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指起源于印度次大陆佛教衰落的过程,大约在12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基本消失殆尽。 [1][2][3]

历史

编辑

佛教自创立以后,由于它反对种姓歧视、宣扬众生平等,许多低种姓者从印度教改信佛教。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阿育王在首都华氏城召集了佛教的第三次大集结,并在这次集结后,派许多僧侣到南亚各地以及东南亚各国传播佛教。他还派自己的儿子到锡兰岛去传教[4]

前4世纪中叶,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产生分歧,佛教内部就分裂为许多教团,后称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1世纪左右,佛教又分裂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分为两大派系:中观派瑜伽行派;原来的部派佛教教团被称为小乘佛教[4]

笈多王朝之后,印度受到异族侵略,由于佛教不断的分裂和内部斗争,就开始走下坡路。同时佛教在和印度教对抗的过程中开始不敌印度教[4]

公元5世纪,东晋僧人法显到印度取经,他发现当时印度的一些佛教圣地遭到遗弃,佛教已经有衰败的迹象。7世纪,唐代僧人玄奘出访印度,据《大唐西域记》所述,当时他发现有不少昔日佛教中心已出现严重衰落迹象:“伽蓝倾毁,庙宇荒凉,僧徒稀少”[4]

8-9世纪,商羯罗吸收佛教的一部分内容进入吠檀多派。佛教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宗教仪,密宗金刚乘和易行乘等开始出现。公元8世纪时,密宗已成印度佛教的主流。密宗分成二支,分别为左道密宗和右道密宗。两派密宗都传入西藏,和苯教结合,形成了喇嘛教。后来很多印度本土的上师都来到了西藏,这加剧了印度佛教的衰落速度[5]

佛教在印度次大陆衰落的同时,伊斯兰教也逐渐在印度次大陆兴起,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后,印度次大陆上的穆斯林统治者也在迫害剩下的佛教徒。 那烂陀寺超岩寺等被毁坏,大量佛教僧人逃到尼泊尔、西藏或东南亚避难。13世纪初,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夹击之下,印度佛教基本消失 [6][7][5][4]

2010年,印度次大陆的佛教徒总人口约为1000万,其中约7.2%生活在孟加拉国,92.5%生活在印度,0.2%生活在巴基斯坦. [8]

参考文献

编辑
  1. ^ Akira Hirakawa; Paul Groner.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has been Mahāyāna. Motilal Banarsidass. 1993: 227–240. ISBN 978-81-208-0955-0. 
  2. ^ Damien Keown. A Dictionary of Buddh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8–209. ISBN 978-0-19-157917-2. 
  3. ^ Fogelin 2015,第218页.
  4. ^ 4.0 4.1 4.2 4.3 4.4 朱明忠著,印度教,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08,第71页. 
  5. ^ 5.0 5.1 武立波著,世界宗教十三讲,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07,第194页. 
  6. ^ Wendy Doniger. Merriam-Webster's 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 . Merriam-Webster. 1999: 155–157. ISBN 978-0-87779-044-0. 
  7. ^ Ghosh, Amalananda. Taxila. CUP Archive. 1965: 791 (英语). 
  8. ^ Religion population totals in 2010 by Country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5 March 2018. Pew Research, Washington DC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