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计 (电影)
《美人计》(英语:Notorious),是1946年美国间谍黑色电影由亚佛烈德·希区考克导演和制作,并由卡莱·葛伦,英格丽·褒曼和克劳德·雷恩斯主演,三个人的生活在一次间谍行动中变得亲密无间。
美人计 Notorious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亚佛烈德·希区考克 |
监制 | 亚佛烈德·希区考克 |
编剧 | 班·赫克特 |
主演 | 卡莱·葛伦 英格丽·褒曼 克劳德·雷恩斯 路易斯·卡尔亨 利奥珀丁·康斯坦丁 |
配乐 | 罗伊·韦伯 |
摄影 | 泰德·泰拉夫 |
剪辑 | Theron Warth |
制片商 | 雷电华电影公司 |
片长 | 101分钟 |
产地 | 美国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雷电华电影 |
预算 | $100万[2] |
票房 | $2千4百50万[3]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美人计 |
香港 | 谍网情鸳 |
台湾 | 美人计 |
新加坡 | 谍网情鸳 |
本片讲述了美国政府特工德夫林(卡莱·葛伦 饰)在二战后躲藏在里约热内卢的法本公司高管圈子中,寻求德国战犯之女艾丽西亚·休伯曼(英格丽·褒曼 饰)的帮助。当两人坠入爱河时,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因为休伯曼被指示勾引亚历山大·塞巴斯(克劳德·雷恩斯 饰),他是法本公司的一名高管,此前曾迷恋过她。该片于1945年末和1946年初拍摄,并于1946年8月由雷电华电影公司发行。
评论家和学者认为《美人计》在艺术上标志著希区考克的分水岭,并代表了更高的主题成熟度。他的传记作者唐纳·史波托写道:“《美人计》实际上是亚佛烈德·希区考克在46岁时第一次尝试将他的才华用于创作一个严肃的爱情故事,以及两个男人爱上英格丽·褒曼的故事。只能在他生命的这个阶段制作。”[4] 2006年,《美人计》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为“在文化、历史或美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电影登记表保存。
剧情
编辑1946年4月,一名被定罪的纳粹间谍的美国女儿艾丽西亚·休伯曼被政府特工德夫林招募,以渗透到二战后移居巴西的纳粹组织。当艾丽西亚拒绝帮助警察时,德夫林播放了她与父亲打架的录音,并坚称她爱美国。
在等待她在里约热内卢的任务细节时,艾丽西亚和德夫林坠入爱河,尽管他对她过去混杂的过去的了解使他的感情变得复杂。当德夫林得到指示要说服她去勾引亚历山大·塞巴斯(她父亲的朋友之一,也是法本公司高管的主要成员)时,德夫林未能说服上 级相信艾丽西亚不适合这份工作。德夫林还被告知塞巴斯曾经爱过艾丽西亚。德夫林在向艾丽西亚通报任务时表现出坚忍的态度。艾丽西亚得出的结论是,他只是在工作中假装爱她。
德夫林设法让艾丽西亚在赛马会俱乐部见到塞巴斯。他认出了她并邀请她共进晚餐,他说他一直都知道他们会团聚。塞巴斯很快邀请艾丽西亚第二天晚上在他家共进晚餐,他将在那里招待一些商业熟人。美国特勤局的德夫林和保罗·普雷史科特上尉告诉艾丽西亚记住那里每个人的姓名和国籍。晚餐时,艾丽西亚注意到一位宾客看到某个酒瓶变得激动,并迅速被带出房间。晚宴结束时,绅士们独自一人,这位宾客道歉并试图回家,但另一个人坚持要开车送他,暗示他会杀了他。
很快,艾丽西亚向德夫林报告:“你可以将塞巴斯的名字添加到我的玩伴名单中。”当塞巴斯求婚时,艾丽西亚通知了德夫林;他冷冷地告诉她随心所欲。深感失望,她嫁给了塞巴斯。
在她度完蜜月回来后,艾丽西亚能够告诉德夫林,她丈夫给她的钥匙圈缺少酒窖的钥匙。那个,以及晚宴上的酒瓶事件,导致德夫林敦促艾丽西亚举办一场盛大的派对,以便他进行调查。艾丽西亚偷偷从塞巴斯的戒指中偷走了钥匙,德夫林和艾丽西亚搜查了地窖。德夫林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酒瓶;里面是黑色的沙子,后来证明是铀矿石。德夫林取样并清理干净,然后锁上门,而塞巴斯下楼来喝更多的香槟。艾丽西亚和德夫林亲吻以掩盖他们的踪迹。德夫林悄然离去。塞巴斯意识到地窖钥匙不见了——但一夜之间它又回到了他的钥匙圈上。当他回到地窖时,他从破酒瓶里找到了玻璃和沙子。
