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觀 (平陽)

東嶽觀,位於浙江省平陽縣昆陽鎮壽桃山麓,是一座道教宮觀。[1][2]

歷史

編輯

東嶽觀始建於北宋治平三年 (1066),初名「宗志觀」。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3年),改稱「廣福宮」。[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嶽觀經土地改革確權之後,東嶽觀房產受到法律及政策的保護。文化大革命期間,東嶽觀遭受嚴重破壞,房產被單位及個人占用,拆除出賣。1983年,中共落實宗教政策,道教界人士在東嶽觀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1986年,東嶽觀被定為平陽縣文物保護單位[2]

從1983年恢復宗教活動以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曾被有關單位占用的東嶽觀主體殿堂及大部分房產均先後移交歸還東嶽觀。但是,占用土地改革確權後的東嶽觀址範圍內的土地建廠的平陽縣油泵機械廠,一直未騰退歸還土地。平陽縣人民政府為此曾發出〔1988〕93號文件,文件中指出:「為了保證重點文物單位完整性,縣油泵機械廠應貫徹落實縣府平政〔1987〕213號等有關文件及平陽縣「平發字〔1985〕10號文件」,將工廠從東嶽觀保護區範圍內遷出,但平陽縣油泵機械廠一直未遷出。東嶽觀相繼對主體殿堂、廂房進行了翻修,但因平陽縣油泵機械廠占用的1150.14餘平方米的道觀地產未交還,妨礙了東嶽觀的整體規劃及建設,東嶽觀長期不能恢復原貌。後來,平陽縣油泵機械廠已停產,廠房閒置。2013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交提案,迫切要求平陽縣油泵機械廠歸還東嶽觀地產。[2]

建築

編輯

東嶽觀的現存建築有聖門、府門、東嶽殿、大羅寶殿、斗姥閣、功德堂、齋堂、客房、廂房等等,多數是清朝道光光緒年間平陽縣知縣沈茂嘉等人集資重建。[1]

東嶽觀的主殿為東嶽殿,面闊五間,供奉東嶽大帝木雕坐像,額懸「爵與天齊」大匾,殿前有兩株樟樹。[1]

大羅寶殿是重檐廡殿式,帶有飛檐斗拱,供奉玉皇大帝像,配祀雷聲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三清塑像。殿前有醮壇,壇下左右各設一長方形水池,殿後有樹木花草。[1]

斗姥閣重建於清朝光緒十七年(1892年),因供奉斗姥元君而得名。登上斗姥閣可俯瞰平陽城。[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浙江平阳东岳观,道教之音,2010-12-31. [2013-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8). 
  2. ^ 2.0 2.1 2.2 黄信阳道长在2013年两会政协会议上,道教之音,2013-03-08. [2013-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