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抗英事件
三元里抗英事件(英語:Sanyuanli incident)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30名印度人組建的英屬印度陸軍小分隊與廣州農民在廣州郊外三元里發生的衝突事件。此次衝突事件始於1841年5月29日[1],終於1841年5月31日[2]。
三元里抗英事件 | |||||||
---|---|---|---|---|---|---|---|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 | |||||||
三元里人民抗英軍路線圖 | |||||||
| |||||||
參戰方 | |||||||
清朝廣州府三元里村民 | 英軍 | ||||||
兵力 | |||||||
初時約數千人 後期增援至10000人 |
初時約30名印度人 援軍2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不明 | 約十餘名印度人死亡,小分隊的英國指揮官重傷歸營 |
據英軍司令臥烏古(Hugh Gough)的報告,三元里衝突中,英軍只戰死5名,負傷23人,其中,英軍少校軍需官Beecher因「疲勞過度而死」(一說中暑死亡)[3]。而且英軍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突發大雨,英軍該支隊被困稻田中槍支受潮不能開火[4]。
歷史學家專家何書彬稱,就在三元里民眾「抗英」的同時,也有不少人「援英」,包括三元里在內的廣州一帶大批民眾自動充當英國軍隊後援,冒着槍林彈雨為英軍背送彈藥,刺探情報,甚至參與作戰[5]。據《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記載,僅三元里一地,就有1200人後來被查出曾幫助過英軍[6]。
事件背景
編輯1841年5月,英國艦隊停泊在廣州城外的水面,等待清朝政府在和戰之間作出最後的選擇。這一年是鴉片戰爭的第二個年頭。但是,清朝最高統治者道光皇帝的態度搖擺不定,時而主戰,時而主和。此時,主戰的奕山替代了主和的琦善。他調兵遣將,將廣州城的守備軍力(包括鄉勇)擴充到了8萬人。21日晚間,他密令炮船偷襲英艦。此後幾天,清軍的水上力量遭到了英軍的強力反擊。這場水戰之後,廣州方面認為,英軍水上實力了得,但若登陸開戰,清軍有實力與之一戰;英國人也認為,水上的勝利是不夠的,是時候登陸廣州城了。於是,新任英軍司令臥烏古的一支部隊如入無人之境般登陸北廣州城,英軍迅速占領了城北門外高地上的五座要塞。27日晨,正要下令攻打廣州城門之際,臥烏古接到了英軍全權代表查理·義律(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的信。信中陳述,廣州知府余保純已同意支付600萬銀元贖城費,並承諾保證奕山及調入廣州的軍隊於六日內撤離。因此,義律同意不破壞廣州城,臥烏古應停止進攻。義律和余保純的停戰談判,使得這支部隊無所事事地駐守在了城北高地。由於實行「以戰養戰」的後勤政策,這支部隊的後勤補給出了問題。28日,部分英軍開始下山侵占北郊的民房,搶劫糧食牲口,挖掘墓葬,甚至姦淫婦女。三元里抗英事件就是發生在這一背景之下。[7]
事件經過
編輯三元里是廣州城北附近的一個小村莊。1841年5月底,英軍攻占廣州越秀山上的四方炮臺,並與當地清政府簽訂《廣州和約》,在獲取清政府賠款之後同意撤回香港。自此期間有英國士兵到三元里搶劫財物、強暴婦女。1841年5月29日上午,一隊英軍闖入廣州城外北郊的三元里村,捉雞捕鴨,搶劫擾民,青年菜農韋紹光妻子李喜模樣俊俏,她剛從家中走出便遭英兵調戲[8],李喜一邊反抗,一邊呼救,三元里及其附近鄉村的一萬多鄉勇聞訊趕來,以大刀、長矛、鋤頭、扁擔等為武器砸向英兵[9],趁着天氣陰雨,村民誘導英屬印度陸軍30人小分隊到潮濕的沼澤地,在火槍無法射擊發揮武器優勢的情況下,重重圍困印度軍。英軍派出兩個海軍連,攜帶不怕雨淋的「雷管槍」前來增援。被圍困兩小時之久的印度軍撤回了英軍陣地四方炮台。而民眾不依不饒,集結10萬之眾(英方資料稱約1萬5千人)的隊伍包圍了四方炮台[10]。以1841年5月29日為起點,三元里103鄉民眾自發組成平英團,展開抗英武裝鬥爭。
事件結果
編輯了解到情況後,英軍總司令傳話給當地長官廣州知府余保純,如果不解除義勇包圍,英軍主力將攻打並盡屠廣州城。余葆純向上級請示,廣州城內的奕山等官員為了避免《廣州和約》被廢,令余葆純勸退義勇[11],余葆純從此也背上了「漢奸」、「賣國賊」的罵名[12]。
相關評論
編輯針對三元里抗英事件,當地流傳民謠:「一聲炮響,二律埋城,三元里頂住,四方炮台打爛,伍紫垣頂上,六百萬講和,七錢二兌足,八千斤大炮未燒,久久打下,十足輸曬」。[13]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詩人張維屏目睹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特作長詩《三元里》以頌揚:「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家家田廬須保衛,不待鼓聲群作氣。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14]
軼事
編輯時任廣州知府余保純因參與勸退集結的抗英民眾而名譽掃地,在擔任一次主考時,他被愛國考生將墨汁潑到臉上,於是,余保純提前退休,鬱鬱而終[4]。
參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Immanuel Wallerstein. Labor in the World Social Structure. SAGE Publications. 1983: 84–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 ^ Ke-wen Wang; CRSN Staff. Modern China: 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ism. Routledge. 10 November 1997: 777–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 ^ "Sanyuanli victory" played the British kowtow for mercy, is it really?. Chinese News Feed. 2018-08-18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 ^ 4.0 4.1 愚蠢:外交官像杂耍艺人一样滑稽. 鳳凰網. 2008-07-31 [2020年5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2日).
- ^ 三元里抗英斗争中鲜为人知的“汉奸”们. 《看歷史》雜誌. 2010-11-05 [2020年5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2日).
- ^ 鸦片战争时汉奸为英军送弹药 林则徐:挺可怜. 搜狐歷史. 2015-05-13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 ^ “三元里大捷”真相:杀死英军个位数,搜出“汉奸”千余人. 新浪網. 2017-11-21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 ^ 林啟彥、朱益宜. 《鴉片戰爭的再認識》.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3-08-10 (中文(繁體)).
- ^ 呂章申. 复兴之路展品100个故事.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1 January 2017: 46–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 ^ 新视野百科书坊丛书(套装共9册). 青蘋果數據中心. 23 July 2015: 748–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 ^ 中国历史学年鉴. 三聯書店. 1996: 233–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 ^ 邢春如; 李穆南. 著名战役. 下. 遼海出版社. 2007年1月1日: 12– [2020年5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2日).
- ^ 潘耀華. 《花城广州》.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 ^ 武善彩; 歐陽金芳. 图说水与战争(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2015年4月30日: 151– [2020年5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