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

中華民國臺灣省省轄市、台灣最北的都市
(重定向自基隆

基隆市是位于台湾东北部都市,为中华民国台湾省三个之一,古名鸡笼[6],以谷湾之天然港湾著名,乃台湾最北端的都市[注 1],位于市中心的基隆港则是北台湾首要航运枢纽,因而有台湾头台湾北玄关之称,亦因气候多雨别称雨港雨都,与高雄并列为台湾两大港市。全市划分为7个人口逾36万人;辖内95%土地为丘陵地,东、西、南三面环山与新北市相邻,仅北面之环港区域有少量平地东海毗邻、南面沿基隆河有狭窄的河谷地可供发展。

基隆市
Keelung City
旧称:鸡笼[1]
简称:基、基隆、基市
从上至下、由左至右基隆港东岸、庙口夜市海科馆正滨渔港彩色屋、海洋广场基隆屿和平岛公园奇岩
基隆市旗帜
市旗

市徽
坐标:25°06′N 121°42′E / 25.1°N 121.7°E / 25.1; 121.7
国家 中华民国
台湾省
设立
  • 1875年(始设基隆厅
  • 1901年(再设基隆厅)
  • 1920年(改设基隆街
  • 1924年(改制基隆街为基隆市
  • 1945年(战后,改制省辖市)
下级区划7[2]
政府
 • 行政机构基隆市政府
(立法机关:基隆市议会
 • 市长谢国梁基隆市市长列表)
面积
 • 总计132.7589 平方公里(51.2585 平方英里)
面积排名第18位
海拔10 米(30 英尺)
人口(2024年9月)
 • 总计361,519[3]
 • 排名第16位
 • 密度2,723.12人/平方公里(7,052.8人/平方英里)
 • 密度排名第4位
时区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户政资料代码10017
毗邻省市新北市
网站https://www.klcg.gov.tw/
市象征
黑鸢
紫薇杜鹃
枫香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基隆市
注音ㄐㄧ ㄌㄨㄥˊ ㄕˋ
汉语拼音Jīlóng Shì
通用拼音Ji-lóng-Shìh
台语白话字Ke-lâng Chhī
台语罗马字Ke-lâng tshī
客语白话字Kî-lǔng-sṳ
日语假名きいるんし(Kiirun shi)[4][5]

基隆在17世纪台湾信史记载早期,即有汉族等外来移民入垦,与世居于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处,而西班牙人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岛做为经略台湾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间以后,基隆才逐渐有大批汉族移入进行开垦,而发展成为市镇。清治末期,基隆因航运地理位置优越、加上周边有丰富的煤矿蕴藏,于1875年正式设治、并将原名“鸡笼”更改为“基隆”,开启了都市发展的历史。日治时代,统治当局将基隆建设为全台首要交通门户,大力进行港口兴筑与市区建设,使基隆崛起成为台湾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仅次于台北台南、高雄跃居全台第四,此后长期为台湾首要航运枢纽。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后改置省辖市,仍为全台航运枢纽。然而经历十大建设后台湾航运中心南移、市区发展腹地受限、港口扩建计划受阻、加上邻近台北造成的磁吸效应,1990年代以后转型为台北都会区卫星都市

基隆市与邻近之数个新北市行政区组成的大基隆地区,为台湾地理分区之一。凭借著历史遗迹与依山傍海的自然资源,基隆也是北台湾观光地之一,并拥有庙口夜市、巷弄小吃、丰富海产等独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历史

编辑
1856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修·培里经台湾前往日本途中,所测绘的基隆邻近地区矿脉分布图
日治时代所兴建的第三代基隆车站,1967年拆除。
2023年的基隆市中心景观

基隆古称“鸡笼”,一说得名自凯达格兰族的谐音,另一说系因海滨的和平岛状似“鸡笼”而得名。[7][8]17世纪时,西班牙人荷兰人曾先后占领过基隆[6],并以“大鸡笼屿”(今和平岛)为基地殖民台湾北部,为鸡笼开发之始。之后,郑氏王朝南台湾打败荷兰人之后,也于1668年挥军北上,将残余驻守在鸡笼的荷兰人驱离,至今在和平岛还有荷兰人临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遗迹。

进入清治时代后,鸡笼大部分地区仍为未开发之地,直到1723年,来自福建漳州移民开始入垦鸡笼,并兴建崁仔顶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创建之始,之后逐渐有汉人移民移入开垦。19世纪西方列强东来后,美国海军调查到鸡笼拥有丰富的煤矿层及优良港湾,建议其政府派军占领,在鸦片战争时也有英国军舰前来叩关;在英法联军之役之后的1863年,鸡笼终于随着台湾开港而开放为贸易港。1867年12月18日发生台湾史上罕见的严重海啸,数百人被冲走丧生。1875年,鸡笼正式设治,并取“基地昌隆”之意改名为“基隆”。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台湾战事(俗称西仔反)爆发,法国军队曾多次攻占基隆以作为封锁中国大陆的跳板。中法战争结束后,台湾于1885年建省,由同治中兴名将刘铭传担任首位巡抚。当时因淡水港逐渐淤塞,刘铭传计划将港湾形势优越但交通不便的基隆做为台湾北部的主要门户,以基隆为台湾铁路起点、着手于基隆兴筑港口设施,并积极整顿台湾第一座官方煤矿,但其计划因甲午战争爆发而未能完全实行。