现在塞巴斯有一个问题:他必须让艾丽西亚保持沉默,但不能在不向其他纳粹流亡者揭露他自己的错误的情况下揭露她。当塞巴斯与他的母亲讨论情况时,她建议艾丽西亚“慢慢地”死于中毒。他们给她的咖啡下毒,她很快就病倒了。在塞巴斯的朋友安德森博士拜访期间,艾丽西亚意识到铀的开采地点以及导致她生病的原因。艾丽西亚倒下了,被带到她的房间,电话已被移走,她虚弱得无法离开。
当艾丽西亚五天没有出现在他们的约会地点时,德夫林惊慌失措并偷偷溜进艾丽西亚的房间,她告诉他塞巴斯和他的母亲毒害了她。在坦白了对她的爱之后,德夫林在塞巴斯的同谋们众目睽睽之下将她带出豪宅。塞巴斯和他的母亲同意德夫林关于艾丽西亚必须去医院的故事。在外头,塞巴斯请求和他们一起去,但德夫林和艾丽西亚开车离开时,留下塞巴斯来迎接他的命运。
演员表
编辑- 卡莱·葛伦 饰 德夫林(T. R. Devlin)
- 英格丽·褒曼 饰 艾丽西亚·休伯曼(Alicia Huberman)
- 克劳德·雷恩斯 饰 亚历山大·塞巴斯(Alexander Sebastian)
- 利奥珀丁·康斯坦丁 饰 安娜·塞巴斯太太(Madame Anna Sebastian)
- 路易斯·卡尔亨 饰 特勤局队长保罗·普雷史考特(Captain Paul Prescott), 美国特勤局的一名官员
- 莱恩霍德・施泽尔 饰 安德森博士(Dr. Anderson), 一位纳粹阴谋家
- 摩洛尼·奥尔森 饰 沃尔特·比尔兹利(Walter Beardsley),另一位特勤局官员
- 伊万·特里索 饰 埃里克·马西斯(Eric Mathis),一位纳粹阴谋家
- 亚历西斯·米诺蒂斯 饰 约瑟夫(Joseph),塞巴斯的管家(被称为亚历克斯·米诺蒂斯,Alex Minotis)
- 沃利·布朗 饰 霍金斯先生(Mr. Hopkins)
- 查尔斯·门德 饰 准将
- 里卡多·科斯塔(Ricardo Costa)饰 胡里奥·巴博萨博士(Dr. Julio Barbosa)
- 埃伯哈德·克鲁姆施密特(Eberhard Krumschmidt)饰 埃米尔·胡普卡(Emil Hupka),一名纳粹同谋者
- 费伊·贝克 饰 埃塞尔(Ethel)
- 碧雅・贝纳德雷 饰 档案管理员(未挂名)
- 彼得·冯·泽内克(Peter von Zerneck) 饰 威廉·罗斯纳(Wilhelm Rossner), 一位纳粹阴谋家(未挂名)
- 弗里德里希·冯·莱德布 饰 克纳(Knerr), 一位纳粹阴谋家(未挂名)
演员表备注
编辑传记作家派屈克·麦吉利根写道:“希区考克很少能够为他1940年代的任何电影找到梦想中的演员阵容,但《美人计》是一个光荣的例外。”[5] 事实上,以走私铀的故事为背景,“这对浪漫的搭档卡莱·葛伦和英格丽·褒曼承诺会带来堪比原子弹爆炸的票房。”[6]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认为,最引人注目的是该项目的原始制作人大卫·赛兹尼克。在将产权卖给雷电华以筹集一些快速现金后,赛兹尼克努力游说让约瑟夫·考登取代卡莱·葛伦。美国刚刚向日本投下原子弹,赛兹尼克认为第一部关于原子武器的电影将是最成功的——而卡莱·葛伦三个月后才出现。[7] 赛兹尼克还认为卡莱·葛伦很难管理并提出高薪要求,[8] 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赛兹尼克拥有约瑟夫·考登的合同。[7] 希区考克和雷电华制作主管威廉·多齐尔援引项目销售合同中的一项条款,阻止了赛兹尼克的尝试,卡莱·葛伦在1945年8月下旬与英格丽·褒曼签约。 [9]
希区考克曾希望克利夫顿·韦伯扮演亚历山大·塞巴斯。[10] 赛兹尼克以典型的赛兹尼克备忘录式的风格向克劳德·雷恩斯施压:“克劳德·雷恩斯提供了‘一个极大地建立《美人计》总规模的机会...... 不要浪费一天时间来敲定雷恩斯的交易。’”[11] 无论他们是从赛兹尼克的票房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考虑,威廉·多齐尔和希区柯克都同意,雷恩斯的表演将塞巴斯变成了希区考克的经典反派:富有同情心、细致入微,在某些方面与主角一样令人钦佩。[10] 最终的主要演员决定是他。塞巴斯,亚历克斯的母亲。“诡异般的、专横的纳粹主妇要求更强大、更年老的存在”,[10] 当试图获得埃塞尔·巴里摩尔和米尔德丽德·纳特威克失败时,德国演员莱恩霍德・施泽尔向希区考克和威廉·多齐尔推荐了利奥珀丁·康斯坦丁。康斯坦丁是战前德国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10] 《美人计》是康斯坦丁唯一的美国电影露面,并且是“希区考克电影中令人难忘的肖像之一”。 [10]
