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電視廣播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視廣播從1949年北平新華廣播電台定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1958年北京電視台(1978年更名為中國中央電視台)建立至今已經發展70多年。[1]由於中國大陸各一級行政區(省、自治區、市、縣)皆設有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中國大陸是世界上電視台最多的地區。截至2022年底,中國大陸開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業務的機構有6萬多家,其中,廣播電台、電視台、廣播電視台等播出機構2527家,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機構約5.7萬家,持證及備案的網絡視聽機構2974家。廣播電視從業人員104.75萬人,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65%,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75%。[2]中國大陸電子媒體的設立和運作均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管理備案,非官方單位和個人不得組辦電視台與廣播電台,政府也禁止設立任何中外合資的媒體。[3][4]
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今中國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啟播,為大中華地區第二家電視台(第一家為1957年英屬香港啟播的麗的電視)和第一家無線電視台。同年,上海電視台成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二家電視台。1960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彩色電視試驗播出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六個開始彩色電視試播的國家(後因經濟困難暫停)。1965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共開辦4套節目;北京廣播電台使用27種外語和5種對華僑廣播的漢語普通話及方言播出。1970年12月26日,天津通信廣播電視廠(七一二廠)生產中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恢復彩電試播,並於10月1日轉為正式播出。同年12月,中央廣播事業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名義致電亞廣聯:決定行使亞廣聯正式會員權利並獲通過。進入1990年代,廣東引入境外電視,此後,境外電視進入其他省份。[5][6][7]
進入21世紀,各級電視台與廣播電台合併改制,並為廣播電視台或廣電集團。到了21世紀10年代,廣播電視網、電信網、互聯網等多種信息網絡促使廣電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縣級廣播電視台改稱融媒體中心。[8]2018年起,以重慶國際傳播中心成立為標誌,多地啟動國際傳播中心建設,賬號覆蓋TikTok、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海外主流社交媒體平台,視聽節目國際化傳播發行。2022年,海南自貿港(文昌)國際傳播中心揭牌成立,成為海南省首個縣級國際傳播中心。[9][10][11]21世紀初中國大陸大力推行由電視模擬信號向數字信號的轉換。中國大陸原計劃於2015年在全國範圍關閉模擬信號,[12]後來改為2020年[13]。2022年1月2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CTV-8K超高清頻道開播。[14]
信號覆蓋規則
編輯中國大陸境內的信號覆蓋通常遵循如下規則:
- 國家級衛星電視頻道、省(自治區、直轄市)級衛星電視頻道、副省級(地級)衛星電視頻道及各省數字電視付費頻道覆蓋全國;
- 省級電視台其他頻道(省級地面頻道)覆蓋全省;
- 省會,副省級等地級電視台頻道(城市地面頻道)覆蓋該地級市及下轄縣級市;
- 縣級電視台覆蓋本縣。
部分有線電視或網絡電視提供商基於商業、政策、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提供的頻道可能不完全符合上述規則。
此外,部分海外電視公司也能轉播中國大陸的衛星電視頻道信號在當地播出。
歷史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視廣播(七十年)歷史和發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階段[1]:
- 1949-1978年:廣播、高音喇叭構建基層傳播體系:新中國成立之後,報紙、廣播、電影、電視等開始藉助國家力量深入基層,廣播是第一個建立全國網絡的電子媒介。由於廣播是一種能夠實現遠距離傳輸的聽覺媒介,不識字的群眾也能聽懂,比報紙具有更大的傳播優勢。在改革開放前的29年中,廣播電視的發展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全面建設(1949~1965年)和停滯復甦(1966~1978年)兩個階段。全面建設階段見證了新中國廣播的誕生和初步發展,包括廣播電台的建立和電視台的試播。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廣播電視遭受嚴重挫折,進入了停滯復甦階段。在這個階段,廣播電視的發展規模被壓縮,節目內容被嚴重限制。
