𪩘yǎn(1710年—1788年),字闻山、文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安徽亳州(今亳县)人。清代书法家。工书法,初学李邕,与孔继涑称“南梁北孔”,与梁同书梁国治有“三梁”之称。又与乾隆年间的张照王澍刘墉王文治等重要书法家齐名。

梁𪩘
时代清朝
𪩘
闻山、文山
松斋、断砚斋主人
出生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逝世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亲属
父亲粱接孟
同胞兄弟粱峰
梁俊业、梁伟业

生平

编辑
  •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生于亳州十九里镇,后居住在亳州城里夏候巷街(今夏候小学西跨院),世代书香传家,曾祖父粱继宗,祖父梁尔禄,父亲粱接孟。
  •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四岁能诵《毛诗》,十二岁读完经、史,弱冠时随兄梁峰就读于金陵(南京)“钟山书院”,业师陈师古。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1]
  •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敕授文林郎壬午科举人,由咸安宫教习转任湖北巴东县知县。
  •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母亲年迈辞官,回到家乡亳州。
  •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张佩芳到寿州(今安徽省寿县)任知州,亲自到亳州延请梁𪩘出任寿州“循理书院”山长(院长)。其论书笔记《闻山评书帖》、《承晋斋积闻录》等均是在寿州讲学期间整理而成。
  •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逝后归根于十九里集南一里半杜庄村后。

书法

编辑
 
梁𪩘草书临王羲之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工李北海书名于世。他书法理论曾在《执笔论》中说:“吾课循理书院十馀年矣,忆初至时,以执笔之法授人,无不谓为古人执笔不必尽如是,且诬以为欺人,及今得吾执法而字学长进者有数人,而人始息其讥而信之矣。”[2]梁𪩘生长于碑帖代谢之际,是最早提倡取法周秦汉魏的书家之一,其书法实践与书学思想对清代中叶碑学书风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著述

编辑
  • 《承晋斋积闻录》
  • 《评书帖》
  • 《论画笔记》

评价

编辑
  • 杨守敬:“梁山舟(同书)领袖东南,梁闻山昌明北学,当时有南北二梁之目,诚为双壁。”[3]
  • 《清史稿》:“后𪩘以语金坛段玉裁曰:‘执笔之法,指以运臂,臂以运身。凡捉笔,以大指尖与食指尖相对,笔正直在两指尖之间,两指尖相接如环,两指本以上平,可安酒杯。平其肘,腕不附几,肘圆而两指与笔正当胸,令全身之力,行于臂而凑于两指尖。两指尖不圆如环,或如环而不平,则捉之也不紧,臂之力尚不能出,而况于身?紧则身之力全凑于指尖,而何有于臂?古人知指之不能运臂也,故使指顶相接以固笔,笔管可断,指锲痛不可胜,而后字中有力。其以大指与食指也,谓之单勾;其以大指与食指中指也,谓之双勾;中指者,所以辅食指之力也,总谓之‘拨镫法’。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右军从旁掣其笔不得,即谓此法。舍此法,皆旁门外道。二王以后,至唐、宋、元、明诸大家,口口相传如是,董宗伯以授王司农鸿绪,司农以授张文敏,吾闻而知之。本朝但有一张文敏耳,他未为善。王虚舟用笔祗得一半,蒋湘帆知握笔而少作字乐趣。世人但言无火气,不知火气使尽,而后可言无火气也。如此捉笔,则笔心不偏,中心透纸,纸上飒飒有声。直画粗者浓墨两分,中如有丝界,笔心为之主也。如此捉笔,则必坚纸作字,软薄纸当之易破。其横、直、撇、捺皆与今人殊,笔锋所指,方向迥异,笔心总在每笔之中,无少偏也。古人所谓屋漏痕、折钅义股、锥画沙、印印泥者,于此可悟入。’𪩘少著述,所传绪论仅此。当时与梁同书并称,𪩘曰“北梁”,同书曰“南梁”。[4]

注释

编辑
  1. ^ 《亳州志》。
  2. ^ 梁𪩘《承晋斋积闻录》。
  3. ^ 杨守敬著《学书迩言》。
  4. ^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艺术二。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清史稿·卷503》,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参考文献

编辑
  • 《清史稿》赵尔巽等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