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甲溪底寮迎送游巡王
溪底寮迎送游巡王是台湾台南市北门区,溪底寮聚落(庄头)中东兴宫的一个传统宗教活动,当地居民称此宗教活动为迎送“游巡王”,通常是每三年举办一次,而举办时会以某天干地支“科”来称呼当年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三年一科,如甲子或者丙午等“科”游巡王,他分别是在子、卯、午、酉等年举行,而对照生肖纪年就是逢鼠、兔、马、鸡等年。[1] [2]
宗教脉络
编辑主办游巡王的庙宇为位于溪底寮中枢村(现为中枢里)东兴宫,一般对此宗教活动又称之为王船祭典,而此活动起源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只是习俗传至台湾一段时间后,随著风俗文化的不同而有了一些变化。[3][4]
台湾王船相关的宗教活动多活跃于西南沿海地区,然之所以有此一情形,其一乃早期的先民要来台湾开垦,首先要克服的便是度过既茫然又危险的台湾海峡(古称“黑水沟”),而即便安然登岸,之后又得面对未开发前恶劣的瘴疠环境以及不时的瘟疫肆虐,加上思乡心情的交织下,宗教是大多数来台先民的共同精神支柱,然因台湾是一个岛屿故而与海有相关的神祇如: 妈祖、王爷等,更是信仰的重心所在。[5][6]
其次,初期来台开垦的先民们也大多是来自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先民无论是对家乡的思念,或者是对于宗教的崇敬之心,他们多少也会将家乡的习俗带到垦地,久而久之也就在地形成了与家乡相同的宗教活动。另外,就是直接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如台南喜树的万皇宫与湾里的万年殿等庙,这些庙的王船祭典起源,为早时先民在港湾或海边发现类似船只,后发现是一艘王船于是便进行建醮仪式,惟不同的是一般建醮之后是将王船送走,而此两地却是将王船保留于庙内供信众参拜。[3][4]
再者,便是地方是曾经发生过重大的事件一般是瘟疫、传染病较多,而这与早期台湾在未完全开发前的环境有关,因台湾属海岛气候天气既潮湿又炎热,尤其是沿海地区因湿度较高,一有传染性疾病,其蔓延的数度甚为迅速。为解决此一情形,先民大多是求助于神祇,且采用的措施也泰半也以宗教仪式即送瘟为主。在如是种种的情形下,送王这种王船类的宗教仪式与活动,便在沿海地区流传与兴盛起来了。[4][7][8]
东兴宫的迎送游巡王
编辑在溪底寮的道教信仰中,最早即有李府千岁、吴府千岁和中坛元帅等神祇,此庄的公庙即是主祀吴府千岁的东兴宫,然虽溪底寮的宗教信仰早于明末清初即开始(即施琅取台之后),惟却一直没有固定的祭祀场所。[1]原为黄姓庄民分祀自南鲲鯓代天府,落公后成为全庄共同奉祀,并以吴府千岁为庄神,大正14年(1925年)南鲲鯓代天府鲲鯓王出巡本庄之后,又增祀了池府千岁,并且以“跋炉主”方式予以轮流奉祀众神尊。[9][10]
虽早年即有庄民与信徒倡议建庙,然直到民国57年(1968年)经信徒数人之极力募捐,经费方才略有著落,于是信众便开始著手兴建,至到次年(1969年)竣工,只是当时仅仅视一间简单形式的公厝,然也是东兴宫有固定祭祀场所的开始。[11] 在1975年首次进行庙宇的改建,将原公厝形式改为翘脊式的南方式屋顶建筑,并又修建了新的庙门,直到民国69年(1980年)又做了第2次重修,此时增设了石堵与龙柱,而今日的庙貌为2008年所重修。[9][1]
“游巡王”是台湾西南沿海一带的特有神祇,祂们所代表的身分地位与神级相当高,其层级大致介于代天巡狩和有应公之间的瘟神级王爷,此宗教活动影响范围,大致由八掌溪到将军溪的北门滨海庄头。如北门、蚵寮、双春、三寮湾和溪底寮等聚落,自古以来便都有游巡王的信仰习俗,这些庄头的信众们相信游巡王会每年或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定期的于海面游巡,也会过路一些庄头具或,且只要路过该庄头聚落,各庄就得设香案予以迎送。[11]
由于每次的游寻皆会牵扯到庄头规模大小,甚至可能各庄头的风俗和各庙所奉祀神祇性格等不同的因素,各庄都各自发展出不一样的“游巡王信仰”,有的立庙奉祀,成为庄神,有的定期迎送,视为客王,溪底寮即将祂视做客王,不但定期招请,而且还发展出以“王船”相送的习俗,此为滨海诸庄唯一特例。[11]
至于东兴宫迎送游巡王的宗教活动习俗在公厝时期即有,源于1945年前后,当时的溪底寮庄头内尚未兴庙宇,因此庄头内的诸神仍以炉主形式轮祀,只是在某日,三王吴府千岁经由乩童起驾并指示“游巡王”将路过此地,信众需“得以造船相送,以免瘟神肆虐”,此后乃定每3年为一科,即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农历10月28日午后举行。[11][12]
科仪与轶事传说
编辑东兴宫迎送游巡王的科仪进行,首先是由法师在庙内作法迎请王爷,而此时王船仍尚未具有灵效性,因而随后须举行王船的点睛仪式并且祭拜,王船经由道长点睛仪式后,嗣后全村人绕王船一圈即完成了仪式,同时王船也具备法力以及灵效了,而此时,祂不再是一艘纸船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一件法器,或者说法船。[13]