进入日治时代后,日本将基隆建设为台湾与日本内地的转运枢纽,并从1899年开始到1935年进行了四期的基隆港筑港工程[注 2],将基隆港建设为军、商、渔三用途的港埠,此使基隆跃升为日治时代台湾主要的联外枢纽。另一方面,由于周边地区的矿业在日本的积极开发下逐渐发达,基隆也成为了台湾矿产主要的输出港口。港口贸易加上矿业的兴盛,奠定基隆今日的都市基础。日本人还实施“市区改正”,大幅重划市区街廓,并积极整治市内河川

 
1923年(大正12年)4月16日,摄政皇太子裕仁亲王抵台访问,停泊在基隆港外的御召舰金刚号

1920年,台北州基隆郡设立,并另划市区部分设置基隆街。1924年,基隆街升格为基隆市,为台北州辖下的州辖市,乃基隆建市之始。二战爆发前的1940年,基隆市计有9.5万人,仅次于台北市32.8万、台南市14万、高雄市12.7万,为台湾第四大城,其中有2.3万为内地人(日本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基隆由于其主要物资吞吐港及海军基地的地位,在大战末期首当其冲,成为美军轰炸的首要目标,港区几成废墟。

二战结束后,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基隆市改制为新设的台湾省下辖之省辖市。战后初期,基隆为日本人引扬归国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的主要出入点;1947年爆发的二二八事件,基隆为影响最剧的地方之一。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基隆涌进大量国军官兵与眷属,并负责接收逃难台湾的中国大陆移民,之后美军开始驻扎,基隆也进入新的都市成长期,市区开始向周边丘陵地带外延。基隆的矿工业经过复建后再度兴盛,采业在1968年达到高峰;而基隆港因应台湾经济的快速成长,从1960年代开始进行了多次扩建,虽在1960年代起落后于高雄港成为台湾第二大港[9]到1984年也已名列世界第7大货柜港[来源请求]

1980年代以来,由于腹地过小、新港兴建计划受阻、加上国内外邻近港口的竞争,基隆港的运输量逐渐衰退,加上1970年代后矿业的没落,连带影响基隆整个城市的竞争力[10];从客观数据佐证,基隆无论郊区或港区,其零售店铺经营时间逐渐缩短,但歇业时间却逐渐加长,属于零售持续衰退的地缘区[11]。但另一方面,因为邻近台北,基隆市转型成为台北都会区主要卫星城市之一,而位处台湾北部海岸线的中心位置,也促使基隆市观光产业的蓬勃发展。进入1990年代后,为了使基隆从原本纯粹的港埠都市转型,基隆市政府陆续推动多项都市再生计划(例如基隆车站改建、大基隆历史场景再现计划),冀望再度将基隆打造成台湾的门户都市;除此之外,亦有将基隆市并入台北的构想。

地理

编辑
 
狮球岭俯瞰基隆市中心及港区。左方三根烟囱为协和发电厂,市区环绕之水域为基隆港,中央之高架道路为中山高基隆端,中央偏右侧之高楼为华冠大楼,远处外海岛屿则为基隆屿

基隆北临东海,是座多山多水的都市,除了基隆港周围和基隆河两侧有狭窄的平原之外,其他地方均为丘陵地,并紧邻海岸线,丘陵之间又有不少河流贯穿其中,造就基隆市拥挤的都市景观,以及随处可见的桥梁隧道设施。基隆港外侧有和平岛基隆屿环绕。

地形

编辑
19世纪(约1860至1880年间)从狮球岭俯瞰基隆及港区。港中的岛礁为鲎公屿鲎母屿
日本Hodoyoshi-1卫星于2018年3月拍摄的基隆海岸线

基隆市区1962年及1970年版大比例尺地形航拍图(一千二百分之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隆市的地势多丘陵而少平地,东侧及西侧各被基隆火山群五指山山脉环绕。市内人口适居的平地主要聚集于基隆港沿岸、海岸线及基隆河河谷一带,其余地区大多为山坡地所密布;全市山地虽然普遍不高,但大多为陡坡,对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造成很大的阻碍。丘陵地遍布的影响,导致市内住宅区大多位于丘陵地上。从市中心到周围的山坡地到处布满各式建筑,而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见到处耸立新式的公寓大厦群

位于市区南侧的狮球岭,为基隆对岛内城镇联系的必经之路,而以狮球岭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构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狮球岭以北为市区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华地带;以南则为基隆河谷,碇内、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郊区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昔日台湾东西部交通不便的年代,基隆河因着水利之便而成为重要的交通路线,河岸的各个聚落因而崛起;而今日,基隆河谷仍为基隆市对外联络的主要通道,纵贯公路中山高速公路万瑞快速道路纵贯铁路宜兰线铁路皆沿着基隆河岸兴建。

水文

编辑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为两大系统,以狮球岭为分水岭,主要分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两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区内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稳。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条河川贯穿市区,早期更具有航运功能,昔日与狮球岭佛祖岭并称为“两岭四港门”,为基隆市区重要的地形象征;其中西定河和南荣河的下游在日治时代进行整治,并将两条河道合并成一条运河,称为旭川河。田寮河及牛稠港原为涂滩地,也在日治时代分别整治为运河和码头

气候

编辑
基隆市
气候图表
 
 
336
 
 
18
14
 
 
399
 
 
18
14
 
 
332
 
 
20
15
 
 
241
 
 
24
19
 
 
296
 
 
27
22
 
 
287
 
 
30
25
 
 
150
 
 
33
26
 
 
213
 
 
32
26
 
 
361
 
 
30
24
 
 
413
 
 
26
22
 
 
395
 
 
23
19
 
 
332
 
 
20
16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摄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毫米(㎜)
资料来源:中央气象局
英制单位换算
 
