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座T
金牛座T是在星座金牛座中的一颗变星,是金牛T星的原型。它是 约翰·罗素·欣德在1852年10月发现的。从地球上看,金牛座T出现在毕宿星团中,距离金牛座ε不远,但它实际上在其后方420光年,并不是与星团一起形成的星团成员。在它西边的星云NGC 1555,通常被称为欣德的变光星云。
观测资料 历元 J2000 | |
---|---|
星座 | 金牛座 |
星官 | |
赤经 | 04h 21m 59.43445s[1] |
赤纬 | +19° 32′ 06.4182″[1] |
视星等(V) | 10.27[2] |
特性 | |
光谱分类 | G5V:e |
U−B 色指数 | +0.80[2] |
B−V 色指数 | +1.22[2] |
变星类型 | 金牛T星 |
天体测定 | |
径向速度 (Rv) | +24.6[3] km/s |
自行 (μ) | 赤经:+15.51[1] mas/yr 赤纬:-13.67[1] mas/yr |
视差 (π) | 6.9290 ± 0.0583[4] mas |
距离 | 471 ± 4 ly (144 ± 1 pc) |
轨道[5] | |
主星 | T Tau N |
伴星 | T Tau S |
绕行周期 (P) | +5000 −3400 4200yr |
半长轴 (a) | +5.4 −1.7" 2.9 |
偏心率 (e) | +0.2 −0.4 0.7 |
倾斜角 (i) | +4 −5° 52 |
升交点黄经 (Ω) | 156 ± 11° |
近心点 历元 (T) | B +25 −47 1967 |
近心点幅角 (ω) (secondary) | +34 −25° 48 |
轨道[5] | |
主星 | T Tau Sa |
伴星 | T Tau Sb |
绕行周期 (P) | 27 ± 2 yr |
半长轴 (a) | +4 −2 mas 85 |
偏心率 (e) | +0.07 −0.09 0.56 |
倾斜角 (i) | +10 −6° 20 |
升交点黄经 (Ω) | +26 −36° 92 |
近心点 历元 (T) | JD 450131+208 −288 2 (1996 Feb 17) |
近心点幅角 (ω) (secondary) | +34 −25° 48 |
详细资料 | |
T Tau Sa | |
质量 | 2.12 ± 0.10[5] M☉ |
年龄 | 0.4[6] Myr |
T Tau Sb | |
质量 | 0.53 ± 0.06[5] M☉ |
其他命名 | |
参考资料库 | |
SIMBAD | 资料 |
虽然这个系统被认为是金牛T星的原型,但它是原恒星形成的后期,是一个非常非典型的金牛T星[7]。
轨道特性和质量
编辑这个系统有三颗恒星:金牛座T N(T Tau N)、金牛座T Sa(T Tau Sa)和金牛座T Sb(T Tau Sb)。据估计,金牛座T N距离南边的双星约300 AU,双星分离的距离约为7 AU,轨道周期为27.2±0.7年。金牛座T N围绕南边双星的轨道约束很差,截至2020年,其周期从400年到14,000年不等。金牛座T N的质量大约是2.1 M☉,金牛座T Sa的质量估计是2.0–2.3 M☉,和金牛座T Sb的质量估计是0.4–0.5 M☉[8][9]。
变率与光学消光
编辑南边的联星主要在红外波段可见,这可能是由于一个环绕联星的环挡住了光(如果有任何光漏出,它的星等也会低于19.6等),而金牛座T N的吸积盘被认为几乎垂直于我们的视线,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光学系统中看到金牛座T N[10]。在红外波段,南边联星的亮度在看似很短的时间尺度上变化很大[10]。据认为,这种变异性是由于环联星环中的物质不均匀,从而改变了联星运行时通过围绕环的光,以及由于联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吸积物质时会燃烧起来。现时尚不清楚哪种机制对变异性贡献最大。
截至2020年,金牛座T Sb正穿过金牛座T S环双星环的平面,目前由于环遮光而变暗[10]。
流出系统
