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在炘(1922年—2007年6月25日),男,上海人,中国京剧琴师、作曲家,师从穆铁芬周长华徐兰沅等京剧音乐艺术家。

生平

编辑

曾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1]

唐在炘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师从穆铁芬(程砚秋剧团的第1任琴师,章遏云剧团音乐指导)和周长华(程砚秋剧团的第2任琴师,1949年以后移民台湾)学京剧胡琴和京剧操琴(以京剧胡琴;京胡为演员伴奏唱腔和带领文场;旋律部乐队)艺术,并与学弟熊承旭,邻居闵兆华组成业馀京剧乐队,他拉京剧胡琴,熊承旭拉京剧二胡(京二胡),闵兆华弹京剧月琴。

青年时的唐在炘长期给程派名票高华(1949年以后移民台湾)伴奏。

1946年这个3人京剧乐队在上海遇到程砚秋,向程砚秋学京剧艺术,并为程砚秋伴奏《碧玉簪》等戏,1947年,程砚秋叫他们“3剑客”。

1952年起,这个乐队参加以李世济为主的小型职业剧团,转为职业,在上海和北京巡回公演,并特请白登云司鼓,期间唐在炘从白登云学习京剧司鼓艺术。

1955年剧团解散后,唐在炘、熊承旭、李世济参加马连良剧团,唐在炘、熊承旭和剧团琴师李慕良(马连良和徐兰沅的学生)切磋琴艺。

唐在炘早年曾从马连良的鼓师乔玉泉(乔玉林,人称乔三;乔三爷)研习司鼓艺术。

1956年,马连良剧团整并到北京京剧团(现在的北京京剧院)后,唐在炘和熊承旭拜徐兰沅为师学习京剧音乐艺术,并与李慕良、陆松龄组成由徐兰沅(李慕良、陆松龄、唐在炘、熊承旭4人共同的老师)担任音乐指导的京剧唱腔设计小组。

李慕良、陆松龄、唐在炘、熊承旭这个4人小组完成了《刘三姐》、《洪湖赤卫队》、《南方来信》、《社长女儿》、《芦荡火种》(《沙家浜》的前身)、《杜鹃山》(1964年版)等多出现代京剧(京剧现代戏)的京剧唱腔设计。

唐在炘有现代京剧《海港》(裘盛戎版,1968年)、新编古装京剧《陈三两爬堂》、《武则天轶事》等京剧音乐设计作品,并兼操京胡。

1979年,唐在炘从北京京剧院调入北京中国京剧院(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2007年11月28日改名“中国国家京剧院”)。

1980年,唐在炘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颁发京剧音乐1等奖。

唐在炘参与创作的新编古装京剧有《西厢记》、《楚宫恨》、《林则徐》、《叶含嫣》、《碧波仙子》、《梅妃》(李世济版)、《英台抗婚》(李世济版)、《文姬归汉》(李世济版)等。

唐在炘长期担任李世济剧组的音乐指导,负责乐队和操琴,剧组曾多次到香港公演,并于1995年在台湾国家戏剧院公演。

2001年,唐在炘病倒,不再操琴,2007年辞世。

家庭

编辑
  • 父亲唐至上,早年曾留学英国,归国后任上海电力公司工程师。
  • 唐在炘1963年与李世济结婚,2人育有1子,有2个孙女。

参考链接

编辑
  1. ^ 齐鲁壹点. 梅派程派两大师先后谢幕!李世济:获赞“小程砚秋”. 凤凰网. 2016-05-10 [2016-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