 
13
 
 
64
57
 
 
16
 
 
65
57
 
 
13
 
 
69
60
 
 
9.5
 
 
75
66
 
 
12
 
 
81
71
 
 
11
 
 
87
76
 
 
5.9
 
 
91
79
 
 
8.4
 
 
89
79
 
 
14
 
 
85
76
 
 
16
 
 
79
72
 
 
16
 
 
73
66
 
 
13
 
 
67
60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华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英寸(㏌)

基隆位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东北季风经过海洋及因背山面海的原因造成潮湿多雨,夏季西南季风要越过山岭才能到达之因,冬雨多于夏雨,虽位居台湾之最北端,但相当炎热。

基隆在冬季前后阴湿多雨,“雨港”之名因此而来。进入冬季时,基隆正好处于东北季风从中国大陆北方南下至台湾的迎风面地带,加上多山的地形干扰季风进入内陆,导致基隆在每年12月进入冬季后,便垄罩在阴湿多雨的气候当中,但下的雨多为绵绵细雨;特别于冬季和春季交际之时,基隆港区及市中心时常发生大雾,严重时甚至使基隆港的港务运作被迫停摆,但也有人将这种天气赋予“雾锁雨港”的美称。[12]

不过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全球气候变迁的影响,基隆的年降雨量有递减的迹象,其中几年还出现过干旱

基隆(平均数据1991-2020年,极端数据1946-2021年更新中)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32.1
(89.8)
31.2
(88.2)
33
(91)
35.2
(95.4)
37.3
(99.1)
37.6
(99.7)
38.8
(101.8)
38.5
(101.3)
37
(99)
34.3
(93.7)
32.4
(90.3)
30
(86)
38.8
(101.8)
平均高温 °C(°F) 18.4
(65.1)
19.1
(66.4)
21
(70)
24.7
(76.5)
28
(82)
31.2
(88.2)
33.3
(91.9)
32.5
(90.5)
29.8
(85.6)
26.1
(79.0)
23.6
(74.5)
20.1
(68.2)
25.7
(78.3)
日均气温 °C(°F) 16.1
(61.0)
16.4
(61.5)
18.1
(64.6)
21.6
(70.9)
24.8
(76.6)
27.6
(81.7)
29.5
(85.1)
29.1
(84.4)
27.2
(81.0)
24.2
(75.6)
21.5
(70.7)
18
(64)
22.8
(73.0)
平均低温 °C(°F) 14.2
(57.6)
14.3
(57.7)
15.7
(60.3)
19
(66)
22.3
(72.1)
25
(77)
26.7
(80.1)
26.5
(79.7)
25
(77)
22.4
(72.3)
19.6
(67.3)
16.1
(61.0)
20.6
(69.1)
历史最低温 °C(°F) 3.9
(39.0)
5.6
(42.1)
3.9
(39.0)
9.2
(48.6)
13.9
(57.0)
16.7
(62.1)
21.4
(70.5)
20.1
(68.2)
17.1
(62.8)
12.2
(54.0)
9.7
(49.5)
4.6
(40.3)
3.9
(39.0)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327.8
(12.91)
349.8
(13.77)
274.4
(10.80)
211
(8.3)
284.1
(11.19)
290.4
(11.43)
119.5
(4.70)
211.4
(8.32)
390.1
(15.36)
377.6
(14.87)
396.9
(15.63)
356.6
(14.04)
3,589.6
(141.32)
平均降雨天数(≥ 0.1 mm) 19.6 17.9 18.7 16 16.1 14.8 8.5 11.6 15.2 17.1 18.6 19.5 193.6
平均相对湿度(%) 78.5 79.5 79 77.4 77.4 76.9 71.9 73.6 75.3 75.6 77.1 76.6 76.6
月均日照时数 52.6 57.9 80.6 91.2 111.9 138.4 229.2 208.2 147.4 85.7 65.3 48.5 1,316.9
数据来源:中央气象局

区划及人口

编辑

行政区

编辑

1875年,清政府因应基隆的地位日渐重要,遂设置台北分府通判,为基隆正式设官统治之始。1888年改设基隆厅,下辖金包里堡基隆堡三貂堡石碇堡等4个(类似今日的“”),又有“金鸡貂石”之称。

1895年进入日治时代后,基隆曾先后属于台北县基隆支厅、台北县基隆辨务署、基隆厅、以及台北厅基隆支厅管辖。1920年的日治时期最后一次行政区重划时,改为设置台北州基隆郡,郡役所(郡公所)位于今日的信二路立体停车场;而港区及市区部分于1924年与高雄同时升格为脱离基隆郡管辖,由台北州直辖。

1945年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后,基隆市改制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基隆郡改为台北县基隆区[注 3],区署设于瑞芳镇(原本基隆郡计划改制设置省三县,但未执行)。但基隆区在1950年全台县市大重划时被撤销,所辖7个乡镇全部改为台北县直辖。1999年冻省实施,基隆市与其他4个台湾省省辖市改为直接由中央政府监理。

基隆市改制省辖市之初,只辖有以港区为中心的5个行政区;原以编号顺序命名(第一至五区),后改以行政区所在干道命名,即现今各区使用之名称。1947年,台北县基隆区七堵乡改划归基隆市管辖成为七堵区,1949年将七堵区部分地区划出设置暖暖区。1988年,基隆市政府调整除中正、信义两区以外的行政区边界,区数目维持不变。

经过2010年的五都升格,基隆市现在是台湾省的外飞地,为唯一不和其他台湾省属县市相连接的二级行政区,同时为台湾战后以来唯一未曾改制的省辖市。

基隆市共划为仁爱区中正区信义区中山区安乐区七堵区暖暖区等7[2],向下再细分为157、3,331(2022年4月止)。另外,和平岛(社寮岛、桶盘屿、中山仔岛)及基隆屿北方三岛棉花屿花瓶屿彭佳屿)等4个岛屿也属基隆市管辖,行政划分上皆划归中正区。

