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观测所,为台湾日治时期新竹市的气象站,为因应1935年发生的新竹台中大地震,1937年建于新竹公园内地势较高处,旧称枕头脚山[1]。战后仍作为气象观测站,直至1991年迁往竹北,而原建筑则移交新竹市政府。[2]

新竹观测所
位置新竹市东区公园路133号
建成时间1937年
官方名称新竹观测所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机关
评定时间2017年9月6日
详细登录资料

介绍

编辑

日治时期

1930年,新竹台中发生芮氏规模7.1级的地震,为台湾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多数建筑到他与人员伤亡。台湾总督府为此在新竹市设立新竹观测所,并安置专业的地震观测设施。最初称为新竹观测所,隔年8月改称新竹测候所。在战前台湾总督府下的12座中,新竹测候所与台北、阿里山、高雄后所同属A级测候所,其他则为则为B级测候所。其在二战期间为曾一度以迷彩伪装并以树林作掩护。[2]

民国时期

战后,新竹测候所由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气象局接管,仍沿用原厅舍从事气象观测业务[1]。1948年,改为“台湾省气象局新竹测候所”;1971年7月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新竹测候所”;1977年7月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新竹气象测站”; 1989年8月改制为“交通部中央气象局新竹气象站”;1991年7月因附近电台电波干扰而迁至竹北的新竹县政府附近[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日據時期台灣氣象觀測發展概述. 竹堑文献.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2. ^ 2.0 2.1 2.2 新竹浚閔觀測所. 国家文化资产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