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人
比尔人(Bhils),是印度中部主要的部落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中央邦,少部分分布于印度的南部和东部,例如,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特里普拉邦。总共约一千多万人,是印度的第三大部落民族[5]。比尔人被认为是印度最早的本地人,他们不但比雅利安人早,甚至可能比达罗毗荼人还早。后来外人反客为主,比尔人被迫退到印度山区里[6]。
比尔人 | |
---|---|
分布地区 | |
古吉拉特邦 | 3,441,945[1] |
中央邦 | 4,619,068[2] |
马哈拉施特拉邦 | 1,818,792[3] |
拉贾斯坦邦 | 2,805,948[4] |
巴基斯坦 | 382,000[来源请求] |
语言 | |
比尔语 |
民族分布人口、语言
编辑古吉拉特邦
编辑在古吉拉特邦,比尔人所位于的区域有,苏拉特县、当斯县、巴鲁奇县、瓦多达拉县、潘奇马哈斯县、马赫萨那县、艾哈迈达巴德县、科达县、巴纳斯坎塔县、萨巴坎塔县、喀奇县。然而大约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集中居住在,巴鲁奇县、瓦多达拉县、萨巴坎塔县、潘奇马哈斯县[7]:1。
马哈拉施特拉邦
编辑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比尔人主要集中的区域有,杜利亚县、纳西克县、贾尔冈县、艾哈迈德讷格尔县、奥兰贾巴德县。[7]:1。
中央邦
编辑中央邦比尔人主要集中的区域有,达尔县、贾布瓦县、克尔冈县、勒德兰县。[7]:2。
拉贾斯坦邦
编辑语言
编辑比尔语 | |
---|---|
使用族群 | 比尔人 |
地理分布 | 印度 |
谱系学分类 | 印欧语系 |
分支 |
—
|
– |
比尔人使用比尔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支,这个语言并没有任何一个特别的符号表示,不过,比尔语可以使用天城文来书写。比尔语通行于比尔人所在的区域,然而发音会因为地域而异[9]:191。根据1981年的人口调查,4,293.314的人口在说比尔语,但都使用双语和地域性语言。在古吉拉特邦的比尔人也会使用Vaghari作为口语。虽然比尔人的识字率不是非常的高,直到2001年只有44.3 %。[10]
地理环境
编辑中部平原:是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成的中央平原。东西长2000多公里,南北宽240~500公里,平均海拔100~200米,是世界著名大平原之一。分两部分,东部为恒河平原,地势低平,是印度文化的发源地。西部为印度河平原的一部分,大部分为沙漠覆盖。
历史沿革
编辑比尔人存在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比尔人很爱弓和箭。比尔人相信他们的名字源自于达罗毗荼语的单词billu,这个单词表示弓和箭。比尔人被认为是在古吉拉特邦这个区域最早拥有政治权力的族群,但因为在乌代浦和邻近区域的拉其普特人接续抢走比尔人的政权,被打败的比尔人逃难去附近的丛林和丘陵地区。马拉地人也会抢夺比尔人的地域和骚扰他们的部落。[11]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比尔人非常遵守氏族系统,每一个氏族都会有一个独特的命名并且都会有自己的图腾。图腾有可能是植物、鸟或动物。全部的氏族都声称他们各自图腾的神在当地叫做迪发塔(Devata)。[9]:189
氏族 | 图腾 |
---|---|
Harayat | Kalika Mata |
Dhari | Bhulya |
Katara | Malo |
Kharadi | Ambav |
Damar,Bhagora,vodavat | Kanyalo |
Dama,Nanama,Hela | Thur |
Tejot,Parmar | Peepal Hen |
Goda Damor | Vajed |
出生
编辑通常比尔人夫妇都非常喜欢小孩。每个夫妇都会希望有一个小孩,不论是男生或是女生。在比尔人的社会中,不论是男孩或女孩都相同的重要。当比尔人妇女怀孕时,通常不会有庆祝活动,要一直等到小孩出生比尔人才会庆祝,通常,如果是男孩出生的话,他们会敲击金属的塔利(印度的一种盘子);如果是女孩出生的话,他们会敲击扇车的扇叶。在孩子出生后的5到7天他们会举行净化仪式。 [9]:213
婚姻