基隆市行政区划示意图
 

人口

编辑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60 234,442—    
1966 287,156+22.5%
1970 324,040+12.8%
1975 341,383+5.4%
1980 344,867+1.0%
1985 351,524+1.9%
1990 352,919+0.4%
1995 368,771+4.5%
2000 388,425+5.3%
2005 390,633+0.6%
2010 384,134−1.7%
2015 372,105−3.1%
2020 367,577−1.2%
来源: 縣市人口按性別及五齡組. 内政部户政司. [201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內政部統計月報-縣市現住人口. 内政部.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截至2021年底,基隆市人口约36万人,其历年人口可参见基隆市政府民政处统计,大致而言基隆市设籍人口一直低于40万人[13]。在2020年人口普查中,基隆市常住人口数(平日夜间停留人口)为367,107人,与当时的户籍人口仅有不到1,000人的差距,其中中正区、七堵区及暖暖区属于市内常住人口较户籍人口多的行政区[14]

族群分布

编辑

1926年的普查统计中,54,500人籍贯为福建、100 人为广东。(以移民时清朝明朝的区域划分福建省广东省。)

1926 年日本政府实施的基隆汉人籍贯统计[15][注 4]
省份 / 居民(千人) 福建
54.5
广东
0.1
其他
0.0
州府 / 居民(千人) 泉州
22.5
漳州
20.0
汀州
9.9
龙岩
1.6
福州
0.2
兴化
0.1
永春
0.2
潮州
0.1
嘉应
0.0
惠州
0.0
地区 / 居民(千人) 安溪
13.4
同安
4.9
三邑
4.2
语言
【方言】
闽南【泉州】 客家【南靖、平和、诏安】
闽南【漳州】
客家【汀州】 客家【汀州】
闽南【龙岩、漳平】
闽东【福州】 兴化【莆田、仙游】 闽南【泉州、大田】 客家【丰顺、饶平、大埔】
闽南【潮州】
客家【四县、长乐】 客家【海陆】
闽南【潮州、漳州】
多种语言

明、清渡海至基隆开发的人群,主要来自中国大陆福建省,以福建省泉州府和漳州府为主,泉州籍移民略多于漳州籍,漳州府移民主要分布于基隆市区,泉州府移民,主要分布于狮球岭以南,暖暖一带的河谷与山地,内部移民籍贯以安溪籍较多;漳泉以外的移民构成福建族群之少数,有福州、汀州和兴化移民;广东移民只有少数潮州府籍分布在基隆市区。

基隆生活圈

编辑

清治时代汉人入垦之后,一直到日治时代设郡,从富贵角三貂角间的沿岸各市街聚落(包括位于中心点的基隆),由于与台北盆地地形分隔的关系,逐渐连为一气,形成一个以基隆市区为中心的小型城镇体系地理区域,一般称这个区域为大基隆地区、或称基隆北海岸,相当于日治时代的基隆市加上基隆郡

大基隆地区包含基隆市以及新北市东北角6区(金山万里瑞芳贡寮平溪双溪),整体人口可达50万人,在中华民国内政部的全台18个地方生活圈规划,以及气象观测司法管辖等领域上自成一区,例如大基隆地区全境为台湾基隆地方法院之辖区。

政治

编辑

市政组织

编辑
 
基隆市政府大楼

基隆市为市(省辖市),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分置市政府、市议会以施行地方自治

基隆市政府是基隆市的行政机关,除了市自治之外,同时负责执行中央机关委办事项。基隆市市长为全府之首长,负责综理市政,并指挥、监督市政府所属职员及机构。市政府并置市务会议,为市政最高决策机构。市政府在市长及副市长之下,设有14个内部单位、6个所属一级机关(19个下属机关)、7个区公所、21个所属二级机关、57所各级学校、3所幼儿园[16]

基隆市市长由20岁以上市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一次。现任(第19届)市长为中国国民党籍的谢国梁[17]

基隆市议会是基隆市的立法机关,代表基隆市全体市民立法和监察市政。市议员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市议会共有30席议员,分别为第一选区(中正区)4席、第二选区(信义区)4席、第三选区(仁爱区)4席、第四选区(中山区)4席、第五选区(安乐区)7席、第六选区(暖暖区)3席、第七选区(七堵区)4席、第八选区(原住民)1席。市议会的日常事务由议长、副议长综理,由全体议员互选产生[18]

司法暨检察机关

编辑

台湾基隆地方法院是基隆地区(基隆市及新北市东北角6区)的司法机关,属于普通法院[19],当地居民之民、刑诉讼和审理由该机关办理,其上诉法院为台湾高等法院[20]台湾基隆地方检察署是基隆地区的检察机关[21],为当地检察官执行检察事务之执行机关。

选民结构及政治势力

编辑

战后的基隆市年由中国国民党长年执政,以往泛蓝基本盘极高,政党版图约为蓝绿七比三,但近期呈现泛绿小幅领先的态势[22]。然而,本市选举史上,政党光谱却相当多元,中国民主社会党民主进步党曾分别于1960年代、1990年代夺得本市执政权。而亲民党亦曾于2000年代,两度于本市立委大选,超越蓝绿两大阵营,高居各党得票之首。而势力雄厚的国民党,则未随着各政党潮起潮落,多年来,一直在全市保有稳定的票源结构。基隆市社会结构相当特殊,外来人口影响力较大,其中外省族群票源偏向泛蓝,宜兰同乡会则较为倾向泛绿[23]

