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艾斯勒
汉斯·艾斯勒(德语:Hanns Eisler,1898年7月6日—1962年9月6日),犹太人,奥地利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国歌《从废墟中崛起》的作曲者,在欧洲乐坛享有盛誉。艾斯勒曾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作曲,师从勋伯格。1924年获维也纳市创作奖,1925至1933年在柏林音乐高等学校任教。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后,他于1933年流亡国外,此间他曾为英国写电影音乐,在纽约新社会研究学校及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2年在好莱坞从事电影音乐写作,曾担任卓别林的音乐助理。1962年9月6日病逝于东柏林。
汉斯·艾斯勒 Hanns Eisler | |
---|---|
出生 | 德意志帝国莱比锡 | 1898年7月6日
逝世 | 1962年9月6日 东德东柏林 | (64岁)
国籍 | 奥地利 |
知名作品 | 《从废墟中崛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歌) |
所属时期/乐派 | 20世纪第二维也纳乐派 |
师从 |
生平
编辑家庭背景
编辑汉斯·艾斯勒1898年7月6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父亲是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艾斯勒;母亲是玛丽·费舍尔,一名屠户之女[1]。其父是无神论者,其母是路德宗信徒[2][3],哥哥格哈特·艾斯勒是共产国际新闻记者[4][5],姐姐路特·费舍在1920年代曾是德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但后期政治倾向发生转变。1901年,全家搬到了维也纳。
艾斯勒14岁时加入了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体[6]。
早年生涯
编辑作为奥地利德意志人,艾斯勒1916年被招入奥匈帝国军队的匈牙利军团[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多次受伤,1918年退伍后回到维也纳。1919年1月,艾斯勒曾支持德国柏林工人武装起义,但起义最终失败。
1919年至1923年,艾斯勒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勋伯格。1920年,他和夏洛特·迪曼特结婚,婚后育有一子格奥尔格·艾斯勒,其子日后成为了著名的画家。1924年1924 年,艾斯勒的第一部十二音技法作品《Opus 5 Palmström》出版;同年10月,艾斯勒的作品首次在维也纳上演,1925年艾斯勒获维也纳市议会颁发的艺术奖。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奏鸣曲》(1923)、 《剪报》(1926)、《红色扩音器》(1927)、《团结之歌》(Solidaritätslied)和《红色威丁》(1929)等作品。
1925年,艾斯勒独自搬到柏林(其妻留在了维也纳,艾斯勒在两地之间往返),在柏林克林德沃特-沙尔文卡音乐学院任教,并写作具有十二音体系风格的作品。期间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6年申请加入德国共产党,并未获得批准,其后也一直未能正式成为共产党员。1927年开始参加各种工人合唱队的活动。1928年,他在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MASCH)担任教学工作。1929年与戏剧家布莱希特(布莱希特几乎在同一时期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合作,写出大量革命歌曲及工人歌曲,并为戏剧、电影写作音乐,成为知名的左翼音乐家;两位艺术家之间的合作持续了布莱希特的余生[8]。1929年艾斯勒结识了年轻的共产主义者,他后来的女友,黑蒂·古特曼(Hedi Gutmann);1934年,由于长期分居以及与古特曼的关系,艾斯勒夫妇离婚。
这一时期,他创作的音乐剧作品有《措施》(1930),他为之配乐的电影包括《无人之地》(1931)、《英雄之歌》(Песнь о героях,1932)、《世界在谁手中?》(Kuhle Wampe,1932)和《在街头》(Dans les rues,1933,维克托·特里瓦斯拍摄)。
流亡海外
编辑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政权,并大肆迫害犹太人。艾斯勒被迫流亡国外,经过奥地利、法国、荷兰,1934年暂居丹麦,与布莱希特继续合作。后去英国写电影音乐,去美国作巡回演出。艾斯勒的女友黑蒂·古特曼在莫斯科的广播站找到了一份工作,在1938年大清洗中入狱,被判处18年的刑罚,直到1957年才回到柏林。1937年支持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斗时,艾斯勒曾为国际纵队写过一些战斗歌曲。1938年去美国后,在纽约新社会研究学校及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2年在好莱坞从事电影音乐写作,曾担任卓别林的音乐助理。艾斯勒为各种纪录片作曲,并为8部好莱坞电影配乐,其中配乐作品《侩子手之死》和《寂寞芳心》分别在1944年、1945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剧情类原创配乐奖提名。1947年写成《电影音乐作曲》一书。
这一时期,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统一战线之歌》(1934),电影配乐作品包括《四万万人民》(1939)、《被遗忘的村庄》(1941)、《侩子手之死》(1943)、《寂寞芳心》(1944)、《嫉妒》(1945)、《花都绯闻》(1946)和《夜与雾》(1946)。艾斯勒所创作的电影配乐作品不拘泥于勋伯格所授的十二音技法,结合各种音乐风格大胆创新,形成独特的音乐语言,奠定了自己的声誉。
驱逐出境
编辑艾斯勒在美国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47年被美国“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传讯,因拒绝回答问题,被判处监禁。卓别林、科普兰等组成营救委员会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1948年艾斯勒被改判为驱逐出境。
定居东德
编辑1948年,艾斯勒回到祖国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他定居东柏林与布莱希特继续合作,仍从事作曲及音乐理论工作,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49年,他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歌《从废墟中崛起》作曲。
