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山摩崖石刻群

24°27′36″N 118°5′2″E / 24.46000°N 118.08389°E / 24.46000; 118.08389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
石刻群所在岩体及文保碑
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开元街道中山公园内
分类石窟寺及石刻
时代清末至民国
认定时间2004年11月
地图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开元街道中山公园内,是厦门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

石刻群所在魁星山为兴泉永道署后花园,四周原为丘陵,经历代平整今已平坦。石刻分布在魁星石周围的岩壁上,计有清咸丰宣统年及民国时期题刻共11幅。岩体上建有凉亭[2]

历史

编辑

周边环境

编辑

魁星山横列原厦门城北门外,地势西高东低。东南1300米为万石岩太平岩等群山,西南1400米为鹭江[2]

原先魁星山一带河网众多,流经此地的河流有魁星河、柳树河、岳前河等[3]。岳前河附近有荷庵,曾是厦门“四大名庵”之一。现河多已填,三条河流及荷庵均位于今天中山公园一带[4]

建制沿革

编辑

兴泉永道为清政府管辖福建的地方派出机构,原驻于泉州府。雍正五年,闽浙总督刘世明奏准道署迁至厦门[4]。道署位于厦门城北门外魁星石(即魁星山)下。署地块由购贡生黄锺房屋地块而得。今中山公园西半园及原图书馆大院均位于原道署内。

花园前身

编辑

道署落成时,魁星山并未囊括于道署之内。 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夏天,一场暴雨将道署左后侧的围墙冲垮,时任道台周凯因天气未外出办公,故来到现场勘察,发现居于道署附近的魁星山[5]。周凯登上山顶眺望远景,并写下《侨园记》[6]

玉篇》曰:㝯通作侨,亦作乔,假也、寄也、寓也。六朝有侨置郡县,非其地而假以名之也。福建兴、泉、永道署在厦岛。署左有山,曰“魁星山”,非署地也。道光辛卯之夏,久雨,垣倾,举步可登,乃与宾从游焉。山不甚高,而可远眺。阳台、洪济诸山在其东,麒麟、芙蓉、凤凰、双龙诸山在其西。南则鸿山、南太武,北则小文圃、天马、美人。或近在岛上,或隔远水。四围环拱,苍翠可挹。面嘉禾海,一碧际空,俯若可饮。山多怪石,可骑、可坐。东南有池,广亩许,可鱼。馀甚乐之。戏度其地,以为园。谓胜岛上榕林快围也。拟置亭山顶,曰“观海亭”。为轩山平处,曰“向日轩”。傍竹为榭,曰“幽篁曲榭”。临池为堂三间,曰“延青伋白之堂”。山有石,高耸奇丑,俗呼魁星石。以轩对之,曰“对石轩”。又有石稍平,民登此呼冤,题曰“肺石”。而未得园名。问老役:山可买诸?役曰:山,官山也。下有彭、池、陈三姓茔,遂为三姓山。前官广西李大人购之,千金不得。余笑曰:山不可得而园,山岂能禁人游乎?吾之于山寓于目而得之于心者,盖自有在。初不系乎亭轩堂榭之设也。夫亭轩堂榭,亦假也。世之为园亭以自娱者,经营粗就而园已属他人。况官如传舍然,假令购是山而设焉,其可乐者在亭轩堂榭乎?抑在山乎?且吾之所乐,并不在是山也。亦视心之所寄何如耳。心有可乐则乐之。偶游焉,而意中若宜有亭轩堂榭之设,或不宜其设而以意更置之,则山与我更无穷也。假焉、寄焉、遇焉而已。是山虽不为吾有,而意中之园未始不为吾有也。因名之曰“侨园”,且为之记,以贻后之人。

周凯最终并未建园,是由于山中有彭、池、陈三姓的茔墓,前任道尹花重金亦不能买下山头。最终作罢,写下侨园记。厦门文史学家李启宇评价此文“体现出来的性灵之通达、志趣之脱俗、精神之清飏,足以使人顿悟人生。”[5]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占领厦门。道署在战争中焚毁。魁星山日渐荒废。

石刻兴起

编辑

同治十年(1871年),时任道尹潘骏章写下题刻(下文第2处),文中“曾公”即指曾宪德。时值曾宪德被朝廷免职,“开缺送部引见”[7]。后太平军李世贤威胁厦门,左宗棠任闽浙总督,要求曾宪德重新上任督办此事。曾宪德设计除掉与李世贤勾结的外国人柏威林。同治五年(1866年)朝廷要求对兴泉永道一职“于通省道员内拣员调补“,左宗棠推荐曾宪德,称他“年壮才明,安详干练,治匪辑盗,动合机宜。其于中外交涉事件,尤能措置允协。”[8]

