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
“ | 耕与读又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 ” |
——张履祥,《训子语》 |
耕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方式,乡人以农耕维生之馀,利用闲暇的时候求取学问。[1] 中国历代有不少文人崇尚耕读的生活,乡绅门第以耕读传家为族训,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也有不少描述耕读生活的作品。[2]
耕读与修养
编辑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士人躬耕的记载,《春秋左传》有云“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以农耕活动比喻个人修身和处世的体悟。[2] 农家学派许行提倡耕读并举,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贤德应该要同百姓一样耕种获得粮食,自己做饭并处理国政,且身体力行带领学生下田耕种。
西汉时期,扬雄提出“耕”不仅是谋生的方式,从中也可以体悟“道”与“德”,《法言·学行》有云:“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2] 东汉袁闳将耕种与治学并举,在乡间过著不问朝事,与世无争的日子,《后汉书·袁闳传》记载:“服阕,累征聘举如,皆不应。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2]
北宋时期,朝廷颁布劝读政策,仁宗鼓励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规定只准士子及农民参加考试,对耕读文化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2] 世家名门又以“耕读传家”为训诫,对家族子弟提出“劝孝、劝悌、劝耕、劝读”的规谏。[3] 反之,亦有许多学士选择退隐朝堂,在山野田林之间过著隐居耕读、安贫乐道的生活。[4][5]
耕读传家
编辑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极度重视宗族的传承,提倡“农耕”与“读书”并重的观念,为门第传宗接代、延续家世的铭训,古人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6]
现代教育
编辑1964年,中国共产党号召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在农村地区以大队、生产队为单位,兴办半农半读的耕读学校,专收不能进入全日制学校就读的贫下中农子弟入学。[7][8] 学生利用半天务农、半天读书的时间,学习课本文化知识和务农技巧。文化大革命之后,耕读学校全部转为民办学校。
202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教育部推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的通知,调动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贯彻中华传统文化并开展耕读教育,培养具有优秀生产经营能力,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农民。
另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耕讀.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教育百科. [2022-04-21].
- ^ 2.0 2.1 2.2 2.3 2.4 吴宇轩. 耕读传家. 人民周刊网. 2020-05-07 [2022-04-21].
- ^ 罗映堂. 慈溪民俗. 宁波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52631715.
民国《孝义劳氏家乘》载《族箴》四条:劝孝、劝悌、劝耕、劝读。
- ^ 何发甦. 江西耕读文化研究. 农业考古. 2015: 293-300.
江西耕读文化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大致有四种类型:自愿归隐型耕读文化、入仕前或致仕后耕读文化、壮志未酬型耕读文化、遗民型耕读文化。
- ^ 【德行如風】好讀書的理學大師-邵雍. 行天宫通讯.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website=
) (帮助);|volume=
被忽略 (帮助) - ^ 徐雁. 耕读传家:一种经典观念的民间传统. 江海学刊. 2003: 154-161.
- ^ 唐美玉. 当耕读学校教师大有意义. 江西教育. 1965, 2.
- ^ 杨百川. 扎扎实实地巩固耕读小学. 江淮论坛. 1965.
外部链接
编辑- 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当代价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 耕读传家: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人民周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