各项选举

编辑
市长选举

基隆市市长开始民选之后,除第4及第5届之外,长期由中国国民党籍人士担任,至1990年代台湾民主开放后仍无改变。此现象直至1997年,才由曾任民主进步党籍立法委员李进勇打破。现任(第19届市长)为为中国国民党籍的谢国梁

立法委员选举

基隆市自2008年起为单一的区域立法委员选举区,现任(第11届立法院)为中国国民党籍的林沛祥

基隆市市长谢国梁(左)与基隆市区域立委林沛祥(右)

交通

编辑
 
中山高速公路基隆端

基隆市拥有台湾北部首要港口基隆港,又位于台湾北部海岸线的中心点,故成为海陆交通的辐辏。中山高速公路(国道一号)、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国道三号)等国道高速公路)皆以基隆为起点,并有多条省道通往全台各地。基隆同时是台湾铁路运输的重要据点,纵贯铁路的北端位于基隆台铁东部干线则从市区近郊的八堵为北端。此外,基隆还拥有全台唯一由高速公路局养护的省道——台2己线

 
基隆车站后方,虎仔山上的“KEELUNG”英文字母地标看板

在1980年代之前,其他种类的交通工具并不发达,故基隆港开行许多前往东部及离岛的交通船航线,但现在大部分的普通运输航线已经停驶,取而代之的是包括邮轮在内的观光航线的蓬勃发展,惟基隆港仍为台湾往马祖海运的主要枢纽。除了水运之外,基隆的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均十分发达。1990年代后,基隆市各界更积极争取台北捷运路线延伸基隆,最新的规划为在基隆与南港间兴建基隆捷运,目前已进入综合规划招标阶段,预定最快2032年开始营运。[24]

一般干道

编辑

基隆市区的主要街道八德之“忠”、“孝”、“仁”、“爱”、“信”、“义”为路名之首,并依序加以数字命名。

旭川河以西、纵贯铁路以东的区域,东西向的道路有忠一路、忠二路、忠三路、忠四路。南北向的道路有孝一路、孝二路、孝三路、孝四路。旭川河以东、田寮河以南的区域,东西向的道路有仁一路仁二路、仁三路、仁四路、仁五路。南北向的道路有爱一路、爱二路、爱三路、爱四路、爱五路、爱六路、爱七路、刘铭传路[25][1]、爱九路。田寮河以北的区域,东西向有信一路、信二路、信三路、信四路、信五路、信六路、信七路。南北向的道路有中正路、义一路、义二路、义三路、义四路、义五路、义六路,义七路、中兴路、义九路。

路名中遇到“八路”会以其他路名替代,相传是为了避讳,因“八路”可指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前身之一。

至于八德之“和”、“平”用于和平岛之街道路名,有和一路、和二路[注 5]、平一路[注 6]、平二路[注 7]、平三路[注 8][注 9]

“百”、“福”则搭配数字,用于百福社区之街道命名,例如:百一街、百二街、福一街、福二街。

社会数据

编辑

劳动力状况

编辑

2018年下半年为止,15岁以上之民间人口约有32万8千人,劳动力有18万7千人,就业者有18万人,失业者7千人,非劳动力14万1千人;劳动力参与率56.9%;失业率3.7%[26]

酸雨

编辑

2011年基隆市降雨测得pH值3.9,如醋一般[27]。基隆市在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的资料中,酸雨pH值分别为5.18、5.51以及5.08[28],连续三年pH值皆在5以上。但自2019至2021年,基隆市年平均雨水酸碱度值分别为4.9、4.8及4.7[29]

旅游

编辑

景点游览

编辑

基隆在日治时代兴起时,日本当局也同时发展观光事业,当时的重要景点有基隆港、市区的高砂公园(今已不存)、以及大沙湾海水浴场(当时称为“孤拔滨”,今已不存)等。

基隆文化中心的现址原为小山丘,日治时代于山丘上建有“公会堂”,与今日的市政府建筑相邻;进入民国时代之后,又在同位置上扩建为“中正堂”。1980年代前后,市政府为了建造现在的文化中心建筑,才将这座小山丘夷平。日治之前,这一带称“鲎穴仔埔”,有相当数量的“”在此生活,据说天气变化时,鲎群会离水爬到陆面。现在基隆内港的东岸与西岸之间本为礁岩密布,最大的两座,各取名为“鲎公”及“鲎母”以为相配。日本人筑港时将这些礁岩全部炸除,而有了现在广阔的港湾。

火车站前的小艇码头有游艇提供游览基隆港的服务,在此还可以搭游艇出外海至基隆屿一游,从外海远望整个北海岸。另外在外木山和瑞芳深澳等渔港有海钓船服务,约傍晚时分出海,次日清晨六点回航,可以垂钓一整晚或欣赏海上之夜景。

为数众多的炮台群,是基隆另一个特殊的景观。基隆港周边的炮台数目居全台之冠,修筑的时代从清治时期到日治时期皆有,环布在港区周边的丘陵上,依照清治及日治时代的防卫策略而有不同的布局。现在这些炮台经过整修,皆已开放让公众参观。

景点分类

编辑

基隆八景

编辑

基隆的山海风景相当可观,尤其于日治时期旭丘山“旭冈观日”更名列当时台湾八景之一。除旭冈之外,当时地方最具声望的邑绅许梓桑曾选出了“基隆八景”作为代表,历代以来,基隆八景有所更迭。胪列如下:

清治基隆八景

日治基隆八景

城市特色

编辑

炮台(要塞)

