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線
乐器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5年3月8日) |
三味線是日本的一種弦樂器。樂器由四角狀的扁平木質板面蒙上皮製成,琴絃從頭部一直延伸到尾部。通常會用銀杏形的撥子來彈奏。
分類 | 絃樂器 |
---|---|
相關樂器 | |
三弦、三線 | |
著名演奏家 | |
上妻宏光、吉田兄弟、凜、神井 大治、和楽器バンド、輝&輝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三味線 |
假名 | しゃみせん |
平文式羅馬字 | shamisen |
三味線的原型就是中國的三弦琴,大約在室町時代(1336—1573)末期,中國的三弦琴傳到了沖繩,形成了早期琉球群島的「三線琴」,之後傳到日本本土,逐漸形成了三味線,還衍生出了許多流派,比如淨琉璃的義太夫三味線以及用於津輕民謠伴奏的津輕三味線等等。
起源
編輯一般認為起源於琉球的三線,大約成形於15世紀左右。產生了琉球的「三線」,之後傳到日本,逐漸成形。而早期的琉球三線後來又受日本三味線的影響被改良成現在的沖繩三線。
- 注意:在日本傳統音樂界中,也直接稱「三味線」為「三弦(さんげん,sangen)」,而把中國的民族樂器「三弦」直接音譯稱為「三弦(サンシェン,sansyen)」。但在中文中由於只採用漢字會將二者混淆,因此一般只稱日本的民族樂器為「三味線」。
構造
編輯- 基本分為「天神」(纏弦的部分),「琴杆」和「琴身」三部分。
- 琴杆:採用木材。高級的用印度產的紅木、紫檀,廉價有南亞、東南亞產的「花梨」等木材。為了便於攜帶,一般都是由三截拼接而成的,分別稱為「上杆」「中杆」「下杆」。與此相對,不能分成三截的琴杆稱「長杆」。由於琴杆是光滑的,不像吉他等其他弦樂器有把位標記,因此在入門時培養左手對把位(稱為「勘所」)的感覺很重要。
- 琴身:四方形,正反面蒙上貓皮或蛇皮。振動膜最初由蛇皮製作,後來由於日本信仰中蛇的地位較高,因此蛇皮不允許被使用於樂器製作之上,從而改用狗皮或貓皮,到了現在則以使用合成皮為主。
- 一般採用絲弦,也有用尼龍材料的。數量為三根,從粗到細依次稱為「第一弦」「第二弦」「第三弦」。
- 演奏時需要撥子。撥子成銀杏葉形,低級的塑料製成,高級的採用象牙。具體的大小形狀根據流派,音樂和演奏者的習慣不盡相同。
- 調弦一共有三種,本調子、二上、三下。其音樂可以分為語物和歌物兩種,同時也可以適用於劇場音樂和非劇場音樂當中,如歌舞伎、地歌等等。
種類
編輯根據形狀大小可以分「細棹」「中棹」和「太棹」三類。顧名思義,太棹最大,細棹最小。
根據流派,可以分為以下各種:
演奏
編輯調弦
編輯三味線常用的基本定調的調弦法有
- 「本調子」:第二弦比第一弦高4度,第三弦比第一弦高8度。如從一到三依次為 C,F,C
- 「二上」:即在「本調子」的基礎上把第二弦調高一度,第三弦不變。如從一到三依次為 C,G,C
- 「三下」:即在「本調子」的基礎上把第三弦調低大二度,第二弦不變。如從一到三依次為 C,F,bB
- 實際音高可以根據演奏者,樂曲的情況有所不同,但最常用的「本調子」一般採用D,G,D。在一些樂曲中途會改變定調方式,需要演奏者臨時調整,如從「本調子」轉為「二上」調。而且在演奏中,弦容易鬆動造成音高不准,也需要及時調整。這就是三味線演奏中經常可以看到演奏者調弦的原因。
作品
編輯日本民族傳統樂曲中,有很多流派的作品保留至今,並發展成各種形式。也有很多新民樂主義者(如吉田兄弟)創作出很多現代曲目。
日本電視動畫「真白之音」,男主角擅長演奏三味線。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日語) 原一男・三絃と箏のペー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