版指控是针对他一个人的,“他们应该逮捕小西贡的其他所有的(音像店老板),因为每个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20]第二年,他对悬挂国旗表示了后悔,但仍然对抗议者们感到失望,说:“他们想打我,他们想杀我,因为……我展示了旗帜。那不是……自由。在越南裔社区里,你没有说自己喜欢什么的自由。我试图与他们辩论和交谈,并在这里展示自由。但他们在这里的行为就像共产党人在越南的所作所为一样。”[21]
越南裔美国人
编辑美国的越南裔社区对陈文长展示共产主义标志感到愤怒,称使用这些标志带来了镇压、战争和逃离越南的伤痛。大多数越南裔美国人支持抗议活动。[22]这些活动还以较高的青年参与率为标志,这是学生团体对曾振锻在洛杉矶时报上的专栏进行反击的结果,该专栏声称大多数的年轻一代已经变得非政治化,不像他们的长辈那样反共产主义。[注 3][23]随着有关事件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迅速在社区中传播,以及完善的越南语广播电台系统,在圣何塞和休斯敦等越南裔美国人高度集中的其他城市中也组织了声援抗议活动。除了陈长事件本身外,抗议者还旨在就越南的人权状况发表声明,并增强越南裔美国人的政治力量。这一系列抗议活动的特点是新团体参与度的增加,包括上述的年轻人、首次参与抗议者和那些仍然想与越南做生意的持有更“温和”立场的人。[24]抗议者群体的多样性导致了社区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团结感的增强;除年龄外,示威者在阶级、信仰、地区和性别方面也具有不同的背景。在示威期间,曾经相互争斗的社区领导人们握手言和,并出现了跨宗教的祈祷服务。[25]
非越南裔美国人
编辑其他美国人对于抗议活动的反应更加复杂,虽然一些参加过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参加了示威活动,但“主流社会”大多倾向于更多地关注言论自由问题。莱斯大学学者Nam Q. Ha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评论,并注意到其他美国人对于抗议活动的支持或者反对倾向于表现出“排外主义情绪”,认为越南裔美国人对美国不够了解。[26]另一位学者Phuong Nguyen对主流媒体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得出了类似的批评性结论,他认为,如果从跨国的角度来看,抗议者反而是通过示威来强调了美国的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美国性。[27]相反,戴维·迈耶和翁瑞如玉在为《越南研究期刊》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该事件是一个例子,说明了早期越南裔美国人的政治活动重点聚焦于越南政府,或是直接指向它,或是针对最终指向它的地方问题,而不是美国国内政治。[28]民权活动家尤为反对这些抗议活动,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为陈文长和他的律师提供了法律支持,并指出用“公共侵扰”的理由来反对他将创造一个“危险的先例”。虽然洛杉矶时报的专栏作家达娜·帕森对陈文长本人并不热心,并对他的动机表示了怀疑,但他仍然支持陈文长,并认为逃离了越南的抗议者们,一边抗议越南侵犯人权,一边试图限制他人的言论自由,是一种虚伪的行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也持有该观点。[29]3月3日,奥兰治县共和党领导人汤姆·富恩特斯宣布,该党将支持抗议活动,并且派人参与示威,洛杉矶时报称这是第一次主流政治对于示威者们的支持。[30]
地方当局
编辑威斯特敏斯特的地方官员间也出现了分歧。一些市议会的成员不赞成抗议活动,并向其他居民发出了类似的本土主义态度,而一些其他成员则支持并参与了示威活动。当时市议会中唯一的越南裔美国人托尼·林[注 4]在市律师的建议下决定不参加抗议活动,这引起了社区的严重不满。[22]抗议活动导致的成本是另外一个因素,因为该市不得不动员200名配备防暴设备的警察来保护陈文长,并逮捕了52名示威者,花费了超过75万美元。[31]这导致了针对当地警察的严厉批评。警察局长詹姆斯·库克因为摇摆不定的策略而受到了警察工会的质询,而陈文长的律师则宣布他打算起诉警察部队未能保护好陈。争议还因为警察通信频率上出现的种族主义的污言秽语和催促警察对人群胡乱开枪的话语而变得更加复杂,尽管后来确定这可能是由一个私人公司的无线电操作员发送的。[32]
