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灵宝定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撰人不详,约出于隋唐之际[1],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已引此经。《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收有唐代道士冷虚子《洞玄灵宝定观经注》,《云笈七签》亦录其全文。经文总述定心观慧之道,称久而行之,则自然得道成真、智慧圆明、万法俱备[2]。
题解
编辑灵宝,指神妙的珍宝。《定观经注》:“灵者,神也,在天曰灵。宝者,珍也,在地曰宝。天有灵化,神用不测,则广覆无边;地有众宝,济养群品,则厚载万物”。
定观,指定心息念,智慧观照。《定观经注》:“心定也,如地不动。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定体无念,慧照无边,定慧等修,故名定观”。
后世之论著阐明定观各有三义,为性相兼修之路径。《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学者究心大洞,性相兼修,工由定观。定有三义:摄心住一为安定,灰心忘一为灭定,悟心真一为泰定。始则以心依息,安定以破其粗心;继则以息依心;灭定以除其妄念;终则心息两忘,泰定以养其慧光...观这有三义:一者从假入空,二者从空出假,三者,中道正观。从假入空者, 离一切幻缘;从空出假者,现一切妙有;中道正观者,离二边分别心,心湛寂以悟本来真旨”。
内容
编辑简介
编辑经文称天尊告左玄真人[a]来阐发修道之事,主张修道需要做到如下状态:舍事安坐,内观心起,灭动心、凝空心,息心精思、意安,宽急得所,自恒调适,制而不著、放而不动,最终达到“真定”。经文还认为: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旧业日销,新业不造,无所挂碍,迥脱尘笼,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该书还阐述了得道之人的“七候”,即成道的七个阶段,以为得至道成、慧乃圆备。
全文
编辑注解
编辑- 王卡,《新译道门观心经》,2009年,三民书局
相关著作
编辑- 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
影响
编辑丁培仁主张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并非凭空所创,而有其传承源流。他认为《坐忘论》直接依据的经书主要有《太上老君内观经》、《常清静经》和《洞玄灵宝定观经》[6]。
孙思邈《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或称《存神炼气铭》),以及司马承祯《坐忘论》皆提及《定观经》“七候”之说[7]。此外,该经“舍事安坐”的观念,也与天台二十五方便,“具五缘”之“息诸缘务”,和“调五事”之“结跏趺坐”相应,是采佛教禅定之学的架构,走往道教“炼形”的路径[5]。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王卡. 讀《上清經秘訣》所見. 中国道教. [2015-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胡孚琛 (编). 中華道教大辭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336.
- ^ Monica Esposito. 一部全真道藏的發明:《道藏輯要》及清代全真特徵. [2015-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2).
《道藏辑要》中的“定观经”源自泠虚子注释的经典版本,CT 400 (《重刊道藏辑要》卷4);该经是房集第一篇,被称作“灵宝天尊所说经三”
- ^ 张宇初. 道門十規.
道门经箓、太上三洞诸品经典,乃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历劫相传,诸师阐化。若元始说经,当以度人上品为诸经之首。灵宝说经,当以定观内观为要。太上立教,当以道德日用为规
[永久失效链接] - ^ 5.0 5.1 林永胜. 南朝隋唐重玄學派的工夫論 (PDF). 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 2008: 121–129 [2015-12-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 ^ 韩松涛. 天台山暨浙江區域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强昱. 道教心学的精神气质——以《内观经》为核心的考察. 世界宗教研究. 2007 [2015-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链接
编辑- 强昱:道教心学的精神气质——以《内观经》为核心的考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