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神学
苦难神学是环绕苦难这一主题所做的神学反思。
“苦难”是人类共同的疑惑和困扰,特别在这个苦难连连的时代。基督信仰乃是以“爱”为中心,该如何解释苦难的发生呢?很多苦难之所以”苦”是因为“无解”,特别是当“好人”受苦时。
尼采所提倡的“人自己承担自己的命运──包括苦难的命运”,天主教神学家汉斯‧昆认为这也不能回答人类对苦难的疑惑,只是“使人自己成为人类无边苦难的被告”。佛教则认为人要超脱六道轮回才可以脱离苦难。
基督教认为,无罪的耶稣来到世上就在受苦,而且是“主动”受苦,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基督徒认为初代门徒们也是到处受逼迫,被鞭打、入狱,但他们在苦难中经历了上帝的爱与恩典,并与基督一同得胜。
字义研究
编辑“苦难”可能是身体的、心灵的、情绪的、环境的。“苦难”一词,字面上解释为“困苦与灾难”。在圣经中,“苦难”则有不同的定义,旧约希伯来文的用词是“痛苦”或“疼痛”(ke'ev)。而在新约希腊文用词中是“苦楚”(Pathema) [1] {path'-ay-mah}
- 1) 指人所正遭受或曾受过的苦难
- 1a) 指外来的, 一个受苦的经历, 不幸的事情, 惨祸, 灾祸, 痛苦忧伤
- 1a1) 指基督所曾受的苦难
- 1a2) 亦指基督徒所必须受的苦难, 为著基督也曾同样忍受过
- 1b) 指内心所经历的忧伤, 冲击, 牺牲
- 2) 也是“患难”(thlipsis)的意思。[2]
- 2a) 压制, 受苦, 迫害, 磨难
- 2b) 内心的愁烦, 苦恼
神学家论苦难
编辑马丁·路德
编辑苦难就是得胜
有些人认为,“苦难神学”算是近代神学。马丁·路德在1518年说明“因信称义”的十架神学时就说过:“十字架上的上帝不是通过力量和荣耀来将自己彰显,而是在苦难和十字架上显示给人,使罪人能够得以因信称义” 。[3]马丁·路德还特别强调:“十字架代表上帝的愤怒与咒诅,也代表上帝的祝福与慈爱。”[4] 马丁·路德认为,人生没有任何的苦难是上帝胜不过的,十字架的苦难、十字架的死亡就是最大的胜利。不少学者研究,马丁·路德神学很可能是在他面对死亡时形成的。
潘霍华
编辑人类的苦难是参与上帝的痛苦
德国神学家潘霍华 ( D. Bonhoeffer ,1906-1945)他则以“参与”的观点来看苦难;他认为,痛苦正是基督徒与异教徒不同的地方,因为我们透过苦难可以参与上帝的痛苦,分担上帝的痛苦。这位德国年轻的神学家,死时年仅39岁。潘霍华说“基督徒可以参与上帝的痛苦,分担上帝的痛苦。”[5]
卡尔·巴特
编辑苦难的经历可以改变生命
另一位差不多同时期的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他生于1886年5月10日,逝于1968年12月10日,是瑞士籍新教神学家,新正统神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巴特认为,苦难神学是一种“经验神学”[6],受苦的经验可以带给人类全然不同的感受,使人生命改变,离罪向善。因此,神学家应该帮助基督徒理解苦难的目的和意义,因为基督信仰乃是让人积极面对苦难而不会逃避。
莫特曼
编辑透过苦难认识上帝的爱
莫特曼认为,人是从“苦难”和十字架来认识上帝,这样的启示是隐藏而间接的。他强调,“苦难”要由“苦难”克服,创伤要由创伤治愈。因为“被弃的痛苦要由爱的苦难来克服,这种爱的苦难不怕病和丑的东西,而是接纳它们,接受它们,从而治愈它们。”[7]
莫特曼指出,在人类的痛苦中上帝没有隐藏,祂总是与受苦的人同在,就如圣经以赛亚书六十三章9结所说:“他们在一切苦难中,祂也同受苦难”。因此,没有苦难就没有爱!
