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基隆海嘯

1867年基隆海嘯,是1867年(同治六年)發生於台灣基隆外海地震引發的大海嘯,造成基隆金山沿海嚴重傷亡。

1867年基隆海嘯
1867年基隆海嘯在臺灣的位置
震央(位於基隆嶼附近)
震央(位於基隆嶼附近)
震央位置圖
日期1867年12月18日
規模約7.0ML
震源深度未知
震央25°18′N 121°42′E / 25.3°N 121.7°E / 25.3; 121.7
影響地區台灣府淡水廳雞籠金包里堡
最大震度VI [1]
海嘯7至8公尺
傷亡約數百人以上死亡

歷史

編輯

1867年12月18日(清同治6年11月23日),基隆嶼附近發生有感地震,地震的震央在東經121.7度左右、北緯25.3度附近,約在基隆嶼東方500公尺左右的海底,地震發生後隨即引發海嘯,磺港、水尾邊波浪高到二丈(6.06 公尺)[2]雞籠首當其衝,雞籠港港內的海水急速往外海退去,甚至露出海床;接著巨大波浪瞬間反撲,以驚人的速度猛衝街上,房屋傾倒,影響瑞芳萬里、金包里(今新北市金山區)一帶沿海,山崩地裂,海水暴漲,屋宇破壞,溺數百人。[3]

根據《淡水廳志》記載,阿瓦力茲(Alvarez)所著《福爾摩沙》(Formosa)一書有記載道:[4][5]

估計此次地震規模約為7.0,而海嘯高度達8公尺。[6]沿岸居民從700戶,剩下16戶,估計至少有數百人以上死亡。地震倒塌有數百戶民宅,沿岸浸水的家屋約有二百戶[2]

淡水貿易報告(Tamsui Trade Report,1881),韓威禮(William Hancock)的記載,雞籠、淡水海關署理稅務司雇員葛顯禮(Henry Kopsch)稱:地震當天雞籠有感地震約15次之多,在第一次有感地震之後15秒,雞籠成為一片廢墟。地震的威力可從雞籠港內的海水居然整個「潑出」港外,露出整片乾枯的海床看得出來。所幸當時沒有外國船舶在港內,但港內大小中式帆船,上一秒才停在乾海床上,下一秒就被捲回的巨浪擊沉,或被沖到市區壓毀了殘存的屋舍,居民忙著撿拾沖上岸的大量魚貨;此外,處處可見的地表變化,有的地面裂開後又合了起來;有處山坡裂成大峽谷,直到現在仍有含硫磺的熱溫泉流出,雞籠港碼頭下陷數英呎。[7]

成因

編輯

關於該此海嘯原因,學者徐明同與蔡義本認為,海嘯原因主要由地震斷層所引起;吳祚任則認為是地震引發海底山崩造成[8]。由於該次地震規模估計只有7.0,前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馬國鳳推測,可能是地震引發了海底山崩,而該次地震所造成海底破裂面走向與基隆海岸平行,加上海底斜率平滑使海浪易於上溯堆積,使海嘯波浪迎面撲向岸邊時造成災害如此嚴重[9],綜合了地震、山崩、火山爆發及海岸形狀等因素[1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徐明同. 〈明清時代破壞性大地震規模及震度之評估〉. 《氣象學報》第廿九卷·第四期.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1983. 
  2. ^ 2.0 2.1 大規模歷史災害地震. 臺灣地區歷史地震文獻資料庫. 2014年2月15日 [2016-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中文(臺灣)). 
  3. ^ 徐泓. 〈清代台灣天然災害史料彙編〉. 《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2-01號. 臺北: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83. 
  4. ^ 吳祚任 整理. 台灣自1661年起之10次台灣歷史海嘯紀錄. TSUNAMI SCIENCE RESEARCH LABORATORY. 2012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5) (中文(臺灣)). 
  5. ^ 盧賢秀╱基隆報導. 137年前 基隆有過大海嘯. 自由電子報. 2004-12-27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3) (中文(臺灣)). 
  6. ^ 徐明同. 〈海嘯所引起之災害〉. 《氣象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一期. 臺北: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1981. 
  7. ^ Davidson, James w. 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 : 227. ISBN 978-986-04-2360-0. 
  8. ^ 羅智華. 電離層預警海嘯 更快速. 人間福報. 2014-01-17 [2016-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1) (中文(臺灣)). 
  9. ^ 邱淑慧. 台灣會不會發生大海嘯?. 科學人 (遠流). 2005-02-01, (36) [2017-07-13]. ISSN 1682-2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3) (中文(臺灣)). 
  10. ^ YouTube上的歷史地震第一講:1867年基隆地震(繁體中文)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