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江村
過江村位於臺灣屏東縣里港鄉中心,舊名過港仔。往昔下淡水溪(今稱高屏溪)在清代時,能由臺灣海峽直通阿里港,通商貿易船隻需在此靠岸,故有「過港仔」之名,當時是屏東平原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1]:259。
過江村 舊稱:過港仔 | |
---|---|
村 | |
坐標:22°47′11″N 120°29′45″E / 22.786391°N 120.495809°E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縣市 | 屏東縣 |
鄉鎮市區 | 里港鄉 |
政府 | |
• 村長 | 余岱真 |
面積 | |
• 總計 | 2.3225平方公里 |
人口(2023年10月) | |
• 總計 | 2,398人 |
• 密度 | 1,032.51人/平方公里 |
• 戶數 | 843 |
時區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村里代碼 | 10013090005 |
毗鄰 | 里港鄉玉田村、大平村、永春村、茄苳村、三廍村、中和村 |
歷史
編輯漢人約在清朝康熙末葉拓墾屏北平原,據《臺海使槎錄》記載之番界線位址可看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今日里港鄉溪北區域已有卓加庄,而溪南也逐漸形成街市[2]:66。里港雙慈宮所藏石碑刻有「義渡碑記」,上云雍正八年(1730年),居住里港市街和「二渡河」對岸的地方商家富戶,有鑑於對外交通經常需要船渡,且筏夫也常任意索取渡船費,為減輕渡船負擔,並避免引發糾紛,乃發動募捐,建立義渡[3]:35,「二重渡」溪南渡口之位置一般相信即在今日過江村附近[1]:259。
乾隆時期,繁華的阿里港街市主要有兩間村廟,一為雙慈宮,另一為三山國王廟[4]:97。後者於道光12年(1832年)閩粵械鬥後遭廢祀,道光18年(1838年)村民在原址建立「王爺廟」,即今日過江村代天府,因此,學者認為清治初期過江村一帶應有不少客家人居住[4]:98。該重大械鬥後,分別安葬福佬人與客家人之紅廟、白志廟也建於過港仔。
清代過江的相關記載還有數筆,首先據《鳳山縣採訪冊》錄,咸豐元年(1851年),里港藍家藍見元出資設立義塚,就是今天里港鄉過江村第一公墓。過江村原有孔廟,光緒三年(1877年)地方仕紳捐地擴建成雪峰書院[4]:611。光緒十七年(1891年),居民造過港仔橋,可通美濃。
過江村為阿里港之文教中心,原雪峰書院於明治33年(1900年)改建為里港公學校,供九塊、高樹、鹽埔等學童就學,為里港國小之前身[4]:611。里港小學校則設立於大正三年(1914年),位於現今里港圖書館館址[4]:626。過江村清朝屬於鳳山縣港西里,日治時期先後隸阿猴廳港西上里阿里港街、高雄州屏東郡里港大字。昔日阿里港為糖業重鎮[2]:109,村莊北側還有「廍仔」聚落,位於溪水漫流之地,下淡水溪整治計畫(1927-1938)後已廢庄[1]:259。
民國48年(1959年),政府耗資建成二重溪過水橋,為軍用橋樑,八七水災時毀損甚重[4]:551。民國66年(1977年),里港大橋建成,時至今日都是二重溪兩側最重要的聯絡幹道。近年來,過江村擴建了400多戶的社區,設立里港夜市大道,有河堤公園、棒球場的設置[5],並持續推動公墓遷葬納骨塔,以釋放計畫用地。
信仰中心
編輯教育
編輯- 屏東縣里港鄉里港國民小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屏東縣里港鄉立中正圖書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
編輯- ^ 1.0 1.1 1.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2001。
- ^ 2.0 2.1 方敏禎,《十八世紀南台灣阿里港的區域發展與族群移動》,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2016
- ^ 潘玫足,《屏東縣里港鄉荖濃溪以北聚落變遷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所,2011
- ^ 4.0 4.1 4.2 4.3 4.4 4.5 里港鄉公所。"里港鄉志"。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2003。。
- ^ 里港鄉公所-過江村介紹 https://www.pthg.gov.tw/townlto/cp.aspx?n=6323538D8899BE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