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燮(韩语:전섭,1960年6月),朝鲜族吉林延边和龙人,环境保护与治理专家,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环境科学与工程组成员,国家“十一五863计划资源与环境领域专家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大连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科睿唯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3][4][5]

全燮
性别
出生1960年6月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朝鲜族
母校东北师范大学(学士、研究生)
南京大学(硕士)
格拉茨大学(博士)
职业科学家
组织大连理工大学
奖项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1][2]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
国家高层次人才[1]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

生平

编辑

1960年6月,全燮出生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1982年,他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和龙第一高级中学作了1年高中化学老师,后重返东北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6]:179。由于东北师范大环境科学系当时还未被授权发放硕士学位,他的导师于1986年6月带着他和另外两名研究生在南京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答辩,并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7][3]。此后,他在大连理工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期间,他先后在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和英国水力研究所英语Hydraulics Research Station作访问学者[3],1997年被大连理工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获格拉茨大学博士学位[6]:181[5]。2000年5月,全燮被任命为大连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3年5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升级为环境与生命学院,全燮继续任院长。2010年1月,他开始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党委书记、部长等职[3][6]:181

学术贡献

编辑

全燮主要从事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研究。2010年,其“污水的新型生物膜处理技术”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他的两项光催化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提高光催化环境污染控制过程能量效率的方法及应用基础研究”)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光催化污染控制过程中提高能量效率的方法和原理”)。2017年,他主持的“基于高能效纳晶薄膜电极的工业废水电催化深度处理技术及应用”科研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另一“功能性悬浮生物载体(填料)制备及污水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基于电子调控原理的废水生化处理强化技术”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8][9]。2021年,他主持的“强化废水生化处理的电子调控技术与应用”科研项目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0]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杰出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 [202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9). 
  2. ^ 陈嘉庚科学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举行颁奖仪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1-06-01 [202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6). 
  3. ^ 3.0 3.1 3.2 3.3 3.4 全燮. 中国化学会. [202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6). 
  4. ^ 全燮. 大连理工大学. [202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6). 
  5. ^ 5.0 5.1 固定人员信息.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6). 
  6. ^ 6.0 6.1 6.2 申奉澈主编; 尹金丹译. 《感动中国朝鲜族杰出人物》.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5. ISBN 978-7-206-12125-8. 
  7. ^ 杨震校友回忆录——从南大环科所到环科系(中)桃李天下. 南京大学. 2021-09-04 [202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8. ^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12-02-14 [202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6). 
  9. ^ 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6). 
  10. ^ 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目录(通用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21-11-03 [202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