编辑
 
位于祥丰街的原基隆要塞司令部,是台湾日治时代北部的军事指挥中心之一,现则做为展设馆开放参观

基隆的炮台数量与密度为全台湾之冠,其设施依时代、用途、地域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设有炮台、碉堡、高射炮阵地、指挥所、观测所、弹药库、油库、贮水设施、通信设施、待机所、地下坑道 、医疗设施等。其中日治时期由基隆要塞在各地区所设立要塞建筑,则做为防御基隆港要塞的建设使用。在当代不仅彰显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更塑造出基隆特有的城市(人文)文化景观。

根据当前已被指定为文化资产之设施,以及1924年由大日本帝国陆地测量部绘制的《二万五千分之一台湾地形图》基隆要塞司令部辖内设施与配置,目前基隆地区保存的炮台包括:[30]

安乐区
  • 大武仑炮台(基隆要塞辖内设施,国定古迹)
  • 木山炮台(基隆要塞辖内设施,市定古迹)
  • 八堵炮台(清法战争建立)
中山区
  • 白米瓮炮台(基隆要塞辖内设施,市定古迹)
  • 万人头炮台(基隆要塞辖内设施)
  • 岸鳞墩炮台
  • 中央炮台(清法战争建立)
仁爱区
  • 狮球岭炮台
    • 狮球岭西炮台、东炮台(鹰巢炮台)系统
  • 南方炮台(清法战争建立)
  • 仙洞炮台(清法战争建立)
  • 仙洞鼻炮台(清法战争建立)
  • 红淡山炮台(清法战争建立)
中正区
信义区
  • 杠子寮炮台(基隆要塞辖内设施,国定古迹)
  • 公山尾炮台(基隆要塞辖内设施)
  • 桌山炮台(清法战争建立)
  • 五坑山炮台
暖暖区
  • 暖暖炮台(清法战争建立)
(非本市)管辖之设施
  • 四脚亭炮台(基隆要塞辖内设施),瑞芳区,市定古迹)
  • 澳底炮台
  • 金瓜石炮台
  • 粗坑头炮台

※注:关于基隆沿岸炮台的资讯,可参考基隆炮台总整理 [31]

十二生肖桥

编辑

原本竖立在田寮河上的十座桥,为配合田寮河景观及亲水计划,在桥梁建设上,将设计符合沿岸特色的桥梁造型,并在交通上能规划出适当的人车分道系统,以建立顺畅的交通动线。

基隆市政府陆续为田寮河上的桥梁整修,为了帮新建桥梁取名。之后,基隆市政府决定以十二生肖桥定案,并为十二生肖搭配雕像与新造型。

为了让12生肖桥名更生动,基隆市民尉迟真平先生以“喜银(迎)吉祥旺福,美玉(育)金宝财富”之对联,帮12生肖桥命名。

十二生肖桥 相关资讯对照表

序号 生肖 今日名称 日治名称 原桥名称 命名意义
01
(Rat)
财鼠桥 东明桥 财源广进通四海
02
(Ox)
旺牛桥 (2011年新建) 六畜兴旺勤四季
03
(Tiger)
福虎桥 幸桥 尚勇桥 伏虎纳福日日安
04
(Rabbit)
玉兔桥 (2011年新建) 玉洁冰清人间少
05
(Dragon)
祥龙桥 红叶桥 崇仁桥 祥龙成祥年年春
06
(Snake)
银蛇桥 天满桥(天神桥) 尚智桥 迎春欢庆事事赢
07
(Horse)
宝马桥 莺歌桥,日治后期损坏 达德桥 宝马奔腾定成功
08
(Goat)
吉羊桥 寿桥 平等桥 吉祥如意好运到
09
(Monkey)
美猴桥 常安桥,日治后期损坏 达道桥 齐天盛名护苍生
10
(Rooster)
金鸡桥 义重桥 自由桥
(清朝)义崇桥(二重桥)
金鸡报晓天籁巧
11
(Dog)
富狗桥 日新桥 博爱桥 富狗兴家处处好
12
(Pig)
喜猪桥 中正桥 喜事珠连户户晓

※注:上述‘十二生肖桥’的相关资讯内容,引用来源:十二生肖桥 [32]

文化

编辑

文学

编辑
 
基隆文化中心
  • 文学史及其相关论述

基隆文学史及其相关著作,目前还没有一部专书出版。不过基隆市的“海洋文学奖”、基隆地区历来的古典诗歌、民间文学、俗语,以及战后的文学发展,已经有几位博硕士生进行研究,并且有所成就。硕博士论文有张宏诚〈台湾解严后县市文学奖研究(1987~2010)〉、冷芸桦〈战后基隆文学发展之研究〉、吴淑娟〈台湾基隆地区古典诗歌研究〉、陈维文〈基隆地区民间文学与矿工生活〉、游淑珺〈基隆地区俗语研究〉;至于期刊文章有陈青松〈漫谈基隆地区传统文学发展史〉。

  • 作家、文学评论者
  • 文学活动:基隆市文化局主办的基隆市海洋文学奖,每年举办一次。
  • 基金会及文学团体:推广、赞助文学活动的基金会,目前已知有:“基隆市文化基金会”、“水源地文教基金会”。文学团体方面,则有“基隆市诗学研究会”[33]、“鸡笼文史协进会”、“原乡文化协进会”、“暖暖代志杂志社”。

文化资产

编辑


截至2012年2月11日,基隆市文化局已经调查研究并且出版成果的有形文化资产有:

  • 古迹、历史建筑、聚落:
    • 基隆市港区的历史建筑
    • 基隆市传统建筑
    • 基隆市港区的历史纪念碑
  • 文化景观:

截至2012年2月11日,基隆市文化局已经调查研究并且出版成果的无形文化资产有:

