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靈寶定觀經

洞玄靈寶定觀經,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之際[1]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已引此經。《正統道藏》洞玄部玉訣類,收有唐代道士冷虛子《洞玄靈寶定觀經注》,《雲笈七籤》亦錄其全文。經文總述定心觀慧之道,稱久而行之,則自然得道成真、智慧圓明、萬法俱備[2]

雖不題天尊名諱,道教中人認為該經為靈寶天尊所說[3][4]

題解

編輯

靈寶,指神妙的珍寶。《定觀經注》:「靈者,神也,在天曰靈。寶者,珍也,在地曰寶。天有靈化,神用不測,則廣覆無邊;地有眾寶,濟養羣品,則厚載萬物」。

定觀,指定心息念,智慧觀照。《定觀經注》:「心定也,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

後世之論著闡明定觀各有三義,為性相兼修之路徑。《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學者究心大洞,性相兼修,工由定觀。定有三義:攝心住一為安定,灰心忘一為滅定,悟心真一為泰定。始則以心依息,安定以破其粗心;繼則以息依心;滅定以除其妄念;終則心息兩忘,泰定以養其慧光...觀這有三義:一者從假入空,二者從空出假,三者,中道正觀。從假入空者, 離一切幻緣;從空出假者,現一切妙有;中道正觀者,離二邊分別心,心湛寂以悟本來真旨」。

內容

編輯

簡介

編輯

經文稱天尊告左玄真人[a]來闡發修道之事,主張修道需要做到如下狀態:捨事安坐,內觀心起,滅動心、凝空心,息心精思、意安,寬急得所,自恆調適,制而不着、放而不動,最終達到「真定」。經文還認為: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舊業日銷,新業不造,無所掛礙,迥脫塵籠,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該書還闡述了得道之人的「七候」,即成道的七個階段,以為得至道成、慧乃圓備。

全文

編輯

註解

編輯
  • 王卡,《新譯道門觀心經》,2009年,三民書局

相關著作

編輯
  • 太上洞玄靈寶觀妙經

影響

編輯

丁培仁主張司馬承禎的《坐忘論》並非憑空所創,而有其傳承源流。他認為《坐忘論》直接依據的經書主要有《太上老君內觀經》、《常清靜經》和《洞玄靈寶定觀經》[6]

孫思邈《太清存神煉氣五時七候訣》(或稱《存神煉氣銘》),以及司馬承禎坐忘論》皆提及《定觀經》「七候」之說[7]。此外,該經「捨事安坐」的觀念,也與天台二十五方便,「具五緣」之「息諸緣務」,和「調五事」之「結跏趺坐」相應,是採佛教禪定之學的架構,走往道教「煉形」的路徑[5]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天尊於是告右玄真人曰,卿受此經,可擇其人傳,不須法信。又告左玄真人曰:卿受此經,當依冥典法信,所用金錢,紋繒等物,皆令如式」。林永勝認為「左玄真人」指道教始祖,與此相對的「右玄真人」則指佛教始祖,並主張靈寶道士藉「兩真人皆從靈寶天尊受經」構造佛道同出一源的架構,以合理化其吸收佛教義理的行為[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王卡. 讀《上清經秘訣》所見. 中國道教.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2. ^ 胡孚琛 (編). 中華道教大辭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336. 
  3. ^ Monica Esposito. 一部全真道藏的發明:《道藏輯要》及清代全真特徵.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2). 《道藏輯要》中的「定觀經」源自泠虛子註釋的經典版本,CT 400 (《重刊道藏輯要》卷4);該經是房集第一篇,被稱作「靈寶天尊所說經三」 
  4. ^ 張宇初. 道門十規. 道門經籙、太上三洞諸品經典,乃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歷劫相傳,諸師闡化。若元始說經,當以度人上品為諸經之首。靈寶說經,當以定觀內觀為要。太上立教,當以道德日用為規 [永久失效連結]
  5. ^ 5.0 5.1 林永勝. 南朝隋唐重玄學派的工夫論 (PDF).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8: 121–129 [2015-12-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6. ^ 韓松濤. 天台山暨浙江區域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7. ^ 強昱. 道教心学的精神气质——以《内观经》为核心的考察. 世界宗教研究. 2007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