- 1978-1999年:「四級辦台」造就縣級廣電媒體:1983年3月召開的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兩個方針:一是「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事業建設方針;二是「以新聞改革為突破口,開展多種經營」的產業發展方針,對新時期廣播電視改革創新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 2000~2012年:縣級媒體調整與網台分離挑戰:2001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布了《關於市(地)、縣(市)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職能轉變工作的實施細則》,在保留1983年四級辦台總體格局不變的前提下,對全國廣播電視體系和職能做出重大調整。
- 2013~2017年: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縣級媒體陷入困境:從2013年起,廣播電視整體跨入融合發展階段。2013年初,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印發《關於促進主流媒體發展網絡廣播電視台的意見》,提出將網絡廣播電視台提升到與電台電視台發展同等重要地位,推動台網互動和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廣電特色的網絡視聽新媒體。
- 2018~2024年:視聽國際傳播走向高質量發展:從2018年起,多地啟動國際傳播中心建設,賬號覆蓋海外主流社交媒體平台,視聽節目國際化傳播發行,加強多語種本土化運營。[9][10][11]
起源
編輯- 1.全面建設階段(1949~1965年)
新中國的廣播(人民廣播)誕生於抗日時期的延安,史稱延安新華廣播電台。解放戰爭時期,跟隨黨中央轉戰,更名陝北新華廣播電台。1949年3月25日,電台隨黨中央遷至北平,更名北平新華廣播電台;9月27日,再次更名為北京新華廣播電台,4天後圓滿完成開國大典直播任務。12月5日,經中央批准,定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此前,各解放區廣播電台已相繼改名為某地人民廣播電台,一律國營。截至1949年底,全國共有各級人民廣播電台49座,額定從業人員1800名,總發射功率138千瓦。[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時中國大陸的電信系統和設施比較陳舊和簡陋,許多都在戰爭年代被損壞或摧毀。
1950年代初,中國大陸通信傳播事業迅速發展。1952年通信傳播以北京為中心,並鏈接到所有的大城市,當時有電視節目。第一次全國電視廣播,始於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1978年更名為中國中央電視台),9月2日正式開播,每周播出4次。[1]同年7月1日天津電視台試播,10月1日上海電視台於國慶日開播,同年12月20日,前身為哈爾濱電視台的黑龍江電視台開播。次年的8月15日與10月1日廣州電視台與瀋陽電視台(即現在的廣東電視台與遼寧電視台)相繼開播。這是全國最早開播的六家電視台。
1960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彩色電視試驗播出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六個開始彩色電視試播的國家(後因經濟困難暫停)。1961年4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電視台在北京轉播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的世界性體育賽事——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北京電視台首次向西德、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出售電視片。而在1960年4月29日遼寧丹東電視台成立,這是全國最早的城市電視台。
到1960年,廣播電視整體發展到當時最大規模。全國擁有廣播電台135座,電視台和電視實驗台23座,縣廣播站近2000座,有線廣播喇叭600多萬隻,從業人數達到3.44萬人。三年困難時期,廣播電視壓縮規模,調整布局,電台減至91座,廣播站幾乎壓縮一半,電視台減至8座(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瀋陽、哈爾濱、長春和西安實驗台)。隨着經濟好轉,太原、武漢、合肥、無錫和吉林市電視台先後恢復播出。1965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共開辦4套節目;北京廣播電台使用27種外語和5種對華僑廣播的漢語普通話及方言播出,每周對外播出687小時,全年收到133個國家和地區的聽眾來信28.62萬封;北京電視台與28個國家的電視機構建立了交換節目關係,向30個國家寄送電視片473條。根據中央要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自1966年元旦起開辦對農村廣播,農村廣播網得到加強。文革前,縣級廣播站發展到2001座,廣播喇叭約有848萬隻,超過壓縮前水平。[1]
- 2.停滯復甦(1966~1978年)
