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村
过江村位于台湾屏东县里港乡中心,旧名过港仔。往昔下淡水溪(今称高屏溪)在清代时,能由台湾海峡直通阿里港,通商贸易船只需在此靠岸,故有“过港仔”之名,当时是屏东平原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1]:259。
过江村 旧称:过港仔 | |
---|---|
村 | |
坐标:22°47′11″N 120°29′45″E / 22.786391°N 120.495809°E | |
国家 | 中华民国 |
县市 | 屏东县 |
乡镇市区 | 里港乡 |
政府 | |
• 村长 | 余岱真 |
面积 | |
• 总计 | 2.3225平方公里 |
人口(2023年10月) | |
• 总计 | 2,398人 |
• 密度 | 1,032.51人/平方公里 |
• 户数 | 843 |
时区 | 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
村里代码 | 10013090005 |
毗邻 | 里港乡玉田村、大平村、永春村、茄苳村、三廍村、中和村 |
历史
编辑汉人约在清朝康熙末叶拓垦屏北平原,据《台海使槎录》记载之番界线位址可看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今日里港乡溪北区域已有卓加庄,而溪南也逐渐形成街市[2]:66。里港双慈宫所藏石碑刻有“义渡碑记”,上云雍正八年(1730年),居住里港市街和“二渡河”对岸的地方商家富户,有鉴于对外交通经常需要船渡,且筏夫也常任意索取渡船费,为减轻渡船负担,并避免引发纠纷,乃发动募捐,建立义渡[3]:35,“二重渡”溪南渡口之位置一般相信即在今日过江村附近[1]:259。
乾隆时期,繁华的阿里港街市主要有两间村庙,一为双慈宫,另一为三山国王庙[4]:97。后者于道光12年(1832年)闽粤械斗后遭废祀,道光18年(1838年)村民在原址建立“王爷庙”,即今日过江村代天府,因此,学者认为清治初期过江村一带应有不少客家人居住[4]:98。该重大械斗后,分别安葬福佬人与客家人之红庙、白志庙也建于过港仔。
清代过江的相关记载还有数笔,首先据《凤山县采访册》录,咸丰元年(1851年),里港蓝家蓝见元出资设立义冢,就是今天里港乡过江村第一公墓。过江村原有孔庙,光绪三年(1877年)地方仕绅捐地扩建成雪峰书院[4]:611。光绪十七年(1891年),居民造过港仔桥,可通美浓。
过江村为阿里港之文教中心,原雪峰书院于明治33年(1900年)改建为里港公学校,供九块、高树、盐埔等学童就学,为里港国小之前身[4]:611。里港小学校则设立于大正三年(1914年),位于现今里港图书馆馆址[4]:626。过江村清朝属于凤山县港西里,日治时期先后隶阿猴厅港西上里阿里港街、高雄州屏东郡里港大字。昔日阿里港为糖业重镇[2]:109,村庄北侧还有“廍仔”聚落,位于溪水漫流之地,下淡水溪整治计画(1927-1938)后已废庄[1]:259。
民国48年(1959年),政府耗资建成二重溪过水桥,为军用桥梁,八七水灾时毁损甚重[4]:551。民国66年(1977年),里港大桥建成,时至今日都是二重溪两侧最重要的联络干道。近年来,过江村扩建了400多户的社区,设立里港夜市大道,有河堤公园、棒球场的设置[5],并持续推动公墓迁葬纳骨塔,以释放计画用地。
信仰中心
编辑教育
编辑- 屏东县里港乡里港国民小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屏东县里港乡立中正图书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
编辑- ^ 1.0 1.1 1.2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采集组。"台湾地名辞书(卷四)屏东县"。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系统。2001。
- ^ 2.0 2.1 方敏祯,《十八世纪南台湾阿里港的区域发展与族群移动》,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2016
- ^ 潘玫足,《屏东县里港乡荖浓溪以北聚落变迁之研究》, 国立台南大学台湾文化所,2011
- ^ 4.0 4.1 4.2 4.3 4.4 4.5 里港乡公所。"里港乡志"。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系统。2003。。
- ^ 里港乡公所-过江村介绍 https://www.pthg.gov.tw/townlto/cp.aspx?n=6323538D8899BE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