越南方面
编辑越南当局发表了多项支持陈文长的声明,越南在华盛顿特区的大使馆表达了对他的安全和行使自己权利的关注。旧金山领事馆打电话给陈文长保证了对他的支持。[33]有流传较广的传言称陈文长受到了越南政府的直接支持,一些越南裔美国人担心他们的社区会被共产党接管。[34]其中一个例子是,有人指称河内内排国际机场向旅客收取50美元的到达费,以资助陈文长,但这一说法被他本人和越南驻旧金山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否认。[35]
2006年越南前锋报在评论陈文长的行为时写道,他“即使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殴打,还是在屋内安放了胡志明的供桌,并悬挂越南国旗,为在美国发扬越南人的爱国精神做出了贡献”[7],并形容他是一位“爱国越侨”。[36]青年人报将示威者的行为描述为“他们对他(指陈文长)无能为力,组织悬挂三杠黄旗将他的商店遮盖了53天。他们组织捣毁他的商店,然后诬陷他进行盗版行为”。[37]
后续和影响
编辑在威斯特敏斯特市议员托尼·林经营的餐厅门前同样爆发了示威活动,由于他没有参加抗议活动,有人指责他本人是共产主义同情者,并发起了一场针对他的罢免运动。在试图通过起诉要求赔偿精神损失和精神损失后,他最终妥协,关闭了自己的餐厅,并于2002年退出了政坛,失去了他在越南裔社区中的声望。[38]抗议者们还为第二年建造的社区中心筹集了资金,尽管有人指责召集人在旅游中“错误地花费”了资金。[21]
2000年,陈文长起诉威斯敏斯特市和警察局长,要求赔偿他四百万美元,他声称他们没有充分保护他免受抗议者的侵害,从而侵犯了他的言论自由权,该诉讼在第二年被驳回。[39]之后,他保持低调,从事零工,包括为加利福尼亚州运输部提供地下布线工作和收集可回收物品,以作为福利金的补充。2004年,陈文长因为试图组织一场“新闻发布会”,以反对加登格罗夫最近通过的一项反对越南官员访问的决议,而再次声名狼藉。“发布会”以陈文长遭受嘲笑和他与妻子被警员护送到了自己的车上而告终。[40]第二年,他卖掉了自己的财产,与妻子和两个孩子搬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越南同塔省来𡑵县新和社做生意。[7]次年,陈文长与当地的合伙人一起成立了一家水产养殖公司,但他在一年后被合伙人起诉,他的财产也遭到省政府没收。[41]
2007年,当Saigon TV的一个电视节目因为使用了5秒钟的陈文长悬挂越南国旗和胡志明照片的特写镜头,而被指控支持共产党人时,抗议活动再一次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除了关于符号显示的问题外,语言和代际差异也被认为是引起争议的原因,因为这是一个针对年轻越南裔美国人的英语节目,在一个通常播放越南语内容的频道上播出。尽管其创作者召开了一场公共论坛,解释说他们无意引起冒犯,但在被社区广播鼓励的新的静坐者们和节目参与者的不满下,电视台决定取消了该节目的其余部分。[42]
作曲家日银以这次事件为灵感,创作了《博尔萨之火》(Lửa Bolsa)一歌。[43]
事后回顾,这场抗议活动被视为“小西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共示威”,并且塑造了社区的未来。[44]该一事件成为加强越南裔美国人公民参与度的催化剂,一些人参与了公职竞选。[1]到2007年初,在奥兰治县所有亚裔美国人群体中,越南社区的在任政治家人数是最多的。[45]然而,随着年轻的活动家们更关注美国国内问题,而不是“祖国”(越南)和反共主义,社区内的“代沟”扩大了。[46]
另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注释
编辑引用
编辑- ^ 1.0 1.1 1.2 Berg et al. 2015.
- ^ Tsang 1999.
- ^ Ha 2002,第36-37页; Berg, Haire & Kopetman 2015.
- ^ Datta 2013,第155-156页; Thompson 2015.
- ^ Meyer & Ông 2008,第92页; Datta 2013,第156页.
