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洋擾為1866年法國朝鮮王朝之間的戰爭。當時朝鮮高宗李㷩在位,但由興宣大院君李昰應攝政

丙寅洋擾
병인양요
日期1866年10至11月
地點
結果 法軍撤退
參戰方
朝鮮  法蘭西第二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興宣大院君
巡撫千摠梁憲洙韓語양헌수
訓練都監中軍李容熙韓語이용희 (1811년)
李景夏
李基祚
訓練大將申櫶韓語신헌

巡撫營哨官韓聖根韓語한성근
法國 皮埃爾-古斯塔夫·羅澤英語Pierre-Gustave Roze
法國 Captain Olivier
法國 Commander Bochet
法國 Lieutenant Thouars
兵力
10,000人
船隻數量不明
600人
1艘戰船
2艘巡洋艦
2艘炮艦
2艘其他船舶
傷亡與損失
4人死亡[1]
2人受傷
2人失蹤
3人死亡
35人受傷

背景

編輯

1787年,兩艘法國遠東探險軍艦闖入朝鮮濟州島鬱陵島,對朝鮮南部沿海的航道進行測量。1835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潛入朝鮮傳教;1839年,朝鮮發生己亥邪獄,法國傳教士被殺,1847年法國決定報復朝鮮,但由於觸礁作罷。1851年,法國商船進入濟州島海域;1856年,數百名法國士兵在朝鮮長古島登陸,燒殺搶掠,並竄到黃海道豐川沿岸。[2]這年美國駐華公使伯駕在對美國國務院的報告書中就有「英占舟山,法占朝鮮,美占台灣」的瓜分計劃。

1864年興宣大院君在朝鮮實行鎖國政策。興宣大院君是一個受儒學影響的人,而且朝中大臣普遍對於外國的天主教來韓傳教大為反感。1866年,興宣大院君禁止天主教在朝鮮國傳教,更捕殺信奉天主教的官員洪鳳周韓語홍봉주南鍾三韓語남종삼等人,甚至殃及九名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史稱丙寅邪獄

 
主教張敬一,巴黎外方傳教會成員,1866年3月7日被殺[3]
 
法國傳教士皮埃爾·亨利·多里英語Pierre-Henri Dorie巴黎外方傳教會成員,1866年被殺

當時在朝鮮傳教的法國神父共有12名,張敬一英語Siméon-François Berneux等9名法國傳教士和8000多名朝鮮教徒遇害,李福明韓語펠릭스클레르 리델等3名法國人秘密逃到中國,他們向法國駐華公使報告了情況。

經過

編輯

此事驚動了法國,1866年農曆8月,法國派艦隊攻打江華島,而興宣大院君則命李容熙韓語이용희 (1811년)攻擊法軍,法軍戰敗,是為丙寅洋擾

1866年7月13日,法國政府指令其駐華代理公使亨利·德·伯洛內法語Henri de Bellonet和亞洲艦隊司令皮埃爾-古斯塔夫·羅澤英語Pierre-Gustave Roze清朝總理衙門提出嚴重抗議:「……本年三月間,高麗國王突發一令,將該處法國主教二人及傳教士九人並本地傳教士七人、其餘教友,男女老幼無數盡行殺害。如此殘暴,自取滅亡。因其系屬中國納貢之邦,是以本國命將興師,以討有罪……所有本國各路兵船,不日即可齊集朝鮮,暫取其國,後來再立何者為王,以守此土,仍聽本國諭命施行。」[4]

清朝把法國將要入侵的消息通報給朝鮮,興宣大院君馳檄各地官廳加強警備,又加緊鎮壓天主教徒,肅清內應。法國則透過丙寅邪獄中的漏網之魚李福明等人大肆宣傳朝鮮的野蠻血腥,以爭取輿論支持。1866年9月1日起,羅澤率3艘軍艦偵察朝鮮沿海情形。法國傳教士李福明和3名朝鮮教徒帶引法國軍艦偵察了朝鮮西海岸,並從陽川漢江而上,經楊花津深入西江,法軍甚至能望到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的部分城牆和街市,他們並且收到舍門將軍號事件的消息。10月1日,羅澤繪製3張海圖,接着率領3艘軍艦從朝鮮撤退,回到中國芝罘(今煙臺)。