嗣后,王船慢慢被信徒推著前往王船地,在王船经过之处信徒(庄民)们会准备随王船到天庭的供品,此时王爷会特别挑选一些民众准备的供品,而较为与其他王船祭典不同之处,乃只要乩童所点到的物品,无论是吃的用的甚至任何物品用具,随即皆会被拿到王船内进行添载。待王船抵达送王地点前,民众会将准备的木材、盐、米和供品等物资堆成一个小丘,待王船抵达后将其送至最高处。此时由领头执事掷筊请示王爷是否得以“启航”,趟若获得“允杯”后将随即点燃王船进行送王仪式,同时也是整个活动的最高潮。之后的另一个高潮行程,便是抢拾船桅末端的鲤鱼旗,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庙方会开放信众捡拾鲤鱼旗并可带回家供奉,只是这需要鲤鱼旗没有被火烧到。[12]
传说,溪底寮最早曾经与位在东边的二重港合祀观音佛祖与土地公,但当时并无雕刻神尊,而是以两个金纸座象征,且岁时庆典仍是以天公生为大,因而每年多在天公生当日于两庄中间地点的“山仔”(现今北门加油站南边小丘)延戏予以庆贺。惟其后因某些原因却演变成各自祭祀,溪底寮分得观音佛祖,而二重港则分得土地公,因此现今各庄两神的神像都是后来再雕祀的。只是从此之后,溪底寮仍以天公生为岁时最大的祭典活动,但庆典时间则是延至元月20日才举行,其理由是因为元月初9的天公生正日所以请戏的戏金费用较高,然而元宵之后请戏不但较为容易且戏金也较低些,此习俗延续迄今,只是目前酬神戏的日期已有稍微往前几日。[11]
溪底寮迎送的王船为竹架纸糊,每科所制作的船体尺寸皆差不多约莫为两米长,船上放置有12尊纸像的水手,而从首科迄今皆是此等大小之船体,这个尺寸为曾文溪流域一带中最为小型的,最早是本庄人吴荐所自行制作,其工艺在造形上极为简单,惟在吴荐于过世之后,庙方遂改请将军的东一艺术社邱东轩制作,而在邱东轩往生之后,则再由本庄人洪保庆制作(1998-2001),但2003年起则又改请沤汪王明贤制作。[11] [12]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東興宮. 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202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中文(台湾)).
- ^ 杨锦煌. 溪底寮東興宮送王. 数位岛屿. 2019-06-19 [202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6).
- ^ 3.0 3.1 洪莹发. 王巡四境:臺灣迎請「代天巡狩」儀式芻論. 文化资产保存学刊. 2015, (32): 80-115 [202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6).
- ^ 4.0 4.1 4.2 吴明勋、洪莹发. 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ISBN 9789860394115.
- ^ 康豹 . 臺灣的王爺信仰. 台北: 商鼎文化 . 1997 . ISBN 9579563373.
- ^ 刘枝万 . 臺灣民間信仰論集. 台北: 联经 . 1983 . ISBN 9789570814941.
- ^ 焦大卫 (David K. Jordan). 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民間信仰 . 由丁仁杰翻译. 台北: 联经. 2012. ISBN 9789570840582.
- ^ 林培雅. 王爺的角力戰─臺南安平「採船」傳說研究 . 文化资产保存学刊. 2018, (44): 7-28.
- ^ 9.0 9.1 黄文博.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121–203. ISBN 978-986-03-5211-5.
- ^ 黄文博. 南瀛刈香誌. 台南: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ISBN 957-00-2651-0.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黄文博.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22–87. ISBN 978-986-04-3027-1.
- ^ 12.0 12.1 12.2 周宗杨. 海風牽引臺17 從北馬仔到灣裡.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21–104. ISBN 978-986-04-3025-7.
- ^ 黄文博. 南瀛王船誌. 台南: 台南县政府文化局. 2000. ISBN 97895702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