著名地方歌曲

编辑

港都夜雨

文化节庆

编辑
  • 基隆炮狮
每年农历一月元宵节举行,由基隆市西定路聚乐社办理,在元宵节当日下午由西定路出发,举行四大庙拜庙绕境表演,依序绕经基隆护国城隍庙庆安宫奠济宫觉修宫等庙,最后于基隆市文化中心前所预先搭好的炮台表演舞狮
  • 龙舟嘉年华
每年农历五月端午节举办,为台湾少数的海上龙舟竞渡,原先于正滨渔港举办,后改至碧砂渔港举行,并委由安乐高中中山高中轮流承办。
  • 外木山海上长泳
每年国历六月举行,于基隆外木山风景区举行,由暖暖高中承办。
  • 鸡笼中元祭
每年农历七月举行的鸡笼中元祭,是每年基隆最盛大的民俗祭典,目前已名列为台湾十二大地方庆节之一。中元祭起源于清治移民间的长期械斗,当时地方人士提议“以斗阵头代替斗人头”,并选在中元节纪念这些客死他乡的孤魂。从1855年(清咸丰五年)至今,形成了现在的开鬼门、迎斗灯、迎水灯、放水灯、关鬼门...等诸多崇敬亡灵的仪式。每年国历八月初,“庆赞中元”的旗帜飘满市区,开启了中元祭的序幕,到了农历七月十四日晚上的水灯游行达到整个祭典的高潮,更让民间俗称“鬼月”的农历七月充满了另一种和谐的气氛。
  • 锁管季
每年国历八月小管盛产期举行。
  • 鸡笼北管乱弹戏曲艺术节

著名庙宇

编辑

大众媒体

编辑

电视

编辑

广播

编辑
频率 电台名称
88.9 百万赫 北部调频广播
89.3 百万赫 全景广播(快乐联播网
89.7 百万赫 淡水河广播电台
90.1 百万赫 台北健康电台(GoldFM联播网)
90.5 百万赫 大树下广播电台
90.9 百万赫 佳音广播电台
91.3 百万赫 Bravo FM(好家庭联播网
91.7 百万赫 POP Radio
92.1 百万赫 飞碟联播网
92.7 百万赫 亚洲电台(亚洲广播网
93.1 百万赫 台北广播电台
93.7 百万赫 宝岛客家广播电台
94.3 百万赫 警广治安交通网台北台
94.7 百万赫 大汉电台(为地下电台
96.3 百万赫 原住民族广播电台
96.7 百万赫 环宇广播电台
96.9 百万赫 轻松电台
97.3 百万赫 绿色和平电台
97.7 百万赫 台湾声音广播电台
98.1 百万赫 News98
98.5 百万赫 宝岛新声广播电台
98.9 百万赫 人人电台(好事联播网
99.7 百万赫 爱乐电台
100.1 百万赫 教育广播电台
100.7 百万赫 台北国际社区广播电台(ICRT)
103.3 百万赫 中广流行网(i like Radio)
104.1 百万赫 正声台北调频台
104.9 百万赫 警广全国治安交通网
105.9 百万赫 讲客广播电台
106.5 百万赫 汉声广播电台
106.9 百万赫 桃园广播
107.7 百万赫 台北之音广播电台(Hit FM联播网
648 千赫 中广新闻网
792 千赫 基隆广播电台
819 千赫 正声台北调幅台
1404 千赫 益世广播电台

公共设施

编辑

教育

编辑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滨海校区校门

大专院校

编辑

基隆市现有高等教育院校3所,分别为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大)、崇右影艺科技大学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其中,海大为基隆市唯一的综合大学,也是台北联合大学系统成员,以商船、海洋学闻名。

高级中等学校

编辑

基隆的公私立高级中学13所,分别有国立基隆高级中学国立基隆女子高级中学基隆市私立二信高级中学辅大圣心高级中学基隆市立中山高级中学基隆市立八斗高级中学基隆市立安乐高级中学基隆市立暖暖高级中学等普通型高级中学八校,以及国立台湾海洋大学附属基隆海事高级中等学校国立基隆高级商工职业学校光隆高级家事商业职业学校培德高级工业家事职业学校等技术型高级中学四校与国立基隆特殊教育学校共十三校。

然而,受到大台北生活圈磁吸效应以及基北区高中联招影响,基隆许多国中毕业学子多半选择双北地区的高中职通勤就学,基隆学子的第一志愿为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等校,使得基隆在地高中招生大受影响,学子外流现象使得基隆地区高中素质逐渐下滑,多年来包括基隆高中基隆女中等在地高中职在国中教育会考免试入学招生均不理想,出现0分录取以及缺额未招满的情形[34][35][36]

其他

编辑

其他公立教育机构计有11所国民中学、42所国民小学、3所幼儿园。

医疗

编辑
 
卫生福利部基隆医院

国际交流

编辑

姐妹市

编辑

友好城市

编辑

名人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此处是指地理意义上的都市,若为行政区划的“”,则以新北市位处台湾最北端。
  2. ^ 原计五期,第五期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事吃紧而中止。
  3. ^ 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将日治时代的州改成县,州辖市改为省辖市,郡改为区,街改为镇,庄改为乡。
  4. ^ 台北新北福建人口的总和最多,台南其次。
    苗栗最多广东人口,新竹其次。
    高雄最多其他人口,台南其次。
    台北新北泉州人口的总和最多,台南其次。
    台南最多漳州人口,嘉义县宜兰其次。
    台中最多潮州人口,新竹其次。
    苗栗最多嘉应人口,屏东其次。
    新竹最多惠州人口,桃园其次。
    台北新北安溪人口的总和最多,台南其次。
    台北新北同安人口的总和最多,台南其次。
    台南最多三邑人口,彰化其次。三邑指泉州府的晋江、南安、惠安三县。
  5. ^ 原有和三路位于台湾造船厂区内。
  6. ^ 原平四路
  7. ^ 原平三路
  8. ^ 原平二路
  9. ^ 原平一路位于台湾造船厂区内