编辑在比尔人的社会中,婚姻对于男孩和女孩都非常重要。男孩会不惜负债也一定要娶到老婆。因为婚姻和小孩被比尔人视为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元素。比尔人喜欢一夫一妻制,然而在有些家庭中人可以看到一夫多妻制,通常一夫多妻制也只会出现在较为有钱的比尔人的家庭中,因为有钱人才能支付较多的聘金(Dapa)。婚姻对于比尔人来说并不是一件神圣的事,就像印度的婚姻一样,婚姻并不是永久稳固的。在比尔人的社会中小孩子的婚姻并不盛行。对比尔人来说,结婚对于男性和女性市长大和成熟的象征。他们是外婚制,离婚和寡妇结婚是可允许的。儿子和女儿的婚姻是由父母安排的。但他们强调必须由双方男孩和女孩同意。意思是即使婚姻是被安排的,但经过结婚的双方男女同意是必须的。 在比尔人婚姻的主要习俗是聘金(Dapa)。Dapa盛行于各种形式的婚姻,例如寡妇结婚、Nata也会收聘金。聘金的价钱是固定的是由男孩的父亲支付给女孩的父亲[12]:33。音乐和舞蹈在比尔人的婚礼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尔人婚礼的歌的例子: Go bena, go you must, why tarry and take time? You are married, go you must. Friends will go as far as the fields; brothers will go as far as the stream: Go bena, go you must. Why tarry and take time? When the party moves a mock attack is done with dust and pebbles.
Then the groom's party sings: The bride weeps, and weeps the bride's brother. You can't help it; you must take her with you. The bride weeps, and weeps the bride's mother. What's that to you, you must take her with you. All sons inherit parental property equally but the eldest son has the right to succeed to his father's authority.[11]
家庭
编辑相较于印度常见的联合家庭,比尔人喜好核心家庭,家里面只会有丈夫、妻子、及未结婚的小孩。当儿子长大结婚,他会离开父母并且自己组成一个新的家庭。新婚夫妇中,男孩的父亲会替儿子建造另外一栋棚屋,并且给男孩一部分的土地,就这样持续进行分配土地直到所有儿子完婚。通常来说父亲是一家之长,当父亲不在时,可由家里最年长的男性担任。[12]
女人的地位
编辑比起印度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妇女在比尔人社会中享有较大的自由。比尔人非常喜欢女孩,由于女孩从小就可以帮忙做家事。当女孩青少年时期就可以出外工作,可以帮助父母家里的生计。比尔女人享有许多种社会上的机会,她们在结婚之前享有许多的自由。比尔女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在比尔人的社群里,女人可以跟男人跳舞、唱歌笑、跟男生讲笑话。刚结婚的女人在丈夫家享有极大的自由。[9]:196
产业与生活
编辑整体来说,比尔人在过去已开采林木维生。由于政府严格的林业政策,比尔人已经不再过著刀耕火种的生活,他们开始过著定居的农耕生活。
物质和商业活动
编辑身为狩猎采集者,传统上,比尔人主要是以弓和箭为工具。比尔人猎杀包括兔子,狐狸,鹿,熊,蜥蜴,猪,鸟,啮齿动物和野生猫科动物。他们食用的植物有块茎类,他们会从森林收集水果补充他们的饮食。他们会制作蜂蜜,采集野果和木柴[13]。
劳动分工
编辑父亲,作为一家之主。控制家庭所有成员的收入和分配的日常工作。母亲通常被分配和监督她的女儿和女儿女婿之间的工作。母亲职责包括准备家庭餐点和将食物送到男人工作的地方。从源头取水,挤牛奶,清洁畜舍,并收集木柴和野果是一些女性的日常工作。在农业方面,女性协助移栽,除草,收获。孩子们通常指派服用牛放牛的任务。犁地和播种的农业工作由男性完成,狩猎主要是男性的活动。[13]
饮食习惯
编辑在过去,比尔人依赖森林维生,以狩猎采集为生活方式。过了很久一段时间,比尔人才渐渐采用农耕的生活方式。在乡下地区的比尔人,他们的主食者要是,玉米、高粱、还有一些杂谷。但是由于公平交易商店(控制商品计画)的引进,他们开始以小麦为他们的主食。由于森林政策的严格执行,比尔人很难再依赖森林维生,因此他们不得不改变饮食习惯。[9]:193
居住
编辑一般来说,比尔人居住在远离其他社群的地方,并且特别偏好靠近森林的地方。每户人家住在棚屋散居在各个地方。棚屋里面有一个小房间,并且由墙壁所组成的院子。他们会与附近的村落保持距离,而且几乎不太跟附近的群体讲话。由于语言的隔阂隔离了他们与其他人。由于他们经济上贫困他们被迫迁移离开原来的地方。并且比尔人被视为非常好的农夫,他们是跟随著土地迁移的。 一个比尔村落,大概有三四十户居住,每个房屋由相隔甚远。一个人的成年儿子会建立自己的小屋在他父亲的屋子的旁边,一般在70至230米的距离。家庭分配结果比尔村庄散落图案占地约3至4平方公里。每个村的土地已经预留给社区使用,如牛牧场,道路,对于一个村庄的墓地,并为社区禾场。大多数比尔人住在木构架与竹墙用涂抹制成的水泥、石膏和牛粪,材料重视其散热和防虫害的性质矩形两层结构。没有窗户的住所配备的前壁,它通常只开到大楼入口,尽管有时可能会建在专供居民家的后面。屋顶是茅草一般用草或柚木叶子和竹子,材料往往需要每年更换。内置0.5至1.0米以上的地面上的泥土和石头或木材的底座,结构本质上是一个牛棚和住所,与在划分和利用空间的地区差异。
