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八社,是台湾南部平埔族的分类之一,八社指屏东平原上的上澹水下澹水阿猴塔楼、茄滕、放索武洛力力[1]

1603年与明将沈有容同行,前往台湾追击海盗的陈第东番记〉有记载“小淡水”。[注 1] 凤山八社的各社社名,在十七世纪荷治时,1635年圣诞节搭加里扬之战前后,次年2月各社向荷兰大员当局求和,以及接受荷兰统治各社长老参加的地方会议,1646年贌社拍卖的村落名,即各自出现在荷兰文献的记载中:1634年尧港附近冈山平原有搭加里扬社荷兰语Taccariangh);1635年圣诞节大员当局发动搭加里扬之战,高雄平原的搭加里扬社与附近部落撤退迁逃到屏东平原,荷军清空高雄平原;1636年2月4日,已迁逃到屏东平原、势力最强大的搭加里扬社与附近部落大木连(荷兰语:Tapolingh,即上淡水社)、麻里麻仑(荷兰语:Vorrevorongh,即下淡水社)、搭楼(荷兰语:Zoatalau[注 2])等三分社投降认错求和;1636年2月10日,未与荷兰人冲突、在更南方海边的放索社(荷兰语:Pangsoia)与附近的七个村落主动来求和;《热兰遮城日志》1636年12月20日记载搭加里扬社东边山区有七村落主动向荷兰人谈和,其中有一村落记载为Dedakiang,简炯仁认为此即为清代文献的大泽机社;1637荷军由放索登陆,造访放索社、茄藤社(荷兰语:Catcha)、力力社(荷兰语:Netnee)、下淡水社、上淡水社、搭加里扬社及塔楼社;1646年出现了大泽机社(荷兰语:Tedackjan)、搭加里扬社在记录中消失、出现了阿猴社(荷兰语:Akauw),学者吕自扬认为阿猴社是原搭加里扬社改名。[2][3]

推定1680年前后成书的明末清初航海人针路手册《指南正法》描写福建沿海往吕宋东洋针路,途中经过台湾西南沿海航标,记载淡水、放索。[注 3] 清领台设府次年1685年启纂的《台湾府志》蒋志、《康熙福建通志》记载凤山县辖社十二,扣除外岛与山区的四社不计,其余的就是屏东平原的八社:下淡水社、力力社、茄藤社、放索社、上淡水社、阿猴社、搭楼社、大泽机社,又记载各坊里社镇名号皆明郑时所遗。郁永河在1697年前往台湾采硫的记录《裨海纪游》〈卷上〉记载“凤山县……自台湾县分界而南,至沙马矶大海,袤四百九十五里;自海岸而东,至山下打狗仔港,广五十里。摄土番十一社,曰:上淡水、下淡水、力力、茄藤、放索、大泽矶、哑猴、答楼,以上平地八社,输赋应徭”。1718年启纂的《凤山县志》,仍延续相同的记载。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启纂的《重修凤山县志》,列出凤山县辖下暴增到一百二十三社,其中多出的社都是在山区,如卑南觅分出65社、琅𤩝18社、山猪毛5社、傀儡山番27社等,而平地的平埔熟番仍为同样八社不变。故到乾隆年间之前的一百多年来,屏东平原上有固定的八社平埔族群,所在地也没有太大变动。[5]

将此八社分于一类源于巡台御史黄叔璥始于1722年的《台海使槎录》,将台湾平埔族分为“北路诸罗番十种”及“南路凤山番三种”,其中〈番俗六考·卷七〉“南路凤山番一”列名上澹水(一名大木连)、下澹水(一名麻里麻仑)、阿猴、搭楼、茄藤(一名奢连)、放䌇(一名阿加)、武洛(一名大泽机,一名尖山仔)、力力,[6]文献上称为“凤山八社”。在此之前的清代文献都将凤山八社中的武洛社记载为“大泽机(矶)”;之后渐渐改用“武洛”一词。[5]〈番俗六考〉又记载,茄藤、放䌇、力力三社有穿耳以木贯之的习俗,与他社不同。1992年,中央研究院语言学者李壬癸则提出七族十四支的新分类法,将凤山八社归为马卡道族,属西拉雅族之亚族。[7][8]

屏东平原的住民长期以来原以自给自足式经济,狩猎采集及游耕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农耕以每岁一年一易之粗耕,主要种植亢稻、黍、豆及番薯,只供当年自用,并不买卖交易。荷治时,《热兰遮城日志》1634年有戎克船从下淡水进口盐、稻子、萝藤、鹿皮等物资到大员的记载;1640年代前后,荷兰人将水田稻作技术强行引入,强命族人从事米作,至荷治末期,凤山八社已逐渐舍弃传统的狩猎和游耕,转向水田稻作的生产型态。十八世纪早期,有凤山八社更为穷苦,男、女社众须终年从事捕鹿、耕种供赋的记载。至晚至清康熙末期,凤山八社已在屏东平原上发展出双冬稻作,如《台海使槎录·卷三·物产》记载:“凤山澹水等社近水陂田,可种早稻……凤山八社水田,收双冬早稻”。在十八世纪中期的《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凤山八社即已完全从事定居农耕之生产型态,不以狩猎为生,与汉人乡井无异。[7]

注释

编辑
  1. ^ 东番记〉:东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岛中。起魍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双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帮坑,皆其居也。
  2. ^ 巴达维亚城日记》郭辉将“Zoatalau”汉译为“三貂岭”
  3. ^ 指南正法·东洋山形水势》记载:蚊港亦称台湾,系是北港,往南为打狗子,东南边有海湾,东去有淡水,又称放索。[4]:2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關於屏東市. 屏东市公所. 2015年8月12日 [2021年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2日). 
  2. ^ 简炯仁. 高雄濱海及丘陵地區的平埔族群 (PDF). 高市文献 (高雄市文献委员会). 2010-06, 23 (2): 4–34 [2022-04-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20). 
  3. ^ 施雅轩. 17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PDF). 高雄文献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2018-11-01, 8 (3): 7–30 [投稿2018-06-27 接受2018-09-10] [2022-04-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7). 
  4. ^ 陈宗仁. Selden Map 有關台灣與琉球的描繪及其知識淵源:兼論北港與加里林的位置與地緣意涵. 台湾史研究 (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 2020-09, 27 (3): 1–42 [2023-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0). 《指南正法》亦载:澎湖暗澳……乙辰五更取蚊港,蚊港亦叫台湾……下打狗子……东南边亦湾,东去有淡水,亦名放索番子 
  5. ^ 5.0 5.1 李国铭. 鳳山八社舊址初探 (PDF). 台湾史田野研究通讯 (台北: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1993-03, (26): 79–87 [2022-04-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4-28). 
  6. ^ 台海使槎录·卷七·番俗六考
  7. ^ 7.0 7.1 杨鸿谦; 颜爱静. 清代屏東平原鳳山八社地權制度變遷之研究. 国史馆学术集刊. 2005-03-01, (第五期): 页37–38 [2021-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8. ^ 李壬癸:〈台湾平埔族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台湾风物》,第42卷第1期( 民国81年3月),页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