制作
编辑前期制作
编辑《美人计》的开始是大卫·赛兹尼克的作品,但当本片在美国1946年8月上映屏幕时,就带有雷电华电影公司的标志。亚弗雷德·希区考克成为了制片人,但在他随后的所有电影中,他都将自己的电影学分限制在“导演”上,而他的占有欲则超过了片名。
大约两年前,1944年8月,希区考克和赛兹尼克的故事剪辑玛格丽特·麦克唐纳(Margaret McDonell)共进午餐。她给赛兹尼克的备忘录说,希区考克“非常渴望与英格丽·褒曼(作为)这个女人一起写一个关于自信技巧的大规模故事……她的训练将像玛塔·哈里的训练一样精细。”[12] 几个星期后,希区考克继续他的谈话,这次是在查森餐厅与雷电华电影公司的主管威廉·多齐尔一起用餐,并将其定位为“一个女人为了政治目的被卖成性奴役的故事”。[13] 到了这个时候,他有一个他喜欢的单字头衔:《美人计》(Notorious)。[14] 宣传很有说服力:多齐尔很快与赛兹尼克进行了谈判,提出购买该物业及其人员,以便在雷电华进行生产。
威廉·多齐尔的兴趣重新点燃了赛兹尼克的兴趣,而到那时为止,这只是不温不火。也许让希区考克开始思考的是《龙之歌》(The Song of the Dragon),本作是约翰·泰恩托·富特的短篇小说,于1921年11月在《星期六晚邮报》上以两部分连载形式出现;赛兹尼克拥有该作的权利,在拍摄《意乱情迷》期间将其从他未制作的故事文件中传递给了希区考克。[13] 《龙之歌》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纽约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戏剧制片人与联邦特工接触的故事,该剧制片人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招募一位与他有过关系的女演员,以勾引一伙黑帮的头目。敌人的破坏者。[15] 虽然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起点,“提供了一些灵感,但最终的叙述是纯粹的希区考克”。[16]
希区考克于1944年圣诞节前往英国,当他返回时,他有一个大纲供赛兹尼克细读。[13] 制片人批准了剧本的开发,希区考克撤离到尼亚克,与班·赫克特合作了三周,他刚刚与他合作过《意乱情迷》。两人将在赫克特家工作,希区考克晚上在纽约瑞吉酒店赶工。两人有著非常顺利和富有成果的合作伙伴关系,部分原因是赫克特并不真正关心希区柯克重写了多少他的作品:[13]
他们的故事会议是田园诗般的。赫克特先生会在椅子或沙发上大步走来或将自己披在身上,或在地板上伸展开来。希区考克先生,一尊192磅重的佛像(从295磅减少)会拘谨地坐在直背椅上,双手交叉在腹部,圆圆的钮扣眼睛闪闪发光。他们从九点聊到六点;赫克特先生会带著他的打字机偷偷溜走两三天;然后他们将举行另一场会议。和平鸽在这个过程中连一根羽毛都没有掉。[17]
希区考克在3月下旬将他和赫克特的剧本交给了赛兹尼克,但制片人却被卷入了他的西部史诗片《太阳浴血记》的混乱问题中。起初,他在家里安排了故事会议,通常开始时间是晚上11点,[18] 让赫克特和希区考克都深感烦恼。两人将在罗曼诺夫餐厅用餐,并“对希区柯克认为的一流剧本进行辩护”。[18] 不过很快,《太阳浴血记》的问题就解决了,赛兹尼克将《美人计》降级为他的精神支柱。
在原故事的诸多变化中,有一个是引入了麦高芬:纳粹分子在塞巴斯的酒窖中藏匿了一处铀储藏室。 当时,铀被用于核武器的研制还不为人所知,赛兹尼克很难理解它作为阴谋装置的用途。事实上,希区考克后来声称,1945年中期,他和赫希特在加州理工学院与罗伯特·密立根讨论铀问题后,他被FBI跟踪了几个月。[19] 无论如何,1945年8月6日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以及曼哈顿计画细节的公布,消除了人们对其用途的任何疑虑。[20]
到1945年6月,《美人计》达到了转折点。赛兹尼克“对一部他从未真正感兴趣的电影失去了信心”;[8] 麦高芬仍然困扰著他,德夫林角色也是如此,他担心观众会不喜欢艾丽西亚这个角色。[8]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太阳浴血记》消耗了他的现金储备。最后,他同意将《美人计》包出售给雷电华:剧本、英格丽·褒曼和希区考克。