从十五世纪开始就提到苦难神学,除了上述以几位神学家之外,还有乌纳慕诺、[8]别尔嘉耶夫、[9]赫舍尔、[10]云格尔[11]…到了今天二十一世纪,苦难特别多,因此苦难神学就变得更具时代性了。
分析与讨论
编辑人或觉得,一些爱上帝的基督徒或是社会上一些正人君子他是“好人”,应该得到神特别的眷爱,所以当好人受苦时,就会心怀不平;甚至教会受苦、受逼迫也会觉得困惑。应该如何看苦难呢?可以求脱离苦难吗?以下略做分析与说明。
好人也会受苦
编辑圣经上说,“连一个义人都没有”,因为只有神是绝对的好。基督教认为,所谓的“公平”,不是人的眼睛所看见的,如果觉得“好人”不应受苦,这种想法会落入“功德论”,就是常听人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不是这样,就会质疑,这样的质疑会使自己受亏损。
基督教认为好人不等于不受苦。例如约伯是个完全正直敬畏神的人[12],但他却受了极大的痛苦。但万事互相效力,到底是苦难还是祝福,人不一定明白,除非到了最后审判,绝对不会真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此,基督徒认为,苦难发生的意义,只有上帝知道。
耶稣基督全然无罪,却也受了极大痛苦,被钉在十字架上。不但肉体受苦,心灵也受到更深的伤害,被门徒出卖、否认。[13]
基督教主张苦难有益于人。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神有完美计画,人经过苦难,胜过苦难,就渐渐成熟,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苦难与上帝
编辑耶稣的另一个名字“以马内利”是主对人类的承诺。他是与人同在的神。基督教认爱,神不只安慰受苦之人,更是参与在人们的苦难之中。对受苦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人了解他的苦、认同他的处境。
脱离苦难
编辑当然,“苦难之日”还是很艰难的一段时光,人总是希望能尽早脱离苦难,诗人大卫有许多这样的祷词:“他从高天伸手抓住我,把我从大水中拉上来。他救我脱离我的劲敌和那些恨我的人,因为他们比我强盛。我遭遇灾难的日子,他们来攻击我;但耶和华是我的倚靠。他又领我到宽阔之处;他救拔我,因他喜悦我。”[14]有时求告神,神会救我们脱离苦难,但有时,虽没有脱离,但却生出新的力量,一如但以理的三个朋友,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对主的绝对信心:“即便如此,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王啊,他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15]
基督教认为,主有应许,认为教徒一定可以在苦难中得胜,“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16] 是耶稣在上十字架前安慰门徒的话。
参考文献
编辑- ^ CBOL原文字典资料AV - suffering 11, affliction 3, affection 1, motion 1; 16。
- ^ CBOL原文字典资料AV - tribulation 21, affliction 17, trouble 3, anguish 1, persecution 1, burdened 1, to be afflicted + 1519 1; 45。
- ^ 洪维克 Mon May 8 23:43:53 2006 信望爱资讯中心回应:苦难神学 上帝与苦难——二十世纪神学家如是说
- ^ 信义会2003年马丁路德神学讲座
- ^ 潘霍华,《追随基督》,香港道声出版社
- ^ KARL BARTH, POST-CHRISTENDOM THEOLOGIAN John Howard Yoder, unpublished, 1995. Presented to the Karl Barth Society; Elmhurst IL, June 8, 1995.
- ^ 周学信著,魏玉琴译,〈莫特曼的十字架神学〉
- ^ 乌纳莫诺为西班牙哲学家,著有“上帝的忧苦”
- ^ 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曾著“上帝的悲剧”
- ^ 赫舍尔(A.J.Hesechel)为200多年前的天文学家,他曾说:“单纯的存在,并不难,存在的很有意义,很难!”,著有“上帝的悲怆”
- ^ 云格尔是德国神学家,他说"所有人的生通向死,而耶稣的生来自死",上帝道成肉身,包含著 与人分担死的不幸和生的苦难。曾著“上帝的受难”
- ^ 约伯记一章1节
- ^ 希伯来书二章9节
- ^ 诗篇十八:16-19
- ^ 但以理书三:17-18
- ^ 约翰福音 16:33
参考书目
编辑- 宋华忠(民86):圣经神学。台北,呼喊杂志社。
- 潘霍华。《狱中书简》。许碧瑞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P.142
- 马有藻(民84):新约概论(修订版)。台北,中国信徒布道会。
- 唐佑之(民84):苦难神学(三版)。香港,卓越书楼。
- Francis I. Anderson著,潘秋松译(民83):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约伯记。 台北,校园书房。
- 徐高阮等译(民58):危机时代的哲学。台北,幼狮文化。
- 圣经(新标点和合本)。香港,香港圣经公会。
- 人文思想网路读书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唐崇荣 12/2003第十卷 第四期Vol.10 No.4动力季刊
- 周学信著,魏玉琴译,〈莫特曼的十字架神学〉
- 潘霍华,《追随基督》,香港道声出版社
- KARL BARTH, POST-CHRISTENDOM THEOLOGIAN
John Howard Yoder, unpublished, 1995. Presented to the Karl Barth Society; Elmhurst IL, June 8, 1995 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