- ^ Collet & Lien 2009,第67-68页.
- ^ 7.0 7.1 7.2 Hồng Lĩnh 2006a.
- ^ Ha 2002,第40页.
- ^ Ha 2002,第40-41页; Ressner 1999.
- ^ Ha 2002,第41页.
- ^ Meyer & Ông 2008,第92页.
- ^ Berg, Haire & Kopetman 2015; Ha 2002,第39-40页; Mydans 1994.
- ^ Ha 2002; Tran 1999a.
- ^ Tampa Bay Times 1999.
- ^ Balassone 2005; Tran & Warren 1999.
- ^ 16.0 16.1 16.2 16.3 16.4 Sheppard & Willon 1999.
- ^ Ha 2002,第42页.
- ^ Ha 2002,第43页.
- ^ Sheppard & Tran 1999; Sheppard & Willon 1999.
- ^ Terry 1999; Tran 1999d.
- ^ 21.0 21.1 Ebnet 2000.
- ^ 22.0 22.1 Sanchez 1999.
- ^ Datta 2013,第163页.
- ^ Tran 1999b.
- ^ Ha 2002,第43, 50-51页; Datta 2013,第64页.
- ^ Ha 2002,第44-45页.
- ^ Nguyen & Kurashige 2017.
- ^ Meyer & Ông 2008,第97页.
- ^ Parsons 1999.
- ^ Sheppard & Tran 1999a.
- ^ Sheppard & Willon 1999; Tran 1999d; [[#CITEREF|]] .
- ^ Sheppard & Willon 1999; Tran 1999c; [[#CITEREF|]] .
- ^ Ha 2002,第47-48页.
- ^ Ha 2002,第47页.
- ^ Tran 1999a.
- ^ Hồng Lĩnh 2006b.
- ^ DƯƠNG THẾ HÙNG 2006.
- ^ Sanchez 1999; Berg, Haire & Kopetman 2015; Wisckol 2016.
- ^ Haldane 2001.
- ^ Tran 2004.
- ^ BBC 2006.
- ^ Võ 2009,第96-97页; Datta 2013,第164-165页.
- ^ ĐỒNG HƯƠNG QNĐN TỔ CHỨC TƯỞNG NIỆM NHẠC SĨ TRẦM TỬ THIÊNG VÀ NHẬT NGÂN. saigontimesusa.com.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越南语).
- ^ Ha 2002,第40, 51页; Datta 2013,第162页.
- ^ Võ 2009,第94页.
- ^ Meyer & Ông 2008,第97页; Le 2011,第16页.
来源
编辑书籍
编辑- Collet, Christian; Lien, Pei-Te. The Transnational Politics of Asian American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021-02-04]. ISBN 9781592138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 Nguyen, Phuong. Fighting the Postwar in Little Saigon. Kurashige, Lon (编). Pacific America: Histories of Transoceanic Crossing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7: 118–120 [2021-01-31]. ISBN 97808248557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Nguyen, Phuong Tran. Becoming Refugee American: The Politics of Rescue in Little Saig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7: 131–135 [2021-01-09]. ISBN 97802520999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英语).
- Võ, Linda Trinh. Transforming an Ethnic Community. Ling, Huping (编). Asian America: Forming New Communities, Expanding Boundarie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9-04-29 [2022-05-31]. ISBN 978-0-8135-486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新闻报道
编辑- Balassone, Merrill. The heart of Little Saigon beats strong. 洛杉矶时报. 2005-10-23 [202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 Berg, Tom; Haire, Chris; Kopetman, Roxana. How they became us: Orange County changed forever in the 40 years since the fall of Saigon. Orange County Register. 2015-05-01 [2021-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Ebnet, Matthew. Special Report: A year after a Little Saigon merchant touched off protests by displaying a Vietnamese flag . . . A Divided Community Returns to Daily Life. 洛杉矶时报 (威斯敏斯特 (加利福尼亚州)). 2000-01-16 [2021-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Haldane, David. Judge Backs Westminster in Video Store Suit. 洛杉矶时报. 2001-05-25 [202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Mydans, Seth. California Vietnamese Off to Hanoi. 纽约时报. 1994-09-12 [2021-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6).