文革開始後,廣播電視遭受嚴重挫折,處於停滯徘徊狀態。各地電台被軍管,除少量自編節目外,一律轉播中央台節目。中央台一大批有影響的名牌欄目停播,增加各類政治性節目,新聞內容重複,稿件冗長,每次30分鐘的新聞節目,通常只能播出幾條。文藝節目只能播8個「樣板戲」、8首歷史歌曲和3部電影錄音剪輯。電視播出曾一度中斷,後相繼恢復,主要播出主席語錄、新聞簡報和各種群眾集會等。由於政治需要,電視裝置得到加強。1970年12月26日,天津通信廣播電視廠(七一二廠)生產中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方租用美方彩電設備,協助轉播活動訊號,這是首次從中國通過國際通訊衛星向國外發送電視報道。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恢復彩電試播,並於10月1日轉為正式播出。同年12月,中央廣播事業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名義致電亞廣聯:決定行使亞廣聯正式會員權利並獲通過。1975年12月,首次當選亞廣聯理事。據商業部和中央廣播事業局統計,截至1975年底,全國共有黑白、彩色電視機46.3萬台,其中彩色電視機5900台。電視機分布情況:城市占68%,農村占32%。電視傳輸逐步由寄送節目改為微波傳送,1975年建成可通達26個省市自治區的微波傳輸網。1976年7月1日,北京電視台試播《全國電視新聞聯播》;10月23日、26日兩天,通過三大洋上空的國際通訊衛星,向國外傳送了首都軍民慶祝粉碎「四人幫」偉大勝利的電視片,36個國家和地區收轉了該消息。
文革結束後,撥亂反正,廣播電視開始復甦。中央人民廣播台逐步恢復各類名牌欄目播出,1977年1月8日,在《聯播》節目播出「首都人民紀念敬愛的周總理逝世一周年文藝晚會」錄音報道,這是《聯播》首次播出長達l小時的文藝晚會錄音報道,透露出文藝春天即將來臨的訊息;11月14日,恢復播音員報名制度;12月,北京電視台恢復面向全國播放的教學節目。1978年1月1日,北京電視台恢復由播音員出圖像報告節目,《新聞聯播》定名播出。5月1日,中央批准北京廣播電台更名為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北京電視台更名為中央電視台。此後,一些原來以省會城市命名的各地電視台陸續改名以省名冠名。6月,中央電視台租用國際衛星,從阿根廷向國內轉播第11屆世界盃足球賽實況,這是中國電視台第一次通過衛星從國外傳回賽事訊號。12月,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簡稱中央三台)作了全面及時報道,見證並向國內外傳達了中國即將改革開放的消息。
復甦後,廣播電視整體恢復或超過文革前水平。到1978年,全國共有廣播電台105座,縣廣播站2300多座,電視台37座,1千瓦以上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237座,電視節目可傳到26個省市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未通),全年向83個國家和地區寄出227個主題的電視片,計1862個拷貝。據初步統計,全國廣播人口覆蓋率達62%,電視人口覆蓋率達36%,廣播電視從業人員近18萬人。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使用38種外語和5種漢語(普通話及4種方言)播出,每天累計播音l36.5個小時,全年收到127個國家和地區的聽眾來信10.56萬封。
改革開放前29年,廣播電視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處於優先發展的地位。文革時期,雖然一度受到衝擊、發生嚴重倒退,但由於迅速採取軍管措施,廣播電視設施、人員得以保全,節目播出沒有中斷,電視甚至還獲得超常規發展。總的來看,從1949年到1978年這29年,廣播電視工作者不畏艱難、發奮創業,初步建立了全國傳輸覆蓋網絡,建立了全國聯播機制,建立了一支勇於拼搏的記者隊伍、建立了初步的人才培養機制。中央高度重視廣播電視的專業性,注意選派政治強、懂業務的同志擔任領導工作,注重研究對內、對外傳播規律,要求廣播電視「自己走路」,發揮音響、畫面、播音特色,倡短求新,根據需求辦節目。這些為廣播電視在改革開放後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人才保障。[1]1958年開播至1970年代末,人們普遍不能擁有電視機。一是因為電視機的價格昂貴,二是電視機為限制貨品,所以普通人根本難以擁有電視機,電視機一般在政府機關、國企等部門才能擁有。電信服務停止後,中國大陸電視服務落後,但在20世紀60年代恢復增長:廣播電視在這些年內於主要城市安裝。到1965年,中國大陸電視台有12家。同樣,在1978年,每100人中,不到1人用電視接收器,電視機少於1,000萬台(2003年,每100人中,有35台,1億人有電視看);並繼續擴大和為廣播系統進行現代化,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進行。截至1978年底,中國大陸共有廣播電台100座,發射台和轉播台487座;電視中心台32座,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237座。[15]
改革開放後
