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燮(韓語:전섭,1960年6月),朝鮮族吉林延邊和龍人,環境保護與治理專家,大連理工大學環境與生命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環境科學與工程組成員,國家「十一五863計劃資源與環境領域專家組成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環境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感光學會光催化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能源學會能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大連市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科睿唯安愛思唯爾高被引學者。[3][4][5]

全燮
性別
出生1960年6月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縣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朝鮮族
母校東北師範大學(學士、研究生)
南京大學(碩士)
格拉茨大學(博士)
職業科學家
組織大連理工大學
獎項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1][2]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
國家高層次人才[1]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1]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

生平

編輯

1960年6月,全燮出生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縣。1982年,他從東北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在和龍第一高級中學作了1年高中化學老師,後重返東北師範大學攻讀研究生[6]:179。由於東北師範大環境科學系當時還未被授權發放碩士學位,他的導師於1986年6月帶著他和另外兩名研究生在南京大學完成碩士論文答辯,並獲南京大學碩士學位[7][3]。此後,他在大連理工大學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期間,他先後在奧地利格拉茨工業大學和英國水力研究所英語Hydraulics Research Station作訪問學者[3],1997年被大連理工大學破格晉升為教授,2000年獲格拉茨大學博士學位[6]:181[5]。2000年5月,全燮被任命為大連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2003年5月,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升級為環境與生命學院,全燮繼續任院長。2010年1月,他開始任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黨委書記、部長等職[3][6]:181

學術貢獻

編輯

全燮主要從事環境保護與治理方面的研究。2010年,其「污水的新型生物膜處理技術」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011年,他的兩項光催化科研項目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提高光催化環境污染控制過程能量效率的方法及應用基礎研究」)和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一等獎(「光催化污染控制過程中提高能量效率的方法和原理」)。2017年,他主持的「基於高能效納晶薄膜電極的工業廢水電催化深度處理技術及應用」科研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另一「功能性懸浮生物載體(填料)製備及污水處理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9年,「基於電子調控原理的廢水生化處理強化技術」獲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8][9]。2021年,他主持的「強化廢水生化處理的電子調控技術與應用」科研項目再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0]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杰出人才. 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學院. [202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9). 
  2. ^ 陈嘉庚科学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举行颁奖仪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2021-06-01 [202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6). 
  3. ^ 3.0 3.1 3.2 3.3 3.4 全燮. 中國化學會. [202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6). 
  4. ^ 全燮. 大連理工大學. [202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6). 
  5. ^ 5.0 5.1 固定人员信息. 工業生態與環境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2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6). 
  6. ^ 6.0 6.1 6.2 申奉澈主編; 尹金丹譯. 《感动中国朝鲜族杰出人物》.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5. ISBN 978-7-206-12125-8. 
  7. ^ 杨震校友回忆录——从南大环科所到环科系(中)桃李天下. 南京大學. 2021-09-04 [202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4). 
  8. ^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12-02-14 [202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6). 
  9. ^ 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 工業生態與環境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2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6). 
  10. ^ 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目录(通用项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21-11-03 [202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