同治六年(1867年)曾宪德在魁星山留下石刻“三巡鹭江”,即指三次任职道台,化解免职与太平军危机。在此之后,至少有七任兴泉永道道尹在此题字[9]

内容

编辑

11处石刻按落款时间先后排序,其中清石刻共8处,民国时期石刻共3处。

序号 题者 正文 题款 年代 说明 图片
清朝(共8处)
1 曾宪德 三巡鹭江[10]:67 右侧楷题“大清同治六年岁次丁卯孟秋月”,左侧楷款“观察使者,楚北曾宪德识“[10]:67 同治六年(1867年)[10]:67 石刻每字高0.7米,宽0.6米[10]:67

曾宪德,字峻轩,湖北京山人,清同治年间三度任福建兴泉永道道尹[10]:2

 
2 潘骏章 咸丰己未秋,余由延调此,仍借海关署办公,官廨逼仄不堪。至同治癸亥,英人归还旧署,体制已非。时观察曾公鸠资建复,规模壮丽,洵有功也。辛未岁,余重临斯土,闲历后垣,见岩奇木古,扳危登眺,胸次廓然,惜为荆棘丛掩。爰命工辟之,栽花引路,扫石留题。公余之暇,聊助逸兴云。然应点缀之处尚多,姑置以待[10]:66 左署款“同治十年仲秋月,皖泾潘骏章志”[10]:66 同治十年(1871年)[10]:66 潘骏章,1871年任兴泉永道道尹,驻厦门[10]:66

崎山为清代兴泉永道署后园。1841年8月,英军攻陷厦门并占据道署,后园遭到破坏。1863年,英国人归还道署,翌年道尹曾宪德重建,至潘骏章继任始竣工[10]:66。潘骏章建造休闲场所的经过,系厦门近代史史料[11]

 
3 山林逸趣[10]:66 右侧楷书直题“同治辛未仲秋月”,左侧楷书直款“皖泾潘骏章题”[10]:66 同治辛未年(1871年)[10]:66 石刻字幅高0.85米,宽2.12米。

今中山公园西半园的逸趣园即得名于此[10]:66

 
4 周莲 万壑云根[10] 右侧题款“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幕宾陈兰田、于小宋属”,左侧续款“贵筑周莲书”[10]:68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0]:68 每字高1.3米,宽1.1米。“云根”即石之雅称,“万壑云根”形容此山嵯峨幽邃[10]:68

周莲,字子迪。光绪二十一年十月至翌年五月、光绪二十四年三月至同年七月两度任福建兴泉永道道尹[10]:68

 
5 石瘦松肥,云痴鹤老[10]:69 左侧署名款“周莲”[10]:69 落款无年月 字幅高1.00米,宽1.50米。

闽南语中称榕为“松”,所谓“松肥”,当指魁星山山顶至今仍盘根错节、叶繁枝茂、生机盎然的古榕,旁边嶙峋的岩石与之对衬,显得瘦削[10]:69

同时郑板桥《山家》有云:“山深人迹少,渐石瘦松肥,云痴鹤老。”[12]

 
6 徐兆丰 鸿雪[10]:68 左侧楷书署款“江都徐兆丰题”[10]:68 落款无年月 篆书直题“鸿雪”,字幅高0.90米,宽1.45米[10]:68

“鸿雪”即“雪泥鸿爪”之意,比喻留下痕迹[10]:68

徐兆丰,字乃秋,号癯道人,江苏江都(扬州)人[10][13]。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至翌年四月在厦门任福建兴泉永道道尹[10]:68

 
7 姚文倬 静观[10]:69 左侧楷书直款“光绪丙午四月,仁和姚文倬”[10]:69 光绪丙午年(1906年)四月[10]:69 字幅高0.90米,宽1.20米。

姚文倬,浙江仁和(今杭州)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至翌年闰四月任兴泉永道道尹[10]:69

 
8 庆蕃 峭碧[10]:70 其下有楷书直行款“宣统辛亥仲秋庆蕃磨崖”[10]:70 宣统辛亥年(1911年)[10]:70 隶书横题,字幅高0.56米,宽0.65米。

该处是厦门地区目前已知有清朝年号的最后一处题刻[10]:70

庆蕃,满洲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五月来厦门任兴泉永道最后一任道尹[10]:70辛亥革命爆发后,匆忙乘船逃往台湾[11]

 
民国(共3处)
9 吴山 石欹岑曲[10] 右侧行楷直题“乙丑秋日”,左侧直款“侯官吴山题”[10] 乙丑年(1925年)秋[10] 字幅高0.72米,宽1.86米[10]