編輯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台播放中國廣播電視史上第一條商業廣告——參桂補酒,揭開改革開放後廣播電視改革創新發展的帷幕。在這一階段,國家實施「四級辦」方針,建立健全管理體制,頒布《廣播電視管理條例》,推進「村村通」工程,系列台和主持人節目蓬勃興起。廣播電視被劃為「第三產業」,一些地方嘗試企業化改革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一階段,廣播電視發展迅猛,廣播電台、電視台數量迅速增加。到1996年廣播電台增至1238座,電視台增至880座。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83.7%和86.1%。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自1998年起在全國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大力提高農村廣播電視無線覆蓋水平,逐步消滅「盲區」,構建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到1999年底,基本實現已通電行政村「村村通」廣播電視的任務,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0.4%和91.6%。1999年,地(市)、縣兩級播出機構職能轉變和無線有線合併,電台、電視台數量開始壓縮。據官方公布的數據,2000年全國有廣播電台304座、電視台354座、廣播電視台1446座,從業人員49.46萬人。[1]另據國家統計局年度統計公報,截至2000年底,中國大陸共有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732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2.1%,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1313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3.4%。全國有線電視用戶7920萬戶。[16]
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不少香港人將電視機從香港帶回大陸,走私電器也日益頻密,當中有福建漁民聯絡台灣漁民,台灣漁民首先去日本買一批電視機,然後雙方在海上交易,福建漁民用港幣支付給台灣漁民後把那批電視機運回中國大陸出售圖利,這也可說是兩岸最早的三通。隨着大陸人民收入逐漸增加,電視機開始進入普通人的家庭。在廣東珠三角(北至廣州),只要有電視機,再在屋頂上架起魚骨天線,就可以收看到香港的電視訊號。通常三層以上可以收到比較清晰的畫面,兩層的也能勉強收到訊號。香港電視節目娛樂性高,時事新聞開放,再加上兩地都是使用粵語作為語言,因此香港電視迅速搶占廣東觀眾,收視也長期遠遠拋離廣東本地電視台(同樣情況也出現在使用粵語的澳門)。
隨着1990年代,大陸強制取締魚骨天線(透過干擾信號),並推行有線電視,其中一個因素是有線電視繼續提供翡翠、本港兩台節目,有線電視成為主要的電視廣播模式。
廣播電視部(現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成立於1982年,是中央政府機構,管理電視和廣播。該部下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中央電視台。此外,廣播培訓,人力資源,研究,出版和生產組織帶到廣播電視部。電影業在1986年被調到文化部下屬廣播電影電視部。
廣播和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和大眾娛樂的重要手段,在20世紀80年代迅速擴大。通過104多個台站,1985年的電視觀眾達到全國三分之二的人口(1984年52個,1983年44個);估計有85%的城市人口收看電視。在此期間,節目內容大大改變,典型的電視節目是娛樂,包括故事片,體育,戲劇,音樂,舞蹈,兒童節目。1985年上海出版的電視史中,一個典型的一周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是娛樂節目,教育節目24%,其他節目和新聞15%。寬截面的國際新聞,在每個晚上播映。大多數新聞廣播已借用外國新聞機構,冠以一個中國的總結。中國中央電視台還承包幾個外國電視台的娛樂節目。 1982年和1985年間,6個美國電視公司簽署協議,向中國大陸提供美國的方案。
進入21世紀
編輯2001年,中國大陸政府提出了促進媒體融合,建立跨地區的多媒體新聞組的目標。它也制定了詳細的規定對媒體行業的集資,外資合作和跨媒介發展。
2002年7月,香港亞洲電視本港台、國際台兩個頻道被廣電總局獲准在廣東播出;2004年9月,無線電視也與廣東省簽訂落地權協議,在廣東播放翡翠台和明珠台。此前,此四條香港免費電視頻道在廣東的播放都可以解讀為被廣東和廣州兩間有線電視公司「非法轉播」,但之後並沒有出現任何追究責任或追討賠償的聲音。但被廣東非法廣播十多年後,香港無線亞視已經積累了極高的人氣,致使旗下藝人紛紛北上大陸發展。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於1998年6月改組成立,實施「管辦分離」,總局集成廣播,電視和電影業,加上進入中國大陸的最大和最強的多的廣播和電視,互聯網公司的資源媒體集團覆蓋中國傳媒產業與海外媒體集團合作的同時,電視,互聯網,出版,廣告等領域。到2003年,30個海外電視網絡,包括鳳凰衛視、彭博電視、星空傳媒、歐洲體育、BBC世界頻道、CNBC、華娛衛視都在中國大陸有限落地。同時,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通過福克斯新聞互聯網進入美國新聞集團管轄下。