编辑这三颗星都被认为处于金牛T星阶段。在这一阶段,恒星的核心内不会经历核融合;它的发光是由于崩塌所释放出的馀热。这导致金牛座T星在吸积物质的过程中,亮度在数周或数月内发生变化。恒星形成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吸积形成的喷流,其功能类似于类星体或活动星系核(AGN)的喷流。这些喷流是由于吸积盘中形成的磁场而形成的,作为副作用,它们带走了恒星多馀的角动量。如果没有这种机制,恒星将无法吸积到0.05 M☉以上[8]。
天文学家对金牛座T系统特别感兴趣,因为它绝不是典型的金牛T星。喷流所产生的复杂流出系统我们所知甚少,尤其是它如何随著时间的演变。据信有四条喷流,其中两条来自金牛座T N,两条来自金牛座T S(Sa和Sb的喷流似乎结合在一起,或者Sb没有产生明显的喷流)。
周围的星云
编辑围绕著这个系统的是三个不同的赫比格·哈罗天体,这些是喷流与星际物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星云斑块。当快速移动的物质猛烈撞击系统周围的冷气体和尘埃时,它们可以被认为是喷流的激波[8]。
HH155是星云NGC 1555,也被称为欣德变光星云,HH255是离恒星系统本身更近的星云,也被称为伯纳姆星云。HH355更接近恒星,这可能是由喷流相互作用引起的。
行星系统
编辑作为年轻恒星的典型,金牛座T系统的所有三颗恒星都被由恒星相互作用的致密光环所包围。围绕金牛座T N的圆盘有一个半径约为12AU的间隙,这表明在间隙内有一个土星质量的行星在运行[11]。
成员 (依恒星距离) |
质量 | 半长轴 (AU) |
轨道周期 (天) |
离心率 | 倾角 | 半径 |
---|---|---|---|---|---|---|
金牛座T N原行星盘 | 24+4 − AU |
25.2+1.1 −° |
— | |||
金牛座T Sa原行星盘 | 3.9+0.1 − AU |
52.8+0.6 −° |
— | |||
金牛座T Sb原行星盘 | 3.2+0.3 − AU |
63.2+0.9 −° |
— |
斯特鲁维的失落星云
编辑星云NGC 1554被认为与金牛座T有关。在19世纪60年代,欣德的星云几乎从地球上所有天文学家,包括欣德本人的视野中消失,但当时拥有世界第三大望远镜的奥托·威廉·冯·斯特鲁维仍然可以看到它。在1868年,斯特鲁维报告了一片星云,他认为这片星云与辛德星云不同;这一点得到了同时代的罗雷尔·路德威·德亚瑞司特(Heinrich Louis d'Restrip)的证实。在接下来的10-20年中,星云逐渐从视野中消失,而欣德的星云同时又回到了大多数天文学家的视野中。斯特鲁维很可能确实观察到了一些东西,特别是考虑到德亚瑞司特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但到2021年为止,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解释。
金牛座T流出系统的确切动力学,特别是它的进化,人们知之甚少。在过去,喷流之间的某种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了斯特鲁维观察到的现象,但至少需要更多关于金牛座T N的轨道约束以及喷流当前如何相互作用的数据,才能达成任何具体理论。
在流行文化中
编辑在2014年的电子游戏“精英:危机四伏”中,一个特色是恒星系统和周围的星云被设定为玩家可以参观的地方。在游戏中,它的距离比现实生活中的的球稍远,并且错误地类比了恒星系统本身,金牛座T N由一个主序列的G型恒星表示,金牛座T S由一个类似的主序列G型恒星表示(而不是有两颗金牛T星的联星)。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中有一个称为“欣德地雷”的小星港,位于金牛座T N轨道上一个虚构的气体巨星的环型系统中,以其与大多数其它定居系统相距甚远而著名[12]。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van Leeuwen, F., Validation of the new Hipparcos reductio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November 2007, 474 (2): 653–664, Bibcode:2007A&A...474..653V, S2CID 18759600, arXiv:0708.1752 , doi:10.1051/0004-6361:20078357.
