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基隆海啸
1867年基隆海啸,是1867年(同治六年)发生于台湾基隆外海地震引发的大海啸,造成基隆金山沿海严重伤亡。
震中(位于基隆屿附近) | |
日期 | 1867年12月18日 |
---|---|
震级 | 约7.0ML |
震源深度 | 未知 |
震中 | 25°18′N 121°42′E / 25.3°N 121.7°E |
影响地区 | 台湾府淡水厅鸡笼、金包里堡 |
最大烈度 | VI [1] |
海啸 | 7至8公尺 |
伤亡 | 约数百人以上死亡 |
历史
编辑1867年12月18日(清同治6年11月23日),基隆屿附近发生有感地震,地震的震央在东经121.7度左右、北纬25.3度附近,约在基隆屿东方500公尺左右的海底,地震发生后随即引发海啸,磺港、水尾边波浪高到二丈(6.06 公尺)[2],鸡笼首当其冲,鸡笼港港内的海水急速往外海退去,甚至露出海床;接著巨大波浪瞬间反扑,以惊人的速度猛冲街上,房屋倾倒,影响瑞芳、万里、金包里(今新北市金山区)一带沿海,山崩地裂,海水暴涨,屋宇破坏,溺数百人。[3]
根据《淡水厅志》记载,阿瓦力兹(Alvarez)所著《福尔摩沙》(Formosa)一书有记载道:[4][5]
“ | 1867年12月18日,北部地震更烈,灾害亦更大,基隆城全被破坏,港水似已退落净尽,船只被搁于沙滩上,不久,水又复回,来势猛烈,船被冲出,鱼亦随之而去,沙滩上一切被冲走。 | ” |
估计此次地震规模约为7.0,而海啸高度达8公尺。[6]沿岸居民从700户,剩下16户,估计至少有数百人以上死亡。地震倒塌有数百户民宅,沿岸浸水的家屋约有二百户[2]。
淡水贸易报告(Tamsui Trade Report,1881),韩威礼(William Hancock)的记载,鸡笼、淡水海关署理税务司雇员葛显礼(Henry Kopsch)称:地震当天鸡笼有感地震约15次之多,在第一次有感地震之后15秒,鸡笼成为一片废墟。地震的威力可从鸡笼港内的海水居然整个“泼出”港外,露出整片干枯的海床看得出来。所幸当时没有外国船舶在港内,但港内大小中式帆船,上一秒才停在干海床上,下一秒就被卷回的巨浪击沉,或被冲到市区压毁了残存的屋舍,居民忙著捡拾冲上岸的大量鱼货;此外,处处可见的地表变化,有的地面裂开后又合了起来;有处山坡裂成大峡谷,直到现在仍有含硫磺的热温泉流出,鸡笼港码头下陷数英呎。[7]
成因
编辑关于该此海啸原因,学者徐明同与蔡义本认为,海啸原因主要由地震断层所引起;吴祚任则认为是地震引发海底山崩造成[8]。由于该次地震规模估计只有7.0,前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马国凤推测,可能是地震引发了海底山崩,而该次地震所造成海底破裂面走向与基隆海岸平行,加上海底斜率平滑使海浪易于上溯堆积,使海啸波浪迎面扑向岸边时造成灾害如此严重[9],综合了地震、山崩、火山爆发及海岸形状等因素[10]。
参考文献
编辑- ^ 徐明同. 〈明清時代破壞性大地震規模及震度之評估〉. 《氣象學報》第廿九卷·第四期.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1983.
- ^ 2.0 2.1 大規模歷史災害地震. 台湾地区历史地震文献资料库. 2014年2月15日 [2016-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台湾)).
- ^ 徐泓. 〈清代台灣天然災害史料彙編〉. 《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2-01號. 台北: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1983.
- ^ 吴祚任 整理. 台灣自1661年起之10次台灣歷史海嘯紀錄. TSUNAMI SCIENCE RESEARCH LABORATORY. 2012 [201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中文(台湾)).
- ^ 卢贤秀╱基隆报导. 137年前 基隆有過大海嘯. 自由电子报. 2004-12-27 [201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3) (中文(台湾)).
- ^ 徐明同. 〈海嘯所引起之災害〉. 《氣象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一期. 台北: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1981.
- ^ Davidson, James w. 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 : 227. ISBN 978-986-04-2360-0.
- ^ 罗智华. 電離層預警海嘯 更快速. 人间福报. 2014-01-17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31) (中文(台湾)).
- ^ 邱淑慧. 台灣會不會發生大海嘯?. 科学人 (远流). 2005-02-01, (36) [2017-07-13]. ISSN 1682-2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3) (中文(台湾)).
- ^ YouTube上的历史地震第一讲:1867年基隆地震(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