為了符合國際電視業的發展趨勢,中央電視台在專業化的方向取得了進展,在2003年和2004年,開播新聞頻道,少兒頻道和音樂頻道。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中國腹地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在西藏、新疆等偏遠地區,即使有電視機,卻沒有辦法收到信號。新聞聯播等節目要通過郵寄,通過錄像帶才可以看到過時的新聞。基本上,地方電視台(差轉台)只有一個電視頻道,而且都只有在晚間播出。2000年開始實施「西新工程」,各級政府投入達250多億元,歷時9年,基本解決西藏、新疆等地、省區1億多人口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2005年——2007年啟動「村村通」工程建設;2009年開始以直播衛星應用為重點,加快推進「村村通」工程建設。到2010年底全面實現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使80%以上的農村人口能夠用電視機、收音機直接收看收聽到包括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第七套節目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一套節目在內的4套以上無線電視節目和4套以上無線廣播節目。到2012年,全國共有各類廣播電視播出機構2579座,有線電視用戶2.14億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1.43億戶。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7.5%和98.2%,從業人員超過70萬人。[1]
目前全國各地有大型國際電視節,包括上海電視節、北京國際電視周、中國廣播電視博覽會和四川電視節,定期舉行。除了評審和授予獎項,這些節日中還進行學術交流和電視節目的進口和出口。上海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電視節目在交易市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大陸傳媒產業內的趨勢是形成跨媒介和跨區域的媒體組與多模式運作,以滿足強大的團體,海外媒體的競爭和挑戰。從2013年起,廣播電視整體跨入融合發展階段。2013年初,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印發《關於促進主流媒體發展網絡廣播電視台的意見》,提出將網絡廣播電視台提升到與電台電視台發展同等重要地位,推動台台資源互動和深層融合,打造具有廣電特色的網絡視聽新媒體。為推動職能轉變和資源整合,2013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與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合併,組建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5年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廣播電視行業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融合實踐。[1]
2018年,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合併組建成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直接領導。2018年3月,中央決定,將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出版」和「電影」職責劃歸中宣部,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截至2018年底,全國擁有廣播電台、電視台、廣播電視台等播出機構2647家,是1949年的54.02倍、1978年的18.64倍。廣播電視節目製作能力大大提高,全國有節目製作經營機構近2.7萬家,是1978年的189.45倍,從業人員97.90萬人,是1978年的5.44倍;全年廣播節目製作時間為801.76萬小時,電視節目製作時間357.74萬小時,公共廣播播出1526.7萬小時、公共電視播出1925.0萬小時,全國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8.94%和99.25%,比1978年分別提高36.94和63.25個百分點。2018年全國高清有線電視用戶9257萬戶,有線電視智能終端用戶1884萬戶,網絡視聽節目服務收入223.94億元,新媒體業務收入467.76億元。2019年8月,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建成4K超高清頻道技術系統,向全國直播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慶典高清視頻。[1]
2022年1月2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CTV-8K超高清頻道開播。[14]截至2022年底,中國大陸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65%,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75%,全國地級及以上播出機構經批准開辦的高清電視頻道1082個,4K超高清電視頻道8個,8K超高清電視頻道2個。中國大陸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用戶超過3億戶,互聯網電視(OTT)平均月度活躍用戶數超過2.7億戶。而對於非網絡電視領域,有線電視實際用戶2.00億戶,有線電視雙向數字實際用戶9820萬戶,農村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0.66億戶;有線網絡未通達的農村地區直播衛星用戶1.50億戶。廣播電視從業人員104.75萬人,開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業務的機構6萬多家,其中,廣播電台、電視台、廣播電視台等播出機構2527家,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機構約5.7萬家,持證及備案的網絡視聽機構2974家。[2]2022年全年生產電視劇160部5283集,電視動畫片89094分鐘。全年生產故事影片380部,科教、紀錄、動畫和特種影片105部。2022年全年生產彩色電視機19578.3萬台。[17]