 
皮埃爾-古斯塔夫·羅澤,法軍遠東艦隊司令

在朝鮮出現了「洋警」的恐慌,大批漢城官民紛紛逃難,一些人主張講和,而興宣大院君卻號召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擊退洋人,並命令御營中軍李容熙韓語이용희 (1811년)率標下軍與訓局步兵隊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抵抗侵略。朝鮮人民也出現了反侵略的熱潮,人們被廣泛動員,紛紛組織團練以抵禦入侵之敵。

 
羅澤率法軍在長崎

朝鮮王朝時期,全羅道平安道等地的糧食和租稅經海上的「漕運」送往漢城,因此法國亞洲艦隊司令官羅澤決定占領江華島,封鎖漢江口,以阻斷漢城和全羅道等地聯繫,以經濟封鎖迫使朝鮮屈服。他預計要動員1500—2000人的兵力征服朝鮮。[5]10月11日,以巡洋艦「蓋里埃勒」號(Guerrière)為旗艦,7艘軍艦、600名法兵從中國芝罘出發攻打朝鮮。駐紮在日本橫濱的法國海軍部分的900人則從另一路進攻。

10月14日(農曆九月六日),法軍在甲串津登陸江華島,擊敗朝鮮軍隊,通津府使李公濂逃走。16日,法軍攻占朝鮮陪都江華府,大肆燒殺搶掠。江華留守李寅夔逃跑,前判書李是遠仰藥自盡

羅澤宣稱「爾殺我九人,故要殺爾九千人」[6]。法國要求朝鮮為殺害法國人賠款、懲辦帶頭鎮壓天主教的官員以及派出全權代表與法國談判並締結通商條約。

興宣大院君得到消息後,決定和法國人對抗到底,寫下「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表明他堅持鎖國的決心,並在宗廟發誓道:「人死國亡,古今天地之常經也。洋夷侵犯,列國亦自有之,於今幾百年,此賊不敢得意矣……我有三件劃定於心者,諒此血誓,隨我躡後焉:一、不耐其苦,若和親則是賣國也;一、不耐其毒,若許交易則是亡國也;一、賊迫京城,若有去豳則是危國也。」[7]表示絕不遷都,也不議和,而是和漢城共存亡,命令訓練大將李景夏加強漢江下游到西海岸的防禦工事,並用木筏堵住漢江江面,防止法國軍艦溯江而上。又組織人民加入義勇隊,到前線抗擊法軍。

10月26日,哨官韓聖根韓語한성근文殊山城擊退法軍,獲得了首次勝利;11月7日,160名法軍在奧利弗(Olivier)的率領下在鼎足山城遭千總梁憲洙韓語양헌수伏擊,死傷32人。此時天氣轉寒,11月10日,羅澤決定撤兵,命令軍隊將江華島洗劫一空。法軍燒毀長寧殿和無數官衙民房,並將府庫中的金銀財寶盡數搶走(總計50萬法郎),又從外奎章閣掠走《朝鮮王朝實錄》、《朝鮮王室儀軌》等政府檔案。直到2011年才以永久出借的形式歸還韓國。

 
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被掠韓國書籍

影響

編輯

洋擾事件加深了興宣大院君對外國的排斥。興宣大院君下令在德津要塞樹立起刻有「海門防守,他國船慎勿過」字樣的石碑,各地尤其是漢江與江華島一帶大力加緊軍備建設,人民異常亢奮,與之相應的,則是對天主教徒更大規模的迫害。興宣大院君利用這次洋擾獲得了空前的威望,使其政權更加鞏固。

 
韓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殉教者石碑

後來美國邀約法國一起出兵侵略朝鮮時,法國沒有同意,再加上後來發生普法戰爭巴黎公社等一系列事件,再也無暇東顧。1950年朝鮮戰爭以前,法軍再沒踏上朝鮮土地。1886年,朝鮮和法國簽訂了修好通商條約,朝鮮承認了天主教的合法性,法國也最終獲得了在朝鮮自由傳教的權利。

參考

編輯
  1. ^ 병인양요 - 한국민족문화대백과사전(韩国民族百科全书). [202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4). 
  2.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譯.《朝鮮通史》(下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7頁
  3. ^ Source. [2014-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4. ^ 《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卷2,第27—28頁。
  5. ^ 〈韓法關係資料(丙寅洋擾)〉,《教會史研究》2,1979年,第215—225頁。
  6. ^ 《高宗實錄》卷3,三年九月初十日
  7. ^ 《高宗實錄》卷3,三年九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