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K 96 n.A. 7.7公分野战炮

FK 96 n.A. 7.7公分野战炮(德语:7.7 cm Feldkanone 96 neuer Art)是德意志帝国在20世纪初对应法国开启的野战炮技术革新开发的野战炮,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志帝国陆军炮兵的主力野战兵器,它大量出口给同盟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代表性的武器之一。

FK 96 n.A. 7.7公分野战炮
博文顿坦克博物馆搜藏的FK 96 n.A. 7.7公分野战炮
类型野战炮
原产地 德意志帝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05 - 1930年代
使用方见用户
参与战争/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
生产历史
研发者克虏伯
莱茵金属
研发日期1904年至1905年
生产商克虏伯
莱茵金属
制造数量5086
基本规格
重量1,020千克(2,250磅)(放列)
枪管长度2,080 mm(2.08米)(27倍径)[1]
宽度153 cm(1.53米)
高度2,102 mm(2.102米)
操作人数5[2]

炮弹77 x 234 公厘[3]
77 x 227公厘[4]
口径77公厘
后膛水平滑锲式闭锁炮栓
后坐力液气压复合后座装置,最大后座长度1.27公尺
载具单柱炮架
射击仰角-12° 56'—15° 8'
回旋角度中心线左右各7° 15'
射速10发/分
枪口初速465米每秒(1,530英尺每秒)
有效射程5,500米(6,000码)
最大射程8,400米(9,200码)

简介

编辑

19世纪末,各国火炮技术各有领先之处,德意志帝国与其它欧洲列强国家相比的优势,是最先将无烟火药用于炮弹发射药,加上运用填装TNT榴弹,使得德国炮兵战力位于欧陆先进之林。1890年代,德意志帝国陆军委托德国工业巨头克虏伯公司开发一款新型野战炮,尽管在1892年克虏伯工程师康拉德·豪塞尔(德语:Konrad Haussner)已经提出长后座液气反后座装置的设计构想,但德国陆军高层的方向是尽量精简火炮设计,避免增加可能会影响火炮妥善率的额外装置。因此提出的设计需求中并没提到要装设制退复进机。此型火炮称为FK 96式7.7公分野战炮,从代号可知,它是在1896年完成测试并型号制定量产的野战炮。

然而法国推出M1897式75mm野战炮后,它使用的各种全新设计与作战成绩折服了欧陆国家的炮兵将领与工程师,并开启了各国“速射炮革命”之进程,FK 96陷入甫量产即落伍的窘境。克虏伯工程师在维持FK 96量产线的同时,向怀才不遇跳槽到莱茵金属的工程师康拉德·豪塞尔请求题供技术支援。莱茵金属得到机会与克虏伯合作改良FK 96,除了将豪塞尔研发的制退复进机导入FK 96,并且还使用莱茵金属开发的水平滑锲式炮闩替换了原先的间断螺纹式炮闩,除了炮管之外几乎是重新设计了这门野战炮。此设计在1904年完成,新式火炮名称为FK 96 n.A.(缩写n. A.,完整名称neuer Art,德文意思为新型)。从1905年起,克虏伯与莱茵金属开始量产这款火炮,并将已经量产的FK 96回厂升级(除了炮管以外为新制),在1914年开战时已经是德意志帝国军炮兵的主力武器。

此火炮在一战后仍然获得欧洲国家使用,并服役到1930年代。

设计

编辑

FK 96 n.A.采用与FK 96相同的27倍径镍钢英语Iron–nickel alloy制炮管,但换用新的箱型炮架以及液压弹簧制退复进机。火炮装有厚4公厘的钢制炮盾,炮盾前方左右装有座位,在火炮机动时可以让炮班乘坐。骑兵炮版本的FK 96 n.A.会撤销炮盾,火炮重量会从1,020公斤降低为900公斤。

在炮架设计部分,FK 96 n.A.并没有使用耳轴设计,火炮俯仰依靠的是连接在炮架与螺旋千斤顶上的万向节,炮手转动手轮改变火炮俯仰角度。FK 96 n.A.另一项特征是在1906年引进光学周视瞄准镜,使火炮获得间接射击能力,此属于在20世纪初炮兵技术的另一项重要发明。

与其它国家主流的野战炮炮弹不同,FK 96 n.A.沿用FK 96开发的分装式炮弹,分装式炮弹顾名思义为弹头与发射药桶分开,分别装入炮膛的炮弹,虽然这设计影响到最大射速,但具有较好的弹药运用弹性。FK 96 n.A.使用的炮弹种类包括榴弹、霰弹、烟雾弹、毒气弹、照明弹、穿甲弹等种类。炮弹有装配碰撞引信或定时引信。

与其它国家野战炮相比,FK 96 n.A.优点是较为轻盈,在战术机动上会比欧陆国家使用的野战炮更灵活。但反过来说,它的炮管较短,导致最大射程不及它国野战炮,此外火炮设计最初是基于野战而研制,因此火炮仰角仅16度,在壕沟战环境中表现不适应。这使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德国研制射程更长的FK 16野战炮去替换FK 96 n.A.。

编制

1914年德国野战炮营编制下,FK 96 n.A.的编装包括:[5]