2023年11月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開展整治廣播電視「套娃式收費「工作,多個提供直播電視服務的第三方平台(例如「電視家」)陸續下線。與此同時總局推出電視收看「明白卡」並要求電視生產廠商隨附於每一台新出廠的電視機說明書內。該明白卡告知用戶必須開通有線電視或者IPTV方可合法收看直播電視節目。隨着整治工作的推進,未取得IPTV牌照的中國移動宣布新裝的OTT不提供直播電視服務。多地有線電視和IPTV開機界面也大幅更新,新界面默認開機進入直播電視頁,以大視窗播放CCTV-1的節目。同時多地有線電視和IPTV運營商提供多種開機模式以方便老年群體收看直播電視節目。[18]
國際傳播
編輯2018年起,以重慶國際傳播中心成立為標誌,多地啟動國際傳播中心建設,賬號覆蓋TikTok、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海外主流社交媒體平台,視聽節目國際化傳播發行。2022年,海南自貿港(文昌)國際傳播中心揭牌成立,成為海南省首個縣級國際傳播中心。[9][10][11]2023年,湖北、湖南、上海、江蘇、河南、河北、山東、陝西等多省成立國際傳播中心,整合優化省域內國際傳播資源、境外國際傳播資源,強化海外賬號矩陣化運營,加強節目內容生產和線下活動營銷,提升國際傳播力。[19]
截至2023年底,中國共與新西蘭、英國、俄羅斯、巴西等四國簽署電視合拍協議。廣電總局實施「電視中國劇場」「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中非中阿視聽合作」「中國聯合展台」等工程項目,推動中國優秀節目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科幻劇《三體》、田園治癒劇《去有風的地方》等新型題材類型受到國際市場的歡迎和肯定。《呼叫超級土豆》位列英國全年所有頻道4-6歲兒童電視節目第一。《三十而已》在日本、韓國、泰國、土耳其、印度尼西亞等多國翻拍。《乘風2023》越南版集結越南頂級藝人,2023年10月在越南國家電視台VTV3台播出,登頂越南同時段綜藝收視第一,吸引了33家贊助商,創下越南綜藝節目招商之最。古裝劇《長月燼明》海外熱播,潮玩手辦銷售至美國、泰國、馬來西亞等50餘個國家。
截至2023年底,在非洲市場已發展數字電視用戶1600萬,手機APP用戶4500萬,社交媒體粉絲1500萬;打造了11種語言、830個頻道的節目內容平台。2023年6月30日,湖南廣播電視台國際頻道與加納黃金數字電視台合作,在加納開辦「金芒果」衛星頻道,實現中國內容在加納的本土化傳播。在加納12家主要電視台中,黃金時段收看「金芒果」頻道的開機占比最高達35%。2023年7月,中文在線海外子公司楓葉互動(Crazy Maple Studio)微短劇平台ReelShort播出《命中注定我的禁忌阿爾法》《我的億萬富翁丈夫的雙重生活》《永遠不要和秘密的億萬富翁繼承人離婚》等本土製作的爆款微短劇,引爆美國微短劇市場。2023年「雙十一」期間,ReelShort成功躋身美國、英國、加拿大的蘋果商店應用總榜前三,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蘋果商店應用娛樂榜排名第一。截至2023年11月,ReelShort在蘋果和安卓應用商店下載量已達1100萬次,產生2200萬美元的淨收入。[19]
紀錄
編輯- 第一座縣級廣播站吉林省九台縣廣播站1952年4月正式播音 [1]
- 第一個電視台開播 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即現在中央電視台)開播,當時只有一輛改裝的黑白電視轉播車
- 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1958年6月15日北京電視台首播
- 第一部譯製劇《巧入敵後》 1979年
- 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1981年春節期間在CCTV-1首播
- 第一部名著改編劇《紅樓夢》1987年在CCTV-1首播
- 第一部室內劇《渴望》1990年首播
- 第一部海外拍攝劇《北京人在紐約》1993年首播
- 第一次直播央視春節晚會 1983年春節期間在CCTV-1首播 黃一鶴執導
- 第一次電視商業廣告 「參桂養容酒」廣告1979年春節期間上海電視台播出[20]
參考文獻
編輯《中國廣播電視年鑑》(歷年)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歷年)
《廣播電視改革與創新》(歷年)
《21世紀中國廣播電視大趨勢》,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年版
《中國廣播電視改革發展十年回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2年版
《中國傳媒前沿觀察》,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版
《中國廣播電視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8年版
《中國廣播電視編年史(第一卷)》,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9年版
《電視研究》(歷年)
《中國廣播》(歷年)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发展成就与经验启示. 人民網.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7).