- Parsons, Dana. Westminster: Noting Irony Isn't Enough. 洛杉矶时报. 1999-03-05 [2021-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Ressner, Jeffrey. The Man Who Brought Back Ho Chi Minh. 时代杂志. 1999-03-08 [2021-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Sanchez, Rene. Days of Rage in Little Saigon. 华盛顿邮报. 1999-03-05 [2021-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8).
- Sheppard, Harrison; Tran, Tini. Ho Chi Minh Picture Must Go, Judge Says. 洛杉矶时报. 1999-01-22 [2021-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Sheppard, Harrison; Tran, Tini. Westminster Protest's Scope and Support Spread. 洛杉矶时报. 1999-03-03 [2021-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 Sheppard, Harrison; Willon, Phil. Past and Present. 洛杉矶时报. 1999-03-14 [2021-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Terry, Don. Display of Ho Chi Minh Poster Spurs Protest and Arrests. 纽约时报. 1999-02-21: 32 [2021-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Thompson, A.C. Terror in Little Saigon. ProPublica. 2015-11-03 [2021-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Tran, Mai. A Reviled Figure Resurfaces to Oppose Unwelcome Mat for Vietnam Officials. 洛杉矶时报. 2004-05-19 [202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Tran, Tini. In Flag Dispute, Both Sides Vow to Stand Firm. 洛杉矶时报. 1999-02-20 [2021-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Tran, Tini. U.S. Vietnamese Unite Behind County Protesters. 洛杉矶时报. 1999-03-04 [202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Tran, Tini. Slurs Aired Amid Tran Protest Not First Time. 洛杉矶时报. 1999-05-28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Tran, Tini. Target of Little Saigon Protests Gets 90-Day Term. 洛杉矶时报. 1999-08-11 [2021-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Tran, Tini; Warren, Peter M. Store's Display of Communist Items Protested. 洛杉矶时报. 1999-01-19 [202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Tsang, Daniel C. (曾振锻). Little Saigon Slowly Kicking the Redbaiting Habit. 洛杉矶时报. 1999-01-31 [2021-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Wisckol, Martin. Vietnamese Americans now O.C. political force. Orange County Register. 2016-06-10 [2021-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Judge shields Ho Chi Minh poster in Little Saigon. 坦帕湾时报. 1999-02-11 [2021-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8).
- Trần Văn Trường: 'Vẫn tin ở quê nhà'. 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 2006-04-10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越南语).
- Hồng Lĩnh. Một Việt kiều bị phong tỏa tài sản bất thường?. Tiền Phong. 2006-03-10 [202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7) (越南语).
- Hồng Lĩnh. Đề nghị lãnh đạo tỉnh Đồng Tháp trả lời để báo cáo Phó Thủ tướng Vũ Khoan. Tiền Phong. 2006-04-03 [2020-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越南语).
- DƯƠNG THẾ HÙNG. Ông "bầm dập". Tuổi Trẻ Online. 2006-04-02 [2022-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越南语).
研究
编辑- Datta, Saheli. Determinants of Political Transnationalism Among Vietnamese Amer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学位论文). 雪城大学. 2013 [2021-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英语).
- Ha, Nam Q. Business and politics in Little Saigon, California (学位论文). 莱斯大学: 35–51. 2002 [2021-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0).
- Le, Long S. Exploring the Function of the Anti-communist Ideology and Identity in the Vietnamese American Diasporic Community.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American Education and Advancement (国家柬埔寨、老挝和越南裔美国人教育与促进协会和普渡大学). 2011, 6 (1) [2022-05-31]. ISSN 2153-8999. doi:10.7771/2153-8999.1030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英语).
- Meyer, David S.; Ông, Như-Ngọc T. Protest and Political Incorporation: Vietnamese American Protests in Orange County, California, 1975–2001. 越南研究期刊 (加州大学出版社). 2008-02-01, 3 (1): 78–107. ISSN 1559-372X. doi:10.1525/vs.2008.3.1.78.
- Nguyen, Phuong Tran. The people of the fall: refugee nationalism in Little Saigon, 1975--2005 (学位论文). 南加州大学: 256–262. 2009 [2021-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