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中心论卡尔·巴特所提出的神学理论。基督中心论(英语:Christocentric)是一个基督教神学术语,认为应该更加看重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个部分圣子——耶稣基督,而非圣父上帝中心论)、圣灵灵恩派)的观点。基督中心论神学使得基督成为了中心主题,而其他神学立场都以此为向导。基督中心论由卡尔·巴特提出。

基督信仰在于基督

编辑

巴特认为一个没有提及耶稣基督真实性的信仰并不是基督教的信仰。[1]因此,巴特寻求将神学的所有陈述,固定于基督上。人们认识基督信仰,需要透过耶稣基督的显现,被告知关于祂自己的知识,否则人们就不能迈出任何信仰的一步。神学必须开始于耶稣基督,而不是开始于一般的原则。然而,神学也必须结束于上帝,而不是结束于假设自我证明的一般结论[2]

基督是藉于神与世界,神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而且不仅包含在知识上也在启示的观点上,包含了拣选、创造、和好与救赎。在巴特的神学是以“基督中心论”为重点。基督是最大的真理而且包含了所有的真理。[3]

教会根基在于基督

编辑

巴特的神学基本上是以“基督中心论”为主轴,他以此立论来对教会论作论述。[3]基督曾是被差遣的负责在世界上见证上帝之国、宣讲上帝之道、服务于这个世界的。基督教会是属于基督的,而不是属于教会自身的存在和利益。巴特为了基督的教会和为了自身的教会这一原则区分了真宗教和假宗教,也区分真教会与假教会,统一的教会和分裂的教会,自我更新的教会故步自封的教会,普世的教会和封闭的教会。正是将教会建立在基督中心之上,巴特为天主教与新教统一的普世运动提供了新的思考,而且,还在基督中心论的基础上为解决犹太人问题,也为基督徒的负责任地生活提供思考的基础。可以说,建立在“基督中心论”基础上的教会论,是巴特神学的重要贡献之一。[4]今日基督教会的使命是传讲神的道,上帝宣告祂自己是藉著向教会宣告,如同路得派加尔文派都认为讲道是上帝彰显祂自己的方式。巴特认为传讲神的道要有解经(圣经神学)及应用(实用神学),而基督教教义就在这两者之间维持一个关系。[5]

神学论述奠基基督

编辑

基督中心论是巴特应对布特曼与朋霍费尔的新神学的努力。巴特不是从人类学的人道主义来肯定基督的人性,而是从道成肉身的“上帝的神性”本身所包含的“上帝的人性”来肯定和提升人的人性。巴特在一九五六年的之上帝的人性“Die Men”的演讲中说:“若不知上帝,则不知人;若不以上帝的神性为根据,也无法认识上帝的人性。”这句话总结了他自“教会教义学”,卷四第一部。[6]一九五三年一九六八年,可以说是巴特通过耶稣基督强调“上帝的人性”的思想阶段。巴特从早年强调绝对地隐秘在无限奥秘中的“审判的上帝”转向了“恩典的上帝”,转向了为了这个世界上帝转向了与人对话、相遇、同在的上帝。一个非人性的上帝之道,显得像是神秘主义,巴特从基督中心论指出,正确理解的“上帝的神性”正在于道成肉身的“上帝的人性”。住在耶稣基督之中,“上帝的神性”就完整地包含了具体的“上帝的人性”,“活生生的上帝的神性”通过同样也具有完全人性的耶稣。

当然也有从不同观点来看巴特的神学,他的神学又被称为审判的神学,或危机的神学。也有人叫巴特的神学为辩证神学;因为上帝的话临到,是一是一非,一正一反的两方面的。另外也有叫做“上帝话语的神学”,神学在巴特看来,起源于讲道,而也是试验讲道的。[7]

历史发展根源基督

编辑

基督进入人类的历史之中,耶稣基督做为中保,既代表上帝对人的呼召和要求,也代表人对上帝的回应与顺从;他既向人显示并保证上帝的恩典,也向上帝显示人的赞美和谢恩;他既吩咐和命令,也聆听和执行;基督既显示了上帝的愤怒,也彰显了上帝对人无限的爱;他不仅是人的危机和审判,而且也是人的福音和恩典。巴特看来,上帝决不排除、贬低、漠视人性,而是在神性中通过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十字架受难及复活包含、接受、肯定、支持、参与、提升了人性,给人以自由[8]

人类以历史的眼光看耶稣,所以不能觉察到耶稣里上帝的启示。上帝在基督里是隐藏的,人们会看见他,听见他,而仍不发见他裹面的秘密。圣经记载历史,亦启示世界的真实存在,上帝存于基督之内。[9]

参考书目

编辑
  1. Bromiley, Geoffery Willia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logy of Karl Barth.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2. Hartwell, Herbert. THE THEOLOGY OF KARL BARTH: AN INTRODUCTION. Philadelphia, PN: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64.
  1. Polman, A.D.R. Barth. Translated by Calvin D Freeman.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2. K·巴特。《当代欧陆宗教思想系列—教会教义学(精选本)》。戈尔维策精选。何亚将、朱雁冰译。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
  3. 欧力仁、邓绍光编。《巴特与汉语神学—巴特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8。
  4. 邓绍光、赖品超编。《巴特与汉语神学》。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

参考文献

编辑
  1. ^ K·巴特,《当代欧陆宗教思想系列—教会教义学(精选本)》,戈尔维策精选,何亚将、朱雁冰译(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89。
  2. ^ K·巴特,《当代欧陆宗教思想系列—教会教义学(精选本)》,戈尔维策精选,何亚将、朱雁冰译(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92-93。
  3. ^ 3.0 3.1 Herbert Hartwell. THE THEOLOGY OF KARL BARTH: AN INTRODUCTION.(Philadelphia, PN: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64.),96-97。
  4. ^ 欧力仁、邓绍光编。《巴特与汉语神学—巴特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8。),105-111。
  5. ^ Geoffery Bromiley Willia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logy of Karl Barth.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79.),45-47。
  6. ^ K·巴特,《当代欧陆宗教思想系列—教会教义学(精选本)》,143-50。
  7. ^ 邓绍光、赖品超编。《巴特与汉语神学》(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11-13。
  8. ^ K·巴特,《当代欧陆宗教思想系列—教会教义学(精选本)》,330。),11-13。
  9. ^ 邓绍光、赖品超编。《巴特与汉语神学》,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