延伸阅读

编辑

[]

 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出自《明史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明史-1566年外國雞籠.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2. ^ 2.0 2.1 地理環境. 基隆市政府. [2019年4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4月3日). 在行政区域划分方面,本市共分为七个区,即中正区、信义区、仁爱区、中山区、安乐区、暖暖区与七堵区, 
  3. ^ 3.0 3.1 3.2 人口統計資料. 内政部户政司. 2016-07-11 [201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4. ^ 日治时期历史假名遣引自:铁道省. 鐵道停車場一覽. 昭和12年10月1日現在. 国立国会图书馆. 1937年12月: 页518 [2022-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7). (日语)
  5. ^ 英译引自:铁道省. 鐵道停車場一覽. 大正6年3月31日現在. 国立国会图书馆. 1937年12月: 页241 [2022-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8). (日语)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美軍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 [2022-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6. ^ 6.0 6.1 吕理政. 《帝國相接之界: 西班牙時期臺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La frontera entre dos imperios). Universidad de Sevilla. 2006: 338 [2006]. ISBN 978-957-638-691-6 (西班牙语). (繁体中文):334

    1631年,中国商人带了大量的丝来到鸡笼,枯等一年,只能以低价卖给西班牙驻军。传教士……

  7. ^ 【臺灣地名真相】基隆叫基隆,是因為長得像雞籠嗎?. 故事 StoryStudio. 2015-12-26 [202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8. ^ 张燮. 東西洋考. 1617 。. 鸡笼、淡水:鸡笼山、淡水洋,在彭湖屿之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云 
  9. ^ 高雄港蓬萊商港區1-10號碼頭歷史軌跡 - 歷史軌跡 - 棧庫群 - 高雄港區土地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202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10. ^ 《靜寂工人》魏明毅:看見勞工不只是勞工,而是一個真正的人. 博客来OKAPI. [201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6) (中文(台湾)). 
  11. ^ 零售店铺活跃指数. 疫外:2020年度商圈地緣區展望報告. 零售店铺活跃指数. [2021-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12. ^ “雾锁基隆港”绝美瞬间曝:宛如仙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三立新闻 2021.03.29
  13. ^ 主題服務-人口統計-歷年人口數. 基隆市政府民政处. [2022-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3) (中文(台湾)). 
  14. ^ 主計總處統計專區-人口及住宅普查-統計表-109年普查初步統計結果表. 中华民国统计资讯网. [2022-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2) (中文(台湾)). 
  15. ^ Taiwan Sotoku Kanbo Chosaka. 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 [Investigation of the regions of origin of Han people in Taiwan]. Taihoku-shi (Taipei): Taiwan Sotoku Kanbo Chosaka. 1928. 
  16. ^ 認識基隆-組織架構-機關組織. 基隆市政府. 2021-09-11 [2023-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8) (中文(台湾)). 
  17. ^ 認識基隆-市長介紹. 基隆市政府. [2023-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2) (中文(台湾)). 
  18. ^ 議會介紹-議會簡介. 基隆市议会. [2023-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1) (中文(台湾)). 
  19. ^ 認識本院-本院管轄. 台湾基隆地方法院. 2021-05-05 [2023-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8) (中文(台湾)). 
  20. ^ 認識本院-本院沿革-沿革. 台湾高等法院. 2020-11-02 [2023-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中文(台湾)). 
  21. ^ 機關簡介-歷史沿革. 台湾基隆地方检察署. 2016-05-19 [2023-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1) (中文(台湾)). 
  22. ^ 《台湾与大陆政治评论集》,林清察,2006年
  23. ^ 《台湾地方派系与权力结构》,王建民,2003年。
  24. ^ 设计/许静之, 卓冠齐、欧姵君/整理报导. 基隆捷運定案 南港至八堵13站、預定121年4月通車 | 公視新聞網 PNN. 公视新闻网 PNN. 2022-02-22 [202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1). 
  25. ^ 原愛八路. [2013-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26. ^ 劳动部. 勞動力狀況(地區別查詢-縣市). [201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7). 
  27. ^ 公视新闻网《基隆雨PH值3.9 像醋一样酸》2011-08-02
  28. ^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 酸雨監測分析資料. [201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29. ^ 中央氣象局-每日雨水pH值 《基隆市累年年平均雨水酸鹼度值資料》2022-04-15. [202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5). 
  30. ^ 《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藏品资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6. 
  31. ^ 基隆砲台總整理. [2015-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2). 
  32. ^ 守护田寮河的十二生肖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8-24.
  33. ^ 台湾文学馆出版《2007 台湾文学年鉴》的“文学活动相关基金会”与“文学社团”名录。
  34. ^ 少子化衝擊!基隆僅2高中職招滿 其餘各校8/8起辦理續招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4-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5). 
  35. ^ 少子化!基北區84%考生進公立學校 0分就上榜. [2024-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5). 
  36. ^ 少子化基隆多校未招滿 僅安樂高中、基商免續招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4-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5). 
  37. ^ 大紀元時報 2007.06.29 - 基隆與日本宮古島正式締盟 (2007年8月20日造訪). [2007年8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26日). 
  38. ^ 存档副本. [2020-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2). 

来源

编辑
书籍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