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歷史
編輯佛教自創立以後,由於它反對種姓歧視、宣揚眾生平等,許多低種姓者從印度教改信佛教。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阿育王在首都華氏城召集了佛教的第三次大集結,並在這次集結後,派許多僧侶到南亞各地以及東南亞各國傳播佛教。他還派自己的兒子到錫蘭島去傳教[4]。
前4世紀中葉,由於對教義和戒律的認識產生分歧,佛教內部就分裂為許多教團,後稱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1世紀左右,佛教又分裂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分為兩大派系:中觀派和瑜伽行派;原來的部派佛教教團被稱為小乘佛教[4]。
笈多王朝之後,印度受到異族侵略,由於佛教不斷的分裂和內部鬥爭,就開始走下坡路。同時佛教在和印度教對抗的過程中開始不敵印度教[4]。
公元5世紀,東晉僧人法顯到印度取經,他發現當時印度的一些佛教聖地遭到遺棄,佛教已經有衰敗的跡象。7世紀,唐代僧人玄奘出訪印度,據《大唐西域記》所述,當時他發現有不少昔日佛教中心已出現嚴重衰落跡象:「伽藍傾毀,廟宇荒涼,僧徒稀少」[4]。
8-9世紀,商羯羅吸收佛教的一部分內容進入吠檀多派。佛教同時也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宗教儀,密宗、金剛乘和易行乘等開始出現。公元8世紀時,密宗已成印度佛教的主流。密宗分成二支,分別為左道密宗和右道密宗。兩派密宗都傳入西藏,和苯教結合,形成了喇嘛教。後來很多印度本土的上師都來到了西藏,這加劇了印度佛教的衰落速度[5]。
佛教在印度次大陸衰落的同時,伊斯蘭教也逐漸在印度次大陸興起,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陸後,印度次大陸上的穆斯林統治者也在迫害剩下的佛教徒。 那爛陀寺、超岩寺等被毀壞,大量佛教僧人逃到尼泊爾、西藏或東南亞避難。13世紀初,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夾擊之下,印度佛教基本消失 [6][7][5][4]。
2010年,印度次大陸的佛教徒總人口約為1000萬,其中約7.2%生活在孟加拉國,92.5%生活在印度,0.2%生活在巴基斯坦. [8]
參考文獻
編輯- ^ Akira Hirakawa; Paul Groner.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has been Mahāyāna. Motilal Banarsidass. 1993: 227–240. ISBN 978-81-208-0955-0.
- ^ Damien Keown. A Dictionary of Buddh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8–209. ISBN 978-0-19-157917-2.
- ^ Fogelin 2015,第218頁.
- ^ 4.0 4.1 4.2 4.3 4.4 朱明忠著,印度教,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08,第71页.
- ^ 5.0 5.1 武立波著,世界宗教十三讲,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07,第194页.
- ^ Wendy Doniger. Merriam-Webster's 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 . Merriam-Webster. 1999: 155–157. ISBN 978-0-87779-044-0.
- ^ Ghosh, Amalananda. Taxila. CUP Archive. 1965: 791 (英語).
- ^ Religion population totals in 2010 by Country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5 March 2018. Pew Research, Washington DC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