营部连:少校营长、2名中尉(副营长和食勤官)、1位医官、2名兽医、1名行政出纳兵、3位士官、1名号手、1名军械士、22位士兵。连中有19位骑手、10匹挽马、1辆6马弋引的观测车、2辆2马弋引的货车(杂物车、食物储藏车)[6].
炮兵连:5名军官、15名士官(其中1名为旗手)、3名号手、1位军医(由士官或士兵担任)、129位士兵。配赋6门火炮,火炮搭配6马弋引组,9辆6马弋引货车(6辆弹药车、2辆补给车、1辆观测车),2辆4马弋引货车(食物储藏车、马饲料储藏车),连中配赋35匹乘用马英语Riding horse、104匹挽马,15辆6马弋引马车、2辆4马弋引马车。[7].
弹药连:4名军官、14名士官(其中1名为旗手)、2名号手、1位军医(由士官或士兵担任)、171位士兵。配赋25辆6马弋引马车(24辆弹药车、1辆补给车),1辆4马弋引货车(马饲料储藏车)、1辆2马弋引货车(食物储藏车),连中配赋32匹乘用马英语Riding horse、164匹挽马。[8].


衍生型

编辑

因战争诞生的火力需求,FK 96 n.A.出现衍生型,主要是步兵炮(Infanterie Begleit),但大部分都没有受到广泛采用

  • 7.7公分加农榴弹炮(7.7 cm Kanone in Haubitzenlafette (KiH) ):将FK 96 n.A.的炮管移植到98/09式10.5公分榴弹炮英语10.5_cm_Feldhaubitze_98/09的炮架上,企图取得更好的射程之衍生型。[9]
  • 7.7公分20倍径步兵炮(7.7 cm Infanteriegeschütze L/20): 此为使用山炮炮架搭配更短的炮管,作为步兵炮运用。[9]
  • 7.7公分27倍径步兵炮(7.7 cm Infanteriegeschütze L/27):取消炮架上的炮班座椅,换用更小直径的炮轮,换用一款可以保护炮轮的改良型炮盾设计,作为步兵炮运用。[9]
  • QF 77 mm Mk I:此版本不是德国改造,而是英国在掳获FK 96 n.A.后,为了大量扩张的Q船武器需求而将FK 96 n.A.的炮身移植至船上使用。[9]

弹药类型

编辑
  • 96年式榴弹(Feldgranate 96):炮弹全重6.8公斤,内填装0.19公斤TNT的高爆榴弹
  • 11年式榴霰弹 (FeldkanoneGeschoss 11):炮弹全重6.8公斤,内填装294枚各重10克的铅弹与0.25公斤TNT的混合炮弹
  • 霰弹:炮弹全重6.8公斤,内填装300枚各重10克的铅弹
  • 穿甲弹(K.Gr. 15 mP):炮弹全重6.85公斤,弹头材质采用硬化钢,内填充阿马托,采用内藏延时引信启爆
  • 烟雾弹
  • 毒气弹
  • 照明弹:炮弹全重5.7公斤

用户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Bernard Fitzsimons (Hrsg.): The Big Guns – Artillery 1914–1918. BPC Publishing, London 1973, S. 8
  2. ^ 77MM FIELD GUN, M1896 (old patter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glisch. Online auf flickr.com, abgerufen am 2. April 2013.
  3. ^ 77-77 MM CALIBRE CARTRIDGES. www.quarryhs.co.uk.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7). 
  4. ^ Krupp 77mm field gun M. 1896 new pattern. Bulgarian Artillery. [2022-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2). 
  5. ^ 虽然编制等同营,但德国军制中营边制军语不用Bataillon此名词,而是使用Abteilung
  6. ^ D.V.E.219 Mob.Plan, Anl. C.IV.2
  7. ^ D.V.E.219 Mob.Plan, Anl. C.IV.4
  8. ^ D.V.E.219 Mob.Plan, Anl. C.IV.6
  9. ^ 9.0 9.1 9.2 9.3 Clelland, Charlie. Landships II. www.landships.info. [2021-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2). 
  • Ian Hogg: Artillerie des 20. Jahrhunderts. 2. Auflage. Spezialausgabe. Gondrom, Bindlach 2001, ISBN 3-8112-1878-6
  • Georg Ortenburg: Waffen der Millionenheere. Bechtermünz, Augsburg 2002, ISBN 3-8289-0521-8, S. 106ff
  • Kosar, Franz: Artillerie des 20. Jahrhunderts Bd. 1: Leichte Feldgeschütze, München 1971, ISBN 3 469 00336 X (zit. als „Kosar, Feldgeschütze“)
  • Friedrich Krupp AG (Hrsg.): Die Entwicklung des Artilleriematerials im Weltkriege, o.O.o.J. (vermutl. Essen ca. 1920) (zit. als „Krupp“)
  • Muther, Alfred: Das Gerät der leichten Artillerie vor, in und nach dem Weltkrieg, Berlin 1925 (zit.als „Muther“)
  • Reichsarchiv (Hrsg.): Der Weltkrieg 1914–1918, 2.Band, Berlin 1933 (zitiert als „Reichsarchiv Bd. 9“)
  • Reichsarchiv (Hrsg.): Der Weltkrieg 1914–1918, 9.Band, Berlin 1925 (zitiert als „Reichsarchiv Bd. 2“)
  • Reichsarchiv (Hrsg.): Kriegsrüstung und Kriegswirtschaft Bd. I, Berlin 1930 (zitiert als „Kriegsrüstung u. Kriegswirtsch.“)
  • Reichsarchiv (Hrsg.): Kriegsrüstung und Kriegswirtschaft Bd. I, Anlagen-Band, Berlin 1930 (zitiert als „Anlagen-Band“)

类似武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