这笔交易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赛兹尼克获得了80万美元的现金,外加50%的利润,雷电华获得了一个拥有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和一位新晋导演的声望制作,而希区考克虽然没有收到任何钱,但确实逃脱了赛兹尼克令人窒息的拇指。[9] 他也第一次成为了自己的制片人,这对他来说是重要的一步:“监督从剧本的打磨到无数后期制作细节的谈判,导演可以向整个行业展示他作为一位高管。”[9] 雷电华于1945年7月中旬承担了该项目,并提供了办公空间、工作室空间、分销和自由。
然而,赛兹尼克并没有完全逃脱。他辩称,他在利润中所占的50%的股份仍然使他有权投入到该项目中。他仍然口述了大量关于剧本的备忘录,并试图将卡莱·葛伦从演员阵容中赶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他的签约人约瑟夫·考登。[7] 当美国8月在日本上空引爆两颗原子弹时,备忘录重新开始,主要集中在赛兹尼克对剧本的持续不满上。希区柯考当时在国外,所以威廉·多齐尔请剧作家克利福德·奥德兹重写。奥德兹之前只为雷电华和葛伦写过《寂寞芳心》。希区考克和赛兹尼克都很忙,赛兹尼克的剧本助理芭芭拉·基恩(Barbara Keon)将是他唯一的联系人。
奥德兹的剧本试图给故事带来比以前更多的气氛。“扩展了角色的情感范围,他提高了德夫林和艾莉西亚的热情以及亚历克斯·赛巴斯的贵族厌倦。他还添加了一种高雅文化的汤来软化艾莉西亚:她引用记忆中的法国诗歌并演唱舒伯特。”[7] 但他的草稿对赛兹尼克没有任何帮助,他仍然认为角色缺乏维度,德夫林仍然缺乏魅力,而且这对夫妇睡在一起“可能会在观众眼中贬低她”。[21] 班·赫克特的评价,手写在页边空白处,直截了当:“简直是胡说八道。”[21] 最后,克利福德·奥德兹剧本是一条死胡同:希区考克显然没有使用它。[17]
然而,“他”拥有的是“......一部完美的希区考克电影,在任何意义上都充满激情,质感和意义层次”的剧本。[22]
制作过程
编辑《美人计》的主要拍摄于1945年10月22日开始,[22] 并于1946年2月结束。[10] 制作的结构按照希区考克喜欢的方式进行:几乎所有的拍摄都是在室内、在雷电华摄影棚进行的,甚至是通过背投过程拍摄的看似“外部”的场景。这让他在一天中最大限度地控制了他的电影制作。在夜晚,他对他在 Bellagio Road 家中的夜间晚会进行了类似的控制。[23] 唯一需要户外拍摄的场景是在赛马俱乐部,德夫林和艾丽西亚设法在马背上与亚历山大·塞巴斯会面;这个场景是在加州阿卡迪亚的洛杉矶郡植物园拍摄的。第二组工作人员在迈阿密、里约热内卢和圣安妮塔公园赛马场拍摄了外景和背投镜头。
由于一切都在舞台上进行,制作很顺利,问题也很少,比如克劳德·雷恩斯,他比英格丽·褒曼矮三到四英寸。[22] “(这里)有一位是侏儒,和一位很高的妻子褒曼小姐”,导演开玩笑地对好朋友雷恩斯说。在雷恩斯和褒曼手拉手走路的场景中,希区考克设计了一套坡道系统,提高了雷恩斯的高度,但摄影机却看不到。[24] 他还建议雷恩斯试试电梯鞋:“穿上它,会比较舒服点。”[24] 雷恩斯做到了,并在此后使用了它们。 希区考克让雷恩斯选择用德式或英式口音扮演塞巴斯;雷恩斯选择了后者。
英格丽·褒曼的礼服是由伊迪丝·海德[1] 设计的,这是她与希区考克的众多合作之一。
《美人计》的标志性场景之一是希区考克每三秒打断一次两分半钟的吻,以使场景通过生产代码中的三秒规则裂缝。传记作家派屈克·麦吉利根根写道:“两位明星都担心这种感觉有多奇怪”。“根据英格丽·褒曼的说法,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们一边走,一边互相蹭蹭,镜头拖在他们身后,这对演员来说似乎‘非常尴尬’。‘别担心’,希区考克向她保证。‘该片会在屏幕上看起来很正确。 '”[25]
虽然制作进行得很顺利,但也不是没有一些不寻常的地方。首先是卡莱·葛伦对英格丽·褒曼的帮助,以一种“对他来说非常平静和明显不同寻常”的方式。[26] 尽管这是褒曼与希区考克的第二次郊游(第一次是刚刚完成的《意乱情迷》),但她一开始就很紧张和没有安全感。经常喜怒无常,有时退缩[24] 的葛伦,虽然,“来到《美人计》的反弹”[24] 并指导她完成了她最初的调整期,以德夫林排练艾丽西亚的方式排练她。[24] 从此开始了两人一生的友谊。
片场发生了两场激烈的骚动,都为最终产品提供了信息:一个是希区考克对英格丽·褒曼的日益迷恋,另一个是她与名人战场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痛苦恋情。[27] 由于这种简单的联系,以及“为了完成《美人计》最深刻的逻辑,希区考克做了他职业生涯中前所未有的事情:他让英格丽成为他最亲密的合作伙伴”:[27]
