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流

丹江,古稱丹水、淅水、粉青江、黑江、八百里黑河,是漢水的最長支流。[1]發源於陝西省秦嶺地區商洛市西北部的鳳凰山南麓,向東南方向流經丹鳳縣商南縣淅川縣荊紫關鎮,再下流經白亭(滔河鄉)、淅川老縣城馬蹬鎮李官橋鎮,然後在丹江口市注入漢水。丹江西連秦陝,過豫西南,南達荊楚,是溝通南北水陸聯運的重要通道。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稱丹江為「天下名水」。[2]《陝西通志》卷8載,李秀卿排列天下名水20種,丹江為位列15。據《均州志》記載:「天下名水二十種,以武關水為第十五種,即丹水也。」這裡說的丹水,就是丹江。丹江航運起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敗於民國後期,明清兩朝是丹江航運的黃金時代。[3]

丹江
國家 中國
省份陝西省、河南省、湖北省
流域
源頭黑龍口
 • 位置丹鳳縣
流域面積16,812 km2(6,491 sq mi)
城市商洛市丹鳳縣商南縣淅川縣丹江口市
本貌
長度443 km(275 mi)
特徵
左岸支流滔河冷水河銀花河
右岸支流淅水淇河、清油河、武關河

名字來歷

編輯

有三種說法:

 
丹江

一說,當時黑水洪水泛濫,帶領丹朱進行治理,丹朱因過度勞累而喪命於工地上,人們為樂紀念丹朱而黑水改名為丹江。

二說,戰國時代秦趙長平之戰後,秦軍坑殺趙軍降卒四十萬人,史載當時「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故名,丹江。

三說,相傳因產「得者多壽」之「丹魚」而得名。[4]

地理

編輯

流域位於東經109°30'-112°00',北緯32°30'-34°10'的地區,全長440公里,寬約2000米,其中幹流長287公里,流域面積16812平方公里。丹江河道險峻,特別是由黑山嘴(陝西河南分界處)至巡路口,大石堂到丹江口,這兩個隘口均有30華里之遙,兩岸山勢陡削,懸岩林立,每當船行至此,船工們便認為進了「一步三瞪眼,八步不見天」的鬼門關。

航運歷史

編輯

春秋時期,《呂氏春秋》載:「有丹水之戰,以服南蠻。」。唐朝中後期:地方藩鎮勢力阻斷了淮河和汴河的漕運,丹江便成為了運輸江淮地區貨物的主要航道。明朝中後期:關隴商人通過丹江航道向襄陽、漢口運輸物資。明代在龍駒寨建立多處船幫會館、馬幫會館,由此可見當時丹江航運的繁榮。[3]

 
丹江上的船夫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關中西安鳳翔二府遭饑荒,湖廣總督丁思孔學士德珠、楚都撫丁思孔、襄鎮殷化行等利用航道運輸襄陽的存糧救濟陝西,他們為此做了「造舟浚流」的前期準備。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關中一帶再發饑荒,漕運總督施世綸奉命去陝西賑恤,將湖廣、荊州等處倉儲米10萬石,經丹江運至龍駒寨。雍正九年(1731年)2月16日,皇帝批示運湖廣糧食至商州倉儲,以備不時之需。乾隆二年(1737年),商州歉收,谷價猛漲。為抑制物價,解救災民,官府在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鄧州等處採購糧食1880石,經由丹江水路運至商州城。光緒二十六年(189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和光緒逃至西安。荊襄一帶的稅賦糧食經丹江運至龍駒寨,從龍駒寨轉運西安府,供皇帝和軍政官員享用。[3]

民國時期,淅川境內流傳這樣一首民謠:「船家胸口三把刀,河霸、土匪和暗礁。船家面前三條路,挨餓、淹死、坐監牢。」船民稱丹江航道為「黑河」,意思就是航道上土匪和河霸太多。當時較大的航行有三家,分別是荊紫關鎮的凌老四(船幫頭目)、老城鎮的郭老婆(江湖諢號)和李官橋鎮的金玉樓(紅幫會頭目),這些頭目像」吸血鬼「一樣盤剝着船民。民國25年(1936年)前後,丹江上水運輸煤油、瓷器、絲貨;下水運輸藥材、核桃、桃仁等山貨土特產品。20世紀40年代之後,丹江航道逐漸變蕭條。[3]