信仰与节日
编辑大部分的比尔人信想印度教和他们自己当地的神。比尔人崇拜湿婆、象头神、难近母等等。 比尔人传统上属于泛灵信仰,在1901年的人口普查,其中百分之97.25被标记为万物有灵论者,其馀都与印度教的信仰有关。然而,印度教化是一段很长期的过程,比尔人印度教信仰下面阶层者包含了许多万物有灵的信仰。有本地化的神灵,如Wagh,迪奥,虎神。Nandervo,农业之神,希望参拜之后,带来降雨让草木的增长。神社会轻度升高和和建立在幽静的地方,因为他们认为借由原理较低的地方和污染可以维护自己的神圣的土地。神的形象也保持接近他们的农田,与产品,以保证作物的安全性和质量进行。今天,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都影响过比尔人,尤其后两者信仰体系是影响比尔人最大的主要信仰。其中Ratanmal Bhils,印度教是普遍的,有四个主要元素为主。(1),它们都采用了一些印度教的神是强大的,但仁慈的,而不是恶意的。(2)他们相信来世,其中一个老亲属保持权力和控制事件在此生活,甚至控制死亡后的生活。(3)有很多在地球上的灵魂,有的灵魂会友邪恶的意图,他们需要个人的奉献和定期和解。(4)有其中的恶意个体,掌握巫术和巫术的形式,并且可以通灵。巴格对于比尔人中是至高无上的神,虽然在Ratanmal他也被称为Mahaveda。卡利卡,“大地之母”,但是祂同时会引起敬畏和恐惧。洒红节,一个重要的节日,是为庆祝她。一个人并不是自然死亡-谋杀或自杀,例如-被认为成为一个邪恶的灵魂,都会损耗人的灵力。双胞胎和婴儿不同寻常的特点或畸形被认为是一个邪恶的灵魂,必须立即杀死他们以免他们危害他们的亲属(现在这么做是非法的)[14]。
艺术文学
编辑皮萨罗
编辑皮萨罗是一种高度仪式化的画作,被画在墙上,对于比尔人来说制作皮萨罗并不是在创作而是在执行仪式。这幅皮萨罗画作由罗梭的比尔人和纳亚克制作,是一个家庭在祈求愿望的礼仪表演(婚姻,生育,繁荣...)。这些艺术作品是通常由牧师协助执行前仪式。神圣的画作覆盖房间的三面墙和配合整体仪式。一切有关比尔人的生活都在这幅画作显示 。例如,太阳、月亮、动物、昆虫、神话人物[15]。
古魅儿
编辑比尔人的传统舞蹈被称为古魅儿,是以很高的速度不停的旋转又不失平衡。有时候跳这个舞的人,会放高达十到十二个水盆在头部上,然后绕著圆高速旋转[16]。
现况
编辑今天,很多比尔人主要的工作是在当农夫。随著人口的成长,土地越来越小也越来越没有生产力。[17]
教育
编辑由于比尔人几乎与世隔绝和不跟上层阶级接触,比尔人从很早以前就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统治者从来没有关心他们的教育。在二十世纪初,比尔人的社会地位糟糕到极点。[9]:197
年 | 比尔人人口 | 识字人口 | 识字人口占所有比尔人的比率 | 邦的识字比率 |
---|---|---|---|---|
1961 | 906,705 | 24,225 | 2.67 | 15.21 |
1971 | 1,437,937 | 67,320 | 4.68 | 19.07 |
1981 | 1,840,966 | 121,430 | 6.60 | 24.38 |
根据1981年的人口调查在百分之6.60识字人口中,其中有男性识字率占百分之5.81,女性识字率占百分之0.41。因此评估全面性的状况,比尔人的教育地位是一个问题。女性的识字率低于一成。同样的状况在所有的比尔人区域可以北看见。比尔人的保存政策被政府剥夺。政府并没有关注他们的教育,因为政府需要有劳工帮他们工作。现今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帮助他们识字,但成效仍然非常低。[9]:198
社会改变
编辑比尔人已经吸收了印度文化,换句话说他们愈来愈像印度人。当他们融合印度文化而师区他们特别的识别标志的那一天将会到来。[9]:200
威胁
编辑许多比尔人因为Sardar Sarovar Dam建筑计画而受到威胁,该大霸完成后会淹许多比尔人目前居住的土地。虽然重新定居的计划已经讨论过,然而这项配套措施显然是不完整的[18]。
图片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Gujarat: Data Highlights the Scheduled Tribes (PDF). Census of India 2001. Census Commission of India. [2008-03-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4).
- ^ Madhya Pradesh: Data Highlights the Scheduled Tribes (PDF). Census of India 2001. Census Commission of India. [2008-03-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12-19).