“那个女孩的眼神不对”,英格丽对希区考克说,在晚餐期间拍了几张特写之后,每个人都知道有些不对劲。我想她会这样做。”然后,英格丽按照她的方式完成了这个场景。现场没有任何声音,因为希区考克并不乐意接受演员的想法: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嗯在开拍之前,每一个场景的每一个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已经计划好了——每一个镜头角度,每一个布景,服装,道具,甚至声音线索都已经被预见到,并且在拍摄剧本中。但在这种情况下,一位女演员有一个好主意,令所有人惊讶的是,他说:“我认为你是对的,英格丽德。”[28]
1946年2月制作结束时,希区考克在罐子里装著法兰索瓦·杜鲁福后来告诉他“从最少的元素中获得最大的效果......在你所有的照片中,这是一张让人感觉您的目标与屏幕上显示的内容之间最完美的关联......对眼睛来说,这个合奏就像动画卡通一样完美......”[29]
音乐
编辑电影学者杰克·沙利文写道,《美人计》的音乐是希考柯克主要乐曲中最不为人所知的,很少有作家或影迷谈论它。“忽视是不幸的,因为罗伊·韦伯创作了希区考克电影中设计最巧妙的乐谱之一。它编织了一个独特的咒语,一个希区考克以前没有变过,而时髦、摇摆不定的源音乐也很新颖。”[30]
作曲家是雷电华的一名作曲家罗伊·韦伯,他最近为该工作室的导演瓦尔·鲁顿的黑暗电影配乐。他在1920年代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为哥伦比亚大学写了战斗歌曲,然后担任电影作曲家马克斯·史坦纳的助理直到1935年;他的名声是“可靠,但不光彩”。[31] 希区考克曾试图让伯纳德·赫尔曼出演《美人计》,但赫尔曼没空。韦伯也是赫尔曼的粉丝:“伯纳德用最少的音符写出了好莱坞最好的音乐”。[32]
在将财产出售给雷电华之前,赛兹尼克尝试以典型的赛兹尼克热情来引导音乐的进程。[33] 他很生气,因为他之前的希区考克电影没有出自流行歌曲,所以他考虑了18首“黏糊糊的、感伤的歌曲”[33],例如《Love Nest》、《Don't Give Any More Beer to My Father》和《In A Little Love Nest Way Up on a Hill》入选《意乱情迷》。然而,此次出售使赛兹尼克不再担任决策者。[33]
希区考克很高兴能摆脱赛兹尼克的控制。将有“在大爱情场景中没有肥皂泡的小提琴,不再回收赛兹尼克过去电影中最喜欢的线索。他确保没有边境南部的陈词滥调。”[33] 赛兹尼克的退出也让希区考克和罗伊·韦伯走到了一起进入他们自然的共鸣。“赛兹尼克对‘希区考克该死的拼图’表示遗憾,这种梦幻般的锯齿状图像创造了他的标志性主观性。但韦伯根本不介意拼图。它补充了他支离破碎的音乐架构,就像电影人物被封锁的激情反映了他未解决的和声。像希区考克一样,韦伯更喜欢气氛和色调的细微差别,而不是宽泛的手势。两人都是处理黑暗和混乱的古典主义者。[32] 他们也有互补的性格:“韦伯有一种谦逊的自我,在为希区考克这样的控制狂工作时,这是一种得心应手的特质。”[34] 然而,《美人计》的是他们唯一在一起的电影。
艾丽西亚和德夫林一到里约就很快坠入爱河,韦伯用手鼓、吉他、鼓和巴西小号摇摆到巴西舞曲中,为“动荡的恋情”提供“感性的前戏”。[35] 数字包括“Carnaval no Rio”、“Meu Barco”、“Guanabara”和两个桑巴舞“Ya Ya Me Leva”和“Bright Samba”。然而,轻描淡写和非典型用法无处不在:
性感而充满危险,(爱情音乐)是典型的希区考克浪漫主题,虽然很少用于浪漫。即使在最初的求爱场景中,艾丽西亚和德夫林爬上一座山,欣赏壮观的景色并拥抱——这肯定是爱情音乐爆发的暗示——“意乱情迷”——主题听起来只是为了取笑的瞬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出现在不可预测的时间,在越来越麻烦的和声中,捕捉到这对夫妇不断变化的性潜流:艾丽西亚的受伤和压抑的渴望,德夫林的恐惧、嫉妒和犹豫。[36]
通常,韦伯和希区考克根本不使用音乐来支撑浪漫场景。两分半钟的吻在阳台上开始时以遥远的音乐开始,但当这对夫妇走进去时,就变得安静了。[37] 其他时段,他们蔑视传统智慧:当艾丽西亚要求乐队停止演奏闷热的华尔兹舞曲并用巴西音乐来活跃气氛以覆盖她与德夫林一起去酒窖的旅行时,拉丁舞曲取代了预期的悬念提示。[37]