吴山,别号步云,福建侯官人[10]:67[注 1]。1924年任厦门道道尹[10]:67

 
10 杨遂 园中象外 右侧落款“丁卯夏杨遂书” 丁卯年(1927年)夏 杨遂为民国时期厦门警察厅厅长[14]  
11 童杭时 博爱[10]:70 下有楷书提拔“民国二十有四年暮春,余来厦视察司法。许院长家栻、李院长治东邀余与许君星恒同游斯园,想见民六护法之役,总理曾题’博爱’两字赠余。爰题此以留纪念。杭溪童杭时”[10]:70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70 行楷横题,字符总高1米,宽1.1米。此处“总理”即孙中山[10]:70

童杭时,字枕溪,号萱甫[注 2]浙江嵊县[10]:70。1935年1月任福建高等法院院长。

 

延伸

编辑
 
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及碑亭

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

编辑

与中山公园相邻的公园南路3号大院,即为原兴泉永道署署址。大院内存有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共658字。1841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入侵厦门后焚毁兴泉永道署。战后,英国选在此地建造领事馆。直至1863年英国归还道署,时任道尹曾宪德主持重建道署,立碑记述这一过程。

曾儒璋诗刻

编辑
 
曾儒璋诗刻远景,可见部分诗句

据摩崖石刻群不到100米处,位于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总馆后方石墙内嵌有“曾儒璋诗刻”[10]:71。石刻原有描红,今描红已不清晰,现暂未列入任何等级的文物保护名录中。

石刻系清乾隆甲辰年(1787年)曾儒璋行楷直题的二首七律诗。字幅高月1.00米,宽月1.10米。因岩石受到破坏,石刻的右上角残缺,第一首诗共缺20多个字[10]:71。道光《厦门志》中记有全诗(“  ”内为石刻缺失的字,划下划线为部分缺失仍可辨别的字):

第二首保存完整[10]:71

曾儒璋,浙江永嘉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兴泉永道道尹[10]:71

现状

编辑

道署官阁今已不存,仅剩魁星山主体及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尚存。

1927年,厦门中山公园开始建设,建成后曾被誉为“华南第一园”[9]。南半园中存有咖啡室,位于琵琶洲之上。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山公园南半园大部分的建筑被毁。1983年公园开始修复,在魁星山脚下原琵琶洲位置,建起了冰厅、茶座、曲桥,取名为“逸趣园”,即今石刻群所在地[9]

2017年1月4日,建园90周年的中山公园迎来大修。改造过程中将调整魁星山东部的植物种植和建筑空间布局,使摩崖石刻露出曾被遮挡的一面[15]

保护范围

编辑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文保碑

北、东至影剧院围墙,南至中山公园围墙,西至魁星山边[1]

外部链接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关于吴山籍贯说法不一。近代史资料42-46,第248页,以及 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 (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作安徽滁县人。Who's Who in China, 3rd ed. 作四川省人。厦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 编,厦门摩崖石刻,第67页作福建侯官人
  2. ^ 一说字萱甫,号愚隐,别号枕溪,见[1]
  3. ^ 《厦门摩崖石刻》一书中该句识为“六文□□□□□□”,未将“一”字纳入本句,而在句尾补上一字,变成八字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厦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中国厦门. www.xm.gov.cn. [2021-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2. ^ 2.0 2.1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思明文物网. www.xmsmlib.net.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3. ^ 薛起凤 主纂. 鹭江志(整理本). 鹭江出版社. 1998年4月. ISBN 9787806105641. 
  4. ^ 4.0 4.1 罗才福 何丙仲 陈志铭, 第四章 石刻 第二节 碑刻. 厦门文物志. 文物出版社. 2003年6月: 131页. ISBN 7501014604. 
  5. ^ 5.0 5.1 李启宇. 周凯和他的侨园. 厦门市文化馆 厦门市美术馆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6-07-07. 
  6. ^ 周凯. 厦门志. 鹭江出版社. 1996年2月. ISBN 9787806100677. 
  7. ^ 同治朝实录卷之一百-中国社会科学网. www.cssn.cn. [2021-02-18]. 
  8. ^ 董鹏飞. 同治年间福建匪患及左宗棠治理探究.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6页. 
  9. ^ 9.0 9.1 9.2 陈璐. 中山公园“前世今生”您可知晓 (PDF). 海西晨报. 2017-01-08 [2017-01-08] (中文(中国大陆)).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厦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 (编). 厦门摩崖石刻.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1年6月. ISBN 9787539310428. 
  11. ^ 11.0 11.1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思明文物网. www.xmsmlib.net. [2021-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12. ^ 郑板桥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 王澄. 扬州历史人物辞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年1月. ISBN 9787806434550. 
  14. ^ 林华 (编). 厦门政法志.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7年08月. ISBN 7561513135. 
  15. ^ 戴懿 谢雨真 匡惟 林珊 郭文娟. 再过5个月 来看全新中山公园 (PDF). 厦门晚报. 2017年1月4日 [2017年1月4日]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