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事业史
慈善一词是佛教语,即慈悲为怀之意。中国很早就有慈善事业,亦有官方的慈善事业,就是所谓的荒政。也有民间自发,《礼记·檀弓》记载有“嗟来之食”的典故,黔敖所主持的就是一种慈善事业。范蠡曾经三次把财产全部分给穷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1]中国历史上的官办救济或民营慈善,因缺乏有效监督,常有贪污腐化之事。与官方的荒政救急相较,中国的民间慈善事业相对落后。
汉朝
编辑汉朝时,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寺院即有济贫事业,这与佛教讲因果报应有关,其经费的来源是社会人士的捐施。《三国志·吴书·刘繇传》载笮融“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馀人。费以巨亿计。”
魏晋南北朝
编辑北齐武平六年,大水成灾,七年春正月壬辰诏:“去秋已来水旱,人饥不自立者,所在付大寺及富户济其性命。”[2]
唐朝
编辑《佛祖统纪》卷四一载唐至德二年,“僧人英斡于成都南市广衢施舍粥食,以济贫穷。”
宋朝
编辑《宋史》载:“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
真宗天禧元年(1021年),“于京畿近郊佛寺买地,以瘗死之无主者。瘗尸,一棺给钱六百,幼者半之。”[3]
熙宁八年(1075年),诏“方农作时,雨雪颇足,流民所在,令州县晓告丁壮各归乡土,并听结保。经所属给粮,每程人米豆共一升,幼者半之,妇人准此,州县毋辙驱逐”[4]。
元符元年(1098年)十月壬午,颁布“元符令”曰:“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州知通县、令佐验实,官为居养之。疾病者仍给医药。监司所至检察阅视。应居养者以户绝屋居,无户绝者以官屋居之,及以户绝财产给其费,不限月份,依乞丐法给米豆。若不足者,以常平息钱充。居养而能自存者罢。”[5]
明朝
编辑洪武五年(1372)五月在全国各地置立养老院(养济院),收养贫民,每人每月给米三斗、薪材三十斤。
洪武八年(1375)正月,明太祖命给穷民无告者房舍、衣食。
洪武十九年(1386)四月,诏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每年给米六石。
宣德元年(1426)十一月,诏命顺天府尹加意恤贫,一概收入养老院。
清朝
编辑康熙时江苏巡抚张伯行倡导“担粥法”[6]。李光地曾设置粥厂煮粥给饥民吃。[7]陆世仪在《劝施米汤约》文中提出“施米汤法”,做饭时,多放点水,再把米汤舀出来,放点杂粮,施舍给灾民食用[8]。
康雍时湖广总督杨景仁在《筹济篇·煮赈》中说,施赈时,“活者二三,而死者十六七”[9]。黄懋在《施粥不如散米说》文中讲,打粥时,“以少年妇女,出头露面,有志者羞愧饮泣,愚痴者习成无耻”,更有无赖之徒“调戏挨挤”[8]。
光绪中九年(1883年)水灾,顺天府尹周家楣奏准在各乡镇及京城六门外设立粥厂。
《清史列传·潘祖荫传》撋:光绪十六年(1890年)六月,潘祖荫与“府尹陈彝筹放义赈,疏请择地添设粥厂,以便附近灾民就食,并恳钦派三四品京堂分驻稽查,弹压监放。八月,以顺属饥民众多,转瞬严寒,生路更窘,奏请更赏给米石。九月,奏大兴县境添设粥厂两处,冬春赈务,为日方长,请拨银米以资要需”。
注释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书目
编辑- 周秋光、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2006年
- 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
延伸阅读
编辑- 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业---全汉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史研究述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事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及特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明清时期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为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清代江南地区的慈善家系谱——以潘曾沂为中心的考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清代江南地区的乡村社会救济——以市镇为中心的考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刘翠溶:〈清代老年人口与养老制度初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及其启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