航運衰落原因

編輯

落後的交通工具木帆船不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商洛境內的一段丹江航道,上行僅能載重4噸,如果水大下行時最多只能載重10噸。從龍駒寨到荊紫關167公里水程,平水時往返一次需20天時間,船工勞動繁重,效益較低。但木帆船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運輸工具,舍此別無其他更好的選擇,所以比較興盛。但從民國時期開始,鐵路公路貨運快速發展,使丹江航運逐漸消沉。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區域的劃分,流通渠道的強制性規定,窒息了丹江航運。50年代時,中國實行「統購統銷」,地區內的山貨土特產品,不准自行出入航道,人為地割斷了丹江上下游的經濟互補關係,丹江航道失去了作用。另外1962年中共中央政府實施的「割掉資本主義尾巴」政策,把農副業船隻當「資本主義尾巴」割掉。

丹江區域大面積的毀林開荒,興修水庫,使丹江水源銳減。加上沙石大量流入河槽,使河道改變,險灘增多,又沒有治理,致使航道部分區域不能通行。

明代以來的水患災害

編輯
 
丹江一岸

正德十五年(1520年),丹江大水,淹沒糧田,沖毀房舍無數。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水,丹江泛濫。隆慶六年(1572年),丹江泛濫,平地水深丈余,漂沒房舍。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淫雨,七月方止。六月尚未收麥,冬大飢,人相食。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丹江水溢。大疫,死者甚多。天啟七年(1627年),淫雨損麥,丹江泛濫。崇禎十五年(1642年),先旱後澇,丹江泛濫。沖毀田地,舟入村莊。崇禎十七年(1644年),八月淫雨如注,至十一月方息,丹江泛濫。

順治十五年(1658年),八至十一月淫雨,江水倒灌。康熙六年(1667年),丹江大水,舟入村莊。康熙十六年(1677年),丹江大水,舟行村中。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淫雨,水漲平田,稼禾漂沒。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淫雨,丹江大水,麥絕收。光緒十六年(1890年),丹江泛濫,淹沒村莊三十餘個。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丹江水漲,損房甚多。

民國8年(1919年),5月至8月連降大雨,丹江暴漲,沖地倒屋,淹死人畜甚多。民國20年(1931年),夏秋大水成災,丹江兩岸土地房屋被毀甚多。 民國24年(1935年),6月6日,山洪爆發,江水猛漲,淹沒土地27萬餘畝,李官橋鎮水深數尺,宋灣一帶暴雨七晝夜。民國32年(1943年),4-5月,淫雨49天,丹江猛漲。1950年秋,淫雨連綿,李官橋、埠口街暴雨成災,窪地積水,江水倒灌。10月,冒雨種麥。1951年5月底,先雨後雹,荊紫關、宋灣、岵山李官橋毀麥無數。1952年,5月連降暴雨,江水猛漲,毀壞田地房屋。入冬雨加雪20餘天,紅薯凍爛兩成。房屋倒塌337間,耕牛死亡270頭。1953年,6月13日起連降暴雨月余,江水猛漲,淹死10人,全縣3.6萬畝莊稼絕收,倒塌房屋3500餘間。1954年,7-8月連降大雨,江水猛漲,太白灘最大洪峰流量1.03萬立方米/秒,沿江52個村莊受災。1955年,8月連降大雨,山洪暴發,江水倒灌,8.8萬畝莊稼受災。1956年,5月多雨,江水猛漲,小麥霉爛出芽。1957年,暴雨成災,最大降雨量530毫米,太白灘最大洪峰流量1.08萬立方米/秒。全縣7.2萬畝莊稼受災,倒塌房屋3200餘間。

圖庫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旅遊 龍駒古寨 | 金絲峽國家森林公園 | 荊紫關古建築群 | 丹江大觀苑 | 香嚴寺
地理 商州區 | 丹鳳縣 | 商南縣 | 荊紫關鎮 | 李官橋鎮 | 丹江口市
水利 丹江口水庫 |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 | 丹江口大壩 | 陶岔渠
產品 丹江牌香煙 | 丹魚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丹江悠悠丹江长. 淅川網. 2005-07-15 [2011-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0) (中文(簡體)). 
  2. ^ 煎茶水記(见倒数第7行的解释). 國立東華大學. [201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丹江航运. 陝西省地情網. [2010-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0) (中文(簡體)). 
  4. ^ 丹江漂流. 商洛水務信息網. 2008年3月4日 [2010年2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月1日)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