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觀測所,為臺灣日治時期新竹市的氣象站,為因應1935年發生的新竹台中大地震,1937年建於新竹公園內地勢較高處,舊稱枕頭腳山[1]。戰後仍作為氣象觀測站,直至1991年遷往竹北,而原建築則移交新竹市政府。[2]

新竹觀測所
位置新竹市東區公園路133號
建成時間1937年
官方名稱新竹觀測所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機關
評定時間2017年9月6日
詳細登錄資料

介紹

編輯

日治時期

1930年,新竹台中發生黎克特制震級7.1級的地震,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造成多數建築到他與人員傷亡。台灣總督府為此在新竹市設立新竹觀測所,並安置專業的地震觀測設施。最初稱為新竹觀測所,隔年8月改稱新竹測候所。在戰前臺灣總督府下的12座中,新竹測候所與臺北、阿里山、高雄後所同屬A級測候所,其他則為則為B級測候所。其在二戰期間為曾一度以迷彩偽裝並以樹林作掩護。[2]

民國時期

戰後,新竹測候所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氣象局接管,仍沿用原廳舍從事氣象觀測業務[1]。1948年,改為「台灣省氣象局新竹測候所」;1971年7月改制為「中央氣象局新竹測候所」;1977年7月改制為「中央氣象局新竹氣象測站」; 1989年8月改制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新竹氣象站」;1991年7月因附近電台電波干擾而遷至竹北的新竹縣政府附近[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日據時期台灣氣象觀測發展概述. 竹塹文獻.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2. ^ 2.0 2.1 2.2 新竹浚閔觀測所. 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