- ^ Maharashtra: Data Highlights the Scheduled Tribes (PDF). Census of India 2001. Census Commission of India. [2008-03-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23).
- ^ Rajasthan: Data Highlights the Scheduled Tribes (PDF). Census of India 2001. Census Commission of India. [2008-03-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4).
- ^ Encyclopedia of World Cultures.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3).
- ^ 林之满 萧枫 (编). 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4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3).
- ^ 7.0 7.1 7.2 Mehta, P.C. Cultural Heritage of Indian Tribes. DISCOVERY PUBLISHING HOUSE. 2007 [2015-06-29]. ISBN 81-8356-32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3).
- ^ Ernst Kausen, 2006. Die Klassifikation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crosoft Word, 133 KB)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Mehta, P.C. Ethnographic Atlas of Indian Tribes. DISCOVERY PUBLISHING HOUSE. 2004. ISBN 81-7141-852-X.
- ^ TRIB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STITUTE Trib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GOVERNMENT OF GUJARAT. [2014-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 ^ 11.0 11.1 TRIB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STITUTETrib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GOVERNMENT OF GUJARAT.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 ^ 12.0 12.1 Mehta, P.C. Marriages in Indian Society. DISCOVERY PUBLISHING HOUSE. 2005. ISBN 81-7141-921-6.
- ^ 13.0 13.1 Bhil - Economy.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2).
- ^ Bhil-Religion.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 ^ Pachauri, Swasti. Pithora art depicts different hues of tribal life. Indian Express. 26 June 2014 [13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31).
- ^ Bhil - The Archers.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3).
- ^ Gajrani, S. History, Religion and Culture of India, 第 3 卷. Gyan Publishing House. 2004 [2015-07-25]. ISBN 81-8205-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2).
- ^ Bhil in India.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