希区考克式幽默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当艾丽西亚第一次进入塞巴斯豪宅时,满载邪恶的纳粹分子,舒曼正在玩耍。“他们可能很邪恶,但这些恐怖分子具有艺术感和无可挑剔的品味。”[35]
电影摄影
编辑罗杰·埃伯特将《美人计》描述为“在他或任何人的作品中拥有一些最有效的摄影镜头”。[38] 希区考克在他的第一个场景中发挥了卡莱·葛伦的明星力量,通过演员后脑勺的镜头介绍了他的角色,显示他仔细观察艾丽西亚。第二天早上,她的过量饮酒得到了加强,特写镜头并从她床边的一杯起泡的阿斯匹灵[39][40] 中缩小。镜头切换到她的视角,观众看到卡莱·葛伦是德夫林,逆光,倒置。[38] 该片还包含在里约热内卢塞巴安豪宅的跟踪镜头:从入口大厅上方的高处开始,摄像机一直跟踪到艾丽西亚的手,显示她在那里紧张地扭动钥匙。[41][38]
制作人员
编辑本片的制作人员如下:
- 导演 - 亚佛烈德·希区考克
- 剧本 - 班·赫克特
- 摄影指导 - 泰德·泰拉夫
- 美术指导 - 艾伯特·达戈斯蒂诺和卡罗尔·克拉克(美术总监);德雷尔·希尔弗拉和克劳德·E·卡本特(布景总监)
- 特效 - 弗农·L·沃克和保罗·伊格勒
- 音乐 - 罗伊·韦伯(作曲家),康斯坦丁·巴卡莱尼科夫(音乐总监),吉尔·格劳(Gil Grau,管弦乐编曲)
- 剪辑 - 塞隆·沃思(Theron Warth)
- 音频 - 约翰·特利比和泰瑞·凯勒姆(Terry Kellum)
- 服装 - 伊迪丝·海德(英格丽·褒曼的礼服设计)
- 副导演 - 威廉·多夫曼(William Dorfman)
- 剧本助理 - 芭芭拉·科恩(Barbara Keon)
主题
编辑《美人计》的主要主题是拒绝信任,或者过于自由地给予信任。[42] 德夫林很长时间都在寻找他的信任,而亚历山大·塞巴斯则很容易地提供了自己的信任,并最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样,本片讲述了一个女人需要被信任,一个男人需要向爱敞开心扉。[42]
幽默家希区考克将其定位为经典冲突。他告诉杜鲁福
《美人计》的故事是爱情与责任之间的古老冲突。卡莱·葛伦的工作——这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情况——是将英格丽·褒曼推到克劳德·雷恩斯的床上。很难怪他在整个故事中看起来很痛苦,而克劳德·雷恩斯是一个相当吸引人的人物,既因为他的信心被背叛了,也因为他对英格丽·褒曼的爱可能比卡莱·葛伦更深。所有这些心理剧的元素都被编织到了间谍故事中。[43]
沙利文写道,德夫林将艾丽西亚设置为性诱饵,拒绝为他的角色承担任何责任,然后当她做得很好时感到沮丧。[37] [37]
艾丽西亚发现自己被她所爱的男人冷酷地操纵,看到她臭名昭著的行为被用于政治目的,然后害怕被爱人抛弃,这个情人让她陷入与已故父亲的纳粹同事上床监视他的痛苦困境——一个真正的男人爱她,也许比德夫林更爱她。亚历克斯是希区考克笔下最令人痛苦的同情反派,被他深深的嫉妒和愤怒所驱使——更不用说他对一个阉割的母亲的迷恋——最终导致了一个突然的、绝对必要的杀死他生命中的挚爱。
希区考克的母亲于1942年9月去世,而《美人计》是他第一次正面解决母亲的问题。“在《美人计》中,母亲的角色终于得到了充分的介绍和检验。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谈话,她作为希区考克电影中的主要角色出现在这里,而且一下子——就像后来通过《惊魂记》、《鸟》 和《艳贼》——希区考克开始让母亲成为他愤怒、内疚、怨恨和悲伤渴望的个人宝物。”[44] 同时,他将母爱与色情的爱混淆了,[45] 该片及其导演的生活中,“这两种爱实际上都仅限于渴望和幻想以及未实现的期望”。[45]
饮酒的主题从头到尾贯穿了整部电影:对艾丽西亚来说,这是一种逃避内疚和痛苦的方式,甚至是彻头彻尾的毒药。[42] 当开幕派对上的一位宾客告诉她她已经受够了,她嗤之以鼻:“重要的酒会还没有开始。” 她用威士忌掩饰情感拒绝,在开幕式上,里约热内卢的户外咖啡馆和公寓,[46] 然后,当塞巴斯通过艾丽西亚的咖啡施毒时,饮酒变得更加危险。甚至麦高芬也装在酒瓶中。“所有的饮酒都是毫无价值的,最后是危险的。”[46]
正如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做的那样,爱国主义的主题——以及它的局限性——使得“本片的制作完全令人惊讶(而且它如此迅速的成功),因为它包含了如此直率的对话关于政府支持的卖淫:性勒索是美国情报人员的想法,他们甘愿利用女人(甚至让她死)来为自己谋取私利。对美国官员道德阴暗的描绘是史无前例的在好莱坞——尤其是在1945年,盟军的胜利开启了一个可以理解但最终很危险的沙文主义时代。[27]
