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工
漆工,也称漆艺,是指制作漆器的工艺。除了漆塑造像与漆器工艺之外,木器家具与神像彩画的涂装工作,也是属于漆艺的范围;至于漆本身就是一种涂料,具有彩绘的功能,故又能独立发展成漆绘艺术。因此漆艺的发展,是一项雕塑、绘画与工艺综合的应用艺术。
调漆
编辑大漆色深,不易调出白色,桃花色等高明色彩。若要漆色鲜亮必须混合桐油,使漆色淡化。桐油含量低于20%,可用于打磨推光;桐油含量高于20%,则可用于打金胶,多层厚髹。
漆工首先必须将买来的桐油熬练,先加热到摄氏140-200度,以文火加温去除水份,熬成为光油。
漆器
编辑漆器制作的程序繁复,可以简单分为制胎与涂装两个步骤,制胎是制作未来的器型,而涂装则是雕漆或漆绘的装饰表现。在漆器制作之前,预先以木器、竹器或铜器,作为涂装时的内胎,接著再将调好颜色的漆,一层一层地著在胎壁上,这种工作又称为“髹漆”。木胎易受到材质的限制,无法削薄器壁减轻重量,于是又发明木片卷曲的筒状,作为漆器的内胎,但缺点在于造型的刻板。
等到夹纻胎发明,漆器的型制便能够自由改变。夹纻的制作方式,是先以漆灰塑造成形,然后用麻布或纤维粗实的布匹,裱糊在漆灰制的器胎上,然后一层一层髹漆,干硬之后即可见到原来的造型。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脱胎漆器的问世,据称是在清初乾隆年间,福建福州的制漆艺人沈昭安所发明,脱胎漆器与漆塑的制作几乎类似,是雕塑技术的应用。
台湾之“蓬莱涂”系源自于日据时期西元1928年,日人山中公先生开设“山中美术工艺漆器制造所”,以其环游台湾观察的民俗风情,以原住民、植物、动物为主题,设计生产圆盘、花瓶、砚盒、花瓶...等漆器生活用品。 当时多以台湾风土民情图纹装饰,如台湾蝴蝶、原住民生活、日月潭景色、水果、花卉等,以雕刻、镶崁、彩绘、磨显等技法,开创木雕彩漆研磨推光技法,形成所谓“蓬莱涂”漆器[1]。
漆绘
编辑制胎完成以后,便进行漆艺的涂装工作。漆器的装饰手法相当多,大致可以分为“雕漆”、“雕填”和“镶嵌”等三种方式。雕漆是指在漆质干硬以后,于表面上进行刻花的装饰工作,要做雕漆的表现之前,必须先有厚实的漆层,有时还会在漆面上“堆漆”,以加强厚度。常见的雕漆作品多是“剔红”,所谓的剔红,是在红色为主的漆器上,将图案纹饰以外的部份剔除,留下红色图案与非红色的地纹,当然视主色的不同,又有剔黄、剔绿或剔黑的称法。雕填的作法,则包含了雕漆和填漆两个步骤,先将不同配色的图案雕除,然后填上其他颜色,干映之后再将之磨平,使得漆器的纹饰,具有多色彩的表现。更精致的装饰手法,还有“沉金”“描漆”、“变涂”的应用。至于镶嵌,则是在漆面上附贴不同的材质,由于漆质本身即具有黏性,所以镶嵌处理较无困难。常见的镶嵌装饰,是用贝壳所制成的“螺钿”,其他还有金箔银箔的贴饰,或将金箔金粉填入刻痕的“戗金”等表现。
来源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编]
- 漆艺——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漆工艺-木胎漆器——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漆工艺-蓬莱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