- ^ 2.0 2.1 2.2 Nicolet, B., Photoelectric photometric Catalogue of homogeneous measurements in the UBV System,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upplement Series, 1978, 34: 1–49, Bibcode:1978A&AS...34....1N.
- ^ Wilson, R. E., General Catalogue of Stellar Radial Velocities, Washington (Carnegie Institute of Washington, D.C.), 1953, Bibcode:1953GCRV..C......0W.
- ^ Brown, A. G. A.; Vallenari, A.; Prusti, T.; de Bruijne, J. H. J.; et al. Gaia Data Release 2. Summary of the contents and survey properties.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18. Bibcode:2018A&A...616A...1G. arXiv:1804.09365 . doi:10.1051/0004-6361/201833051.
- ^ 5.0 5.1 5.2 5.3 Köhler, R.; Kasper, M.; Herbst, T. M.; Ratzka, T.; Bertrang, G. H.-M. Orbits in the T Tauri triple system observed with SPHERE.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16, 587: A35. Bibcode:2016A&A...587A..35K. S2CID 53053114. arXiv:1512.05736 . doi:10.1051/0004-6361/201527125.
- ^ Tetzlaff, N.; Neuhäuser, R.; Hohle, M. M., A catalogue of young runaway Hipparcos stars within 3 kpc from the Sun,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January 2011, 410 (1): 190–200, Bibcode:2011MNRAS.410..190T, S2CID 118629873, arXiv:1007.4883 , doi:10.1111/j.1365-2966.2010.17434.x.
- ^ Flores, C.; Reipurth, B.; Connelley, M. S. Is T Tauri North a "Classical" T Tauri Star? (PDF).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20, 898 (2): 109 [2021-10-11]. S2CID 219792821. arXiv:2006.10139 . doi:10.3847/1538-4357/ab9e6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29).
- ^ 8.0 8.1 8.2 Beck, Tracy L.; Schaefer, G. H.; Guilloteau, S.; Simon, M.; Dutrey, A.; Folco, E. Di; Chapillon, E. On the Nature of the T Tauri Triple System (PDF).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20, 902 (2): 132 [2021-10-11]. S2CID 221534478. arXiv:2009.03861 . doi:10.3847/1538-4357/abb5f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9-25).
- ^ Kasper, M.; Santhakumari, K. K. R.; Herbst, T. M.; Van Boekel, R.; Menard, F.; Gratton, R.; Van Holstein, R. G.; Langlois, M.; Ginski, C.; Boccaletti, A.; Benisty, M.; De Boer, J.; Delorme, P.; Desidera, S.; Dominik, C.; Hagelberg, J.; Henning, T.; Heidt, J.; Köhler, R.; Mesa, D.; Messina, S.; Pavlov, A.; Petit, C.; Rickman, E.; Roux, A.; Rigal, F.; Vigan, A.; Wahhaj, Z.; Zurlo, A. A triple star in disarray (PDF).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20, 644: A114 [2021-10-11]. S2CID 226307038. arXiv:2011.06345 . doi:10.1051/0004-6361/20203918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27).
- ^ 10.0 10.1 10.2 Kammerer, J.; Kasper, M.; Ireland, M. J.; Köhler, R.; Laugier, R.; Martinache, F.; Siebenmorgen, R.; Van Den Ancker, M. E.; Van Boekel, R.; Herbst, T. M.; Pantin, E.; Käufl, H.-U.; Petit Dit de la Roche, D. J. M.; Ivanov, V. D. Mid-infrared photometry of the T Tauri triple system with kernel phase interferometry.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21, 646: A36. Bibcode:2021A&A...646A..36K. S2CID 229340127. arXiv:2012.11418 . doi:10.1051/0004-6361/202039366.
- ^ ALMA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T Tau: r = 12 au Gap in the Compact Dust Disk around T Tau N, 2021, arXiv:2110.00974
- ^ EDSM - Elite Dangerous Star Map. [202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