回响
编辑本片是1946年坎城影展的官方评选。[47] 《美人计》于1946年8月15日在纽约无线电城音乐厅首映,希区考克、英格丽·褒曼和卡莱·葛伦出席了首映会。
票房
编辑本片首映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影院票房为485万美元,成为当年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48][49][50] 在海外,该片赚取了230万美元,全球票房为715万美元,为雷电华带来了101万美元的利润。[51][48]
评论
编辑博斯利·克劳瑟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赞这部电影,写道:“赫克特先生写了,希区考克先生导演了出色的风格,一部浪漫的情节剧,几乎和它们一样令人兴奋——在戏剧性的动作中天鹅绒般光滑,其角色尖锐而坚定,并充满热情的情感吸引力。” [52] 通常简洁的莱斯利·哈利威尔几乎对《美人计》:“精湛的浪漫悬疑片包含希区考克的一些最佳作品。”[53] 几十年后来,罗杰·埃伯特也称赞了这部电影,将其加入了他的“伟大电影”名单,并称其为“大师视觉风格的最优雅表达”。[38] 在烂番茄网站上,这部电影的整体好评率为96%,基于48条评论的平均评分为8.9/10,共识如下:“希区考克的崇高指导,英格丽·褒曼和卡莱·葛伦的精彩中心表演,使本片成为值得重温的真正经典之作。”[54] 截至2021年1月,《美人计》是影评人聚合网站Metacritic上仅有的八部得分100分(满分)的电影之一(另外两部希区柯克电影《迷魂记》和《后窗》也在名单上)。[55]
《美人计》的是派翠西亚·希区考克最喜欢她父亲的作品。“多么完美的电影!”,她告诉她父亲的传记作者夏洛特·钱德勒。“我越看《美人计》,我就越喜欢它。”[56]
克劳德·雷恩斯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班·赫克特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
评价
编辑影评人罗杰·埃伯特在1991年将《美人计》列入了他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部电影名单,称其为他最喜欢的希区考克电影。[57] 《娱乐周刊》在1999年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名单中将其评为第66名。[58] 1999年,《村声》在其250部“本世纪最佳电影”榜单中排名第77名,该根据评论家的民意调查得出的。[59] 2005年,赫克特的剧本被两个美国作家协会投票选为有史以来101部最佳剧本之一。[60] 次年,《美人计》被国会图书馆选为美国国家电影登记表保存,因为它具有“文化、历史或美学意义”。美国电影协会将本片列为AFI百年百大惊悚电影第38名和AFI百年百大爱情电影第86名。《时代杂志》将其列入由理查德·科里斯和理查德·希克尔选出的时代杂志百大电影(自该杂志创刊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名单)。[61] 本片在2008年被法国著名杂志《电影手册》评选为“百部最伟大的电影”名单中的第38名。[62] 《美人计》在BBC2015年美国百部最伟大电影榜单中排名第68名。[63]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Notorious: Detail View.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1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5).
- ^ Variety. Variety (September 1945). New York, NY: Variety Publishing Company. 2018-02-19 –通过Internet Archive.
- ^ Box Office Information for Notorio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umbers.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2.
