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晦(1899年3月25日—1983年5月14日[1]),原名兴栋,字慧修辽宁辽阳人,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剧作家。1952年—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学团体沉钟社成员。中国共产党党员。

生平

编辑

出身于辽阳小营盘村一个农民家庭。只读过私塾和小学,因家贫休学,在邮电局做学徒。1917年暑假北京大学连续招考三次并降低了录取要求。[2]杨晦前去报考,外语几乎交了白卷,但因作文出色被破格录取,就读哲学系。[3]

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是最先冲入并火烧赵家楼的几个学生之一。

1920年毕业,先后在沈阳第一师范学校、山西太原平民师范学校、河北定县、北平和天津等地教书。[4]1925年秋在北平与原浅草社成员冯至陈翔鹤陈炜谟等组织文学团体沉钟社,出版期刊《沉钟》和“沉钟丛书”7种。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杨晦在此时期发表了《笑的泪》、《楚灵王》等话剧和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等译著。[5]

1934年,时任孔德学校校长,且已婚的杨晦,与女学生杨树新前往上海,并发生性关系,后者于1935年产下一女(名杨江城)后病死。[6]

1937年在上海同济大学所附高中任教,1938年因宣传抗日南下广东、广西。1941年—1946年先后在迁至陕西的西北联合大学和迁至重庆的中央大学任教。1947年到上海、香港等地任教。1949年出版文艺论集 《文艺与社会》(上海中兴出版社),其中《曹禺论》一文颇具影响。

1949年4月到北京,参加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文代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并曾兼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中文系系主任和学校副教务长。主要从事中国文艺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他倡导的语言和文学有机联系对北大中文系影响深远。

1964年暑假他在北大党委扩大会上对极左思潮提出异议,被批判,成为傀儡主任。文革期间继续遭到批判。

晚年受眼疾干扰,未能完成设想中的《中国文艺思想史》和《元曲论》两部著作。[7]

轶事

编辑

身材瘦小,为人沉默。[8]

他倡导“语言和文学有机联系”,有名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颇受争议。有学生画“有鸡联系”漫画张贴在系办公室走廊进行嘲笑。[9]

大炼钢铁时,学生曾到他家拆掉了壁炉里的钢条。 [10]

文革开批斗会批判他是修正主义时,他用德文版、英文版、俄文版和中文版的马恩全集与红卫兵辩论,自己并未修正,符合德文版原意,反而是中文版从俄文版转译,而俄文版有问题。[11]

注释

编辑
  1. ^ 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1242[永久失效链接]
  2. ^ 存档副本. [200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3. ^ 光明网 http://www.gmw.cn/01gmrb/1999-12/20/GB/gm%5E18276%5E12%5EGM12-225.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存档副本. [200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5). 
  5. ^ 人民网 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150043/150063/9010391.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水底的火焰:知识分子萧乾(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0-04/08/content_13319617_10.htm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3-04-28
  7. ^ 存档副本. [200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9-06). 
  8. ^ 存档副本. [200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1). 
  9. ^ 《中国教育报》 存档副本. [2009年10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10. ^ http://www.sh-aiguo.gov.cn/epublish/gb/paper279/13/class027900005/hwz1326564.htm[永久失效链接]
  11. ^ 存档副本. [200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