这一时期,艾斯勒曾有创作歌剧《约翰·浮士德》(Johann Faustus)的雄心壮志。该剧以德国农民战争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出一位农民出身的优柔寡断的学者,为追求知识,与伪装成贵族地主的魔鬼,梅菲斯特签订了契约,背叛了农民战争和德国农民阶层,令起义失败而最终懊悔莫及的悲剧[9]。1952年,他完成了该剧的剧本和歌词的创作,但作品发表后受到了文艺界的批判。艾斯勒最终未能完成歌剧《约翰·浮士德》的作曲工作,并因此罹患抑郁症。
由于汉斯·艾斯勒在音乐创作上成就非凡,他于1950、1958年两度被授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Nationalpreis der DDR)。
1962年9月6日,汉斯·艾斯勒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柏林,安葬在柏林著名的Dorotheenstadt公墓。1964年,为了纪念艾斯勒,汉斯·艾斯勒曾参与创建并执教的“德意志音乐学院”改名为“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该校还建立了他的文献馆。
作品
编辑艾斯勒一生写有大量著作,是20世纪最为高产的音乐家之一。
音乐作品
编辑汉斯·艾斯勒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歌曲600余首,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歌《从废墟中崛起》、《统一战线之歌》、《蓝旗歌》、《共产国际之歌》、《工人母亲摇篮歌》等。管弦乐合唱曲多首,著名的有:《反对战争》、《列宁安魂曲》、《儿童颂》。歌剧两部《歌利亚》、《约翰·浮士德》(未全部完成),小歌剧《圆颅党与尖颅党》。器乐曲有管弦乐组曲8首、交响曲2部和各种小型器乐曲等。此外还有电影音乐40余部,如电影《无人之地》的片尾曲《秘密集结》,戏剧音乐30余部(主要与布莱希特合作,如《母亲》《伽利略》等)。
理论著作
编辑汉斯·艾斯勒创作的理论著作有:《资产阶级音乐文化危机》《社会主义音乐发展的道路》《音乐与政治》及大量论文。1968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了艾斯勒作品3卷集,其中声乐曲、器乐曲及文字论著各1卷。
评价
编辑汉斯·艾斯勒的音乐创作,早期使用十二音技法,但随着思想的变化,音乐语言也有所转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简洁、清新,易被群众接受。他充分利用了各种技巧,包括调式和声、爵士音乐以及现代派手法。常有非功能体系的和声进行并大量使用不协和音。他的电影、戏剧音乐富有效果,颇为人所称道。汉斯·艾斯勒一生为民主及社会主义奋斗,重视工人及群众音乐活动。他对马克思主义与音乐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在积极探索音乐如何为社会主义、为群众服务的理论及实践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荣誉
编辑奥斯卡金像奖
编辑1945 第17届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剧情类原创配乐 寂寞芳心 (提名)
1944 第16届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剧情类原创配乐 刽子手之死 (提名)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
编辑1958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 (获奖)
1950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 (获奖)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Betz, Albrecht. Hanns Eisler – Political Musici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11. ISBN 978-0-521-24022-2.
- ^ Levi, Erik. Hanns Eisler: Life: BBC Composer of the Month. eislermusic.com. North American Hanns Eisler Forum. August 1998 [30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4).
- ^ Singer, Kurt D. The Men in the Trojan Horse. Beacon Press. 1953.[页码请求][需要引文]
- ^ Freeman, Ira Henry. A Communist's Career – The 'Story of Eisler – For Thirty Years His Has Been a Life of Adventure on Three Continents (Editorial). The New York Times. 22 May 1949 [30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Gerhart Eisler, who was caught a week ago Saturday in England in an attempt to escape 'persecution'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is that twentieth-century phenomenon – the professional,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revolutionary.
- ^ Communists: The Man from Moscow. Time Magazine. 17 February 1947 [30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August 2008).
Gerhart Eisler ... had just been accused of being the No. I U.S. Communist
- ^ The Karl Marx of Music. jacobinmag.com.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7).
- ^ Szabó-Knotik, Cornelia. Eisler, Hanns (encylopdiea). musiklexikon.ac.at. Verlag der Ö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01 [26 Dec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6).
- ^ Betz 1982,第230页.
- ^ Davies, Peter. Hanns Eisler's 'Faustus' Libretto and the Problem of East German National Identity. Music & Lett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81 (4): 585-598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通过JS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