- ^ Spoto, Donald (1983). The Dark Side of Genius: The Life of Alfred Hitchcock. 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ISBN 0-345-31462-X. p. 304. Page numbers cited in this article are from the Ballantine Books first paperback edition, 1984
- ^ McGilligan, Patrick (2004). Alfred Hitchcock: A Life in Darkness and Light.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ISBN 978-0-06-098827-2. p. 376
- ^ Leff, Leonard J. (1999). Hitchcock and Selznick: The Rich and Strange Collaboration of Alfred Hitchcock and David O. Selznick.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0-520-21781-0. p. 207
- ^ 7.0 7.1 7.2 7.3 Leff, p. 207
- ^ 8.0 8.1 8.2 McGilligan, p. 374
- ^ 9.0 9.1 9.2 Leff, p. 206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Spoto, Dark, p. 302
- ^ Leff, p. 209
- ^ Spoto, Dark, p. 297
- ^ 13.0 13.1 13.2 13.3 Spoto, Dark, p. 298
- ^ Notorious was his tenth single word-titled film: Downhill, Champagne, Blackmail, Murder!, Sabotage, Suspicion, Saboteur, Lifeboat and Spellbound preceded it; Rope, Vertigo and Frenzy followed. His other one-worders, Rebecca, Psycho, Marnie and Topaz take their titles from the one-word titles of the novels they derive from. Spoto, Notorious, p. 195n
- ^ McGilligan, p. 366
- ^ Spoto, Donald, (2001). Notorious: The Life of Ingrid Bergma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Da Capo Press. ISBN 978-0-306-81030-5. p. 195
- ^ 17.0 17.1 Spoto, Dark, p. 299
- ^ 18.0 18.1 Spoto, Dark, p. 301
- ^ Truffaut, François (1967). Hitchcock By Truffaut.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978-0-671-60429-5
- ^ McGilligan, p. 375
- ^ 21.0 21.1 Leff, p. 208
- ^ 22.0 22.1 22.2 McGilligan, p. 379
- ^ Spoto, Dark, p. 303
- ^ 24.0 24.1 24.2 24.3 24.4 McGilligan, p. 380
- ^ McGilligan, p. 376
- ^ Spoto, Notorious, p. 198
- ^ 27.0 27.1 27.2 Spoto, Notorious, p. 197
- ^ Spoto, Notorious, pp. 197–198
- ^ Truffaut, p. 173
- ^ Sullivan, Jack (2006). Hitchcock's Music.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3618-0. p. 124
- ^ Sullivan, p. 124
- ^ 32.0 32.1 Sullivan, p. 125
- ^ 33.0 33.1 33.2 33.3 Sullivan, p. 126
- ^ Sullivan, p. 130
- ^ 35.0 35.1 Sullivan, p. 127
- ^ Sullivan, p. 131
- ^ 37.0 37.1 37.2 37.3 Sullivan, p. 132
- ^ 38.0 38.1 38.2 38.3 Ebert, R.Great Movies:Notorio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ugust 17, 1997. Chicago Sun-Times. Retrieved 6 September.
- ^ Alka-Seltzer
- ^ Bromo-Seltzer
- ^ Duncan, Paul, (2003). Alfred Hitchcock: Architect of Anxiety 1899–1980. Los Angeles: Taschen. ISBN 3-8228-1591-8. p. 110
- ^ 42.0 42.1 42.2 Spoto, Notorious, p. 196
- ^ Truffaut, p. 171
- ^ Spoto, Dark, p. 306
- ^ 45.0 45.1 Spoto, Dark, p. 307
- ^ 46.0 46.1 Spoto, Dark, p. 308
- ^ Festival de Cannes: Notorious. festival-cannes.com. [2009-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0).
- ^ 48.0 48.1 Richard B. Jewell's RKO film grosses, 1929–51: The C. J. Trevlin Ledger: A comment.. Historical Journal of Film, Radio and Television, Volume 14, Issue 1, 1994.
- ^ All-Time Top Grossers. Variety. 8 January 1964: 69.
- ^ 60 Top Grossers of 1946. Variety. 8 January 1947: 8 –通过Archive.org.
- ^ Jewell, Richard; Harbin, Vernon. The RKO Story. New Rochelle, New York: Arlington House. 1982: 212.
- ^ Crowther, Bosley. "The Screen in Review."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6, 1946
- ^ Walker, John, ed. Halliwell's Film Guide.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ISBN 0-06-273241-2. p. 873
- ^ Notorious - Rotten Tomatoes.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202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1).
- ^ Notorious.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通过www.metacritic.com.
- ^ Chandler, p. 163
- ^ Ten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Roger Ebert. 1991-04-01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 ^ Entertainment Weekly's 1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Filmsite.org.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1).
- ^ Take One: The First Annual Village Voice Film Critics' Poll. The Village Voice. 1999 [2006-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6).
- ^ 101 Greatest Screenplays.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2).
- ^ Schickel, Richard. Notorious (1946) – ALL-TIME 100 Movies. Time. 2005-02-12 [2011-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2, 2010).
- ^ Cahiers du cinéma's 100 Greatest Films. 2008-11-23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6).
- ^ The 100 Greatest American Films. bbc. 2015-07-20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延长阅读
编辑- Brown, Curtis F. The Pictorial History of Film Stars – Ingrid Bergman. New York: Galahad Books, 1973. ISBN 0-88365-164-5, p. 76–81
- Eliot, Marc. Cary Grant. London: Aurum Press. 2005: 434 pages. ISBN 1-84513-073-1.
- Humphries, Patrick. The Films of Alfred Hitchcock. Crescent Books, a Random House company, 1994 revised edition. ISBN 0-517-10292-7, p. 88–93
- McGilligan, Patrick. Alfred Hitchcock: A Life in Darkness and Light. London: John Wiley and Sons. 2003: 850 pages. ISBN 0-470-86973-9.
- Park, William, Appendix A:Within the Genre, What is Film Noir?,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1 [2022-06-08], ISBN 978-1-6114-836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8)
- Spoto, Donald. Notorious: The Life of Ingrid Bergman. America: DaCapo Press. 2001: 474 pages. ISBN 0-306-81030-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