- ^ 2.0 2.1 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2023-04-27 [2024-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4).
- ^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8-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3).
- ^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2022-02-11 [2024-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
-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令第10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第四批修改的部门规章的决定》.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2021-10-18 [2024-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5).
- ^ 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外国卫星传送电视节目管理办法.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2015-05-21 [2024-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5).
- ^ 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管理办法.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2015-05-21 [2024-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5).
- ^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2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3).
- ^ 9.0 9.1 9.2 楊雯. 国际传播 拓宽想象空间,中国声音“满江红”.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 2023-12-27 [202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3).
- ^ 10.0 10.1 10.2 於運全. 推动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创新发展. 西部國際傳播中心. 2023-08-18 [202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3).
- ^ 11.0 11.1 11.2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2021-10-08 [202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3).
- ^ 2015年關閉模擬電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搜狐
- ^ 全面数字化 欧洲国家关闭模拟电视信号. 人民網. 2015-02-27 [2016-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 ^ 14.0 14.1 8K看奥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8K超高清频道开播. 央視網.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7).
- ^ 1978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 國家統計局.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7).
- ^ 2000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 國家統計局.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7).
- ^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國家統計局.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7).
- ^ 全国广电系统积极推进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工作.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7).
- ^ 19.0 19.1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 【年度观察】视听国际传播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播電視局. 2024-01-19 [202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3).
- ^ 央視春晚《紅樓夢》上榜[永久失效連結] 安慶晚報 2008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