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氏印太喙鲸

一種極罕見的齒鯨

朗氏中喙鲸(学名:Indopacetus pacificus)旧称朗文氏喙鲸朗曼氏喙鲸,又称朗氏喙鲸太平洋喙鲸印太洋喙鲸。其可说是目中最神秘的物种,现有标本只有两个风化了的头骨,没有已证实的活体观察记录,甚至连完整尸体都不曾见过。最初由亚伯特·朗文(H. A. Longman)以 Mesoplodon pacificus 之名发表,仅根据 1882 年在澳洲昆士兰麦凯海滩(21°10′S, 149°10′E)发现的一个头骨与下颚。当时科学界怀疑这个头骨可能是特鲁氏中喙鲸亚种,或是成年的雌南瓶鼻鲸。1955年在索马利亚丹纳尼(Danane)附近的海滩(1°52′N, 45°02′E)发现了第二个朗氏中喙鲸的头骨标本,于是到了 1968 年,芝加哥田野博物馆的喙鲸专家 Joseph Curtis Moore 确立朗氏中喙鲸为一独立物种的分类地位,并创立一新属(gen. Indopacetus),此属名表示该鲸种生存于印度洋太平洋。部分学者不认同上述分类法,仍将其置于中喙鲸属(gen. Mesoplodon)中。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热带海域曾有不知名的鲸类目击记录,通常称之为“热带瓶鼻鲸”(Tropical bottlenose whale),可能就是朗氏中喙鲸。

朗氏印太喙鲸
与一般人的体型比较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下目: 鲸下目 Cetacea
科: 喙鲸科 Ziphiidae
属: 印太喙鲸属 Indopacetus
种:
朗氏印太喙鲸 I. pacificus
二名法
Indopacetus pacificus
Longman英语Albert Heber Longman, 1926)
目前朗氏中喙鲸已知仅有两具头骨的发现地点
异名

Mesoplodon pacificus Longman, 1926

朗氏中喙鲸

基本资料

编辑

其他俗名:

  • 英:Indo-Pacific beaked whale Longman's beaked whale
  • 法:Baleine à bec de Longman
  • 西:Zifio de LongmanZifio Indo-Pacífico

身长由头骨推断约 7 至 8 公尺,体重及寿命皆不明。

外型特征

编辑

目前仍没有已证实的活体目击记录。现有的两具头骨长度分别为 1.2 公尺(澳洲标本)与 1.1 公尺(索马利亚标本),推测它们应是中大型的喙鲸类。两具头骨皆没有发现牙齿,由下颚尖端的牙槽凹孔判断,应有两颗小型的牙齿,横切面大致呈椭圆形,略朝前方倾斜。

在所谓“热带瓶鼻鲸”目击记录中曾清楚观察到一对喙鲸母子,幼鲸体色略暗,额隆颜色接近苍白,该白色区域延伸至后方的喷气孔附近;侧腹处有白色的补丁状斑块,头部有小型白色“耳斑”(ear spot)。母鲸身长约 7 至 8 公尺,额隆与嘴喙间有明显的折痕界线。

分布

编辑

由头骨发现处的地理位置推断,朗氏中喙鲸大致分布于印度洋与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可能栖息于远洋。“热带瓶鼻鲸”主要在水温摄氏 26 度以上的海域观察到。曾有一次疑似目击记录位于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显示其可能会在大西洋热带海域出现,但尚未证实。

习性、生殖、食性

编辑

根据一些目击记录,“热带瓶鼻鲸”的族群大小似乎比其他位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海域的喙鲸要来得大,由数十头至100头不等,平均约为15至20头,其群体似乎会靠得很近且连结紧密。潜水时间约 18 至 25 分钟。有时会与短肢领航鲸结群,偶尔和瓶鼻海豚结群。曾有目击跃身击浪的记录,喷气低而多分支,可在海面看见。关于朗氏中喙鲸的生殖与食性一无所知。

现状

编辑

虽然关于朗氏中喙鲸的资料少到接近没有,但其数量似乎不算稀少,相关的大型喙鲸目击记录至今已逾 65 起,光是 2000 至 2001 年左右在太平洋东部至印度洋西部的热带海域就陆续传出 45 起,可能的有关搁浅纪录也有数十起[2],由于外型上不符合已知所有的喙鲸类,或许就是神秘的朗氏中喙鲸。

2003 年,纽西兰奥克兰大学生物科学系的鲸类专家 Merel L. Dalebout 等人发表了四个搁浅的大型喙鲸标本,其中南非的两个标本早期被误认为是南瓶鼻鲸。四个标本分别采自肯亚(一具,性别不明,编号 OM7622)、南非(两具,皆为雄性,编号分别为 PEM292 与 PEM1960)与马尔地夫(一具,雌性,暂无编号)[3]

其他相关纪录则包括:

  • 日本分别在 2002 年 7 月(九州鹿儿岛县萨摩川内市)及 2010 年 9 月(北海道函馆市)皆有相关的搁浅纪录,其中前者较为人熟知,但可能属于贝喙鲸属,属于雌性,被发现不久后死亡,已剥制成标本,目前保存于鹿儿岛县的水族馆“いおワールドかごしま水族館”;后者也属于雌性,被发现时已死亡[4]
  • 台湾也分别在 2002 年 12 月(澎湖县白沙乡牛踏尾)与 2009 年 11 月(兰屿乡红头村八代湾)有类似纪录,前者属于母子,发现约一小时后死亡,但经解剖后,初步认定应为银杏齿中喙鲸,已制成标本,存放在澎湖水族馆[5];后者在发现过后经当地居民协助顺利返回海中,根据当地居民提供的影像纪录,初步研判可能属于朗氏中喙鲸[6]

参考资料

编辑
  1. ^ Taylor, B.L., Baird, R., Barlow, J., Dawson, S.M., Ford, J., Mead, J.G., Notarbartolo di Sciara, G., Wade, P. & Pitman, R.L. Indopacetus pacific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4 March 2009].  Database entry includes a brief justification of why this species is of data deficient.
  2. ^ Robert L. Pitman in William F. Perrin, Bernd Würsig, J.G.M. Thewissen. eds. Indo-Pacific beaked whale Indopacetus pacificus.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Second ed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9: pp.600–602 [2014-05-21]. ISBN 012373553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2). 
  3. ^ Merel L. Dalebout, C. Scott Baker, R. Charles Anderson, Peter B. Best, Victor G. Cockcroft, Harvey L. Hinsz, Victor Peddemors & Robert L. Pitman. "Appearance, 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distinctiveness of Longman's beaked whale, Indopacetus pacificus" (PDF). Marine Mammal Science. 2003, 19 (3): 421–461 [2014-05-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4. ^ 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 海洋哺乳動物擱淺紀錄數據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日语). 
  5. ^ 陈可文. 專家赴澎湖解剖母子鯨 初步認定「銀杏齒中喙鯨」. 中国时报. 2003-01-01. 
  6. ^ 黄力勉. 罕見朗氏喙鯨 擱淺蘭嶼. 中时电子报. 2009-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8). 

延伸阅读

编辑
  • Mark Carwardine. Illustrated by Martin Camm.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 Dorling Kindersley. 1995. ISBN 978-0-7513-2781-6.(陈顺发译. 猫头鹰. 1997. pp.134–135)
  • Pieter A. Folken, Randall R. Reeves, etc.. Illustrated by Pieter A. Folkens. "Guide to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Alfred A. Knopf. 2002: pp. 266–267. ISBN 978-0-375-41141-0.
  • Thomas A. Jefferson, Stephen Leatherwood & Marc A. Webber.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FAO. 1993: pp.112–113. ISBN 978-92-5-103292-3.
  • Robere L. Pitman in Phil J. Clapham in William F. Perrin, Bernd Würsig, J.G.M. Thewissen. eds. Indo-Pacific Beaked Whale Indopacetus pacificus//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2: pp.615–617. ISBN 978-0-12-551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