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 (爆炸反應裝甲)

利刃烏克蘭語Ніж羅馬化Nizh直譯小刀,英語:Knife直譯:小刀)——安裝於烏克蘭本土生產的裝甲車輛的第三代爆炸反應裝甲。可保護戰車免受穿甲彈高爆彈爆炸成型穿甲彈英語Explosively formed penetrator的傷害。由烏克蘭國家科學院KhKBM帕通電焊研究所微技公司合作開發。2003年被烏克蘭軍隊接受。

利刃爆炸反應裝甲 (Nizh ERA)
原產地 烏克蘭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2003-
使用方使用方
生產歷史
研發者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微技帕通電焊研究所KhKBM
衍生型衍生型

簡介

編輯

與同類爆炸反應裝甲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利刃通過模塊內裝藥的爆炸效果破壞來襲的穿甲彈高爆彈體本身的裝藥,或干擾其穩定,從而達到防禦效果。而國外競品大多採用向投射物來襲方向「扔盤子」的原理。使用平面累積射流破壞攻擊彈藥,使其偏離原來的彈道並增大反射角,從而減少對裝甲的穿深,具有許多優點——反應速度快、高效、可靠性、易於實現,以及在垂直接觸炮彈時提供同等的保護等。而利刃的特點是,在激活後,攻擊彈藥的爆炸能量不會轉移到不參與防禦的裝甲塊中。

坦克和輕型戰車安裝利刃的爆炸反應裝甲模塊可選擇內置或掛載兩種方式。

利刃爆炸反應裝甲模塊KhSChKV-34和KhSChKV-19被設計為平行六面體的形式,尺寸為250x125x36毫米或250x125x26毫米,重量分別為2.8公斤和2.1公斤,內部安裝7個裝甲元件利刃。裝甲元件基於己烷製成。[1]KhShKV-34模塊用於保護坦克車體和炮塔正面。KhShKV-19模塊用於保護坦克炮塔的上部。[2]

利刃爆炸反應裝甲與接觸-1使用相同的模塊外殼,因此並不總能通過外觀區分它們。[3]

工作原理

編輯

當來襲投射物(穿甲彈、動能射彈或爆炸成型彈)接近利刃時,其中一個模塊內的裝藥被觸發,並作用於來襲投射物。

觸發的結果是,投射物的散射伴隨着稀疏波以圓弧形式從裝藥外表面傳至其中心。當聚能凹槽和裝藥圓柱殼的稀疏波相交時,形成一個將裝藥分成兩部分的屏障。聚能凹槽靠近投射物的部分激發利刃模塊的細長圓柱形裝藥形成累積射流。裝藥的剩餘部分導致投射物沿着與累積射流相反的方向飛離。

累積射流和裝藥爆炸物將彈藥摧毀成單獨的碎片並改變其飛行路徑。作為反制手段的一部分,這些裝藥會被連環觸發,從而產生持續效應。

特徵

編輯
  • 小型武器射擊時安全。
  • 碎片和點火混合物不會引起爆炸。
  • 與內置式爆炸反應裝甲4S20英語Kontakt-14S22(俄制)元件的互換比為1:2。
  • 效率是原先的1.8-2.7倍(與4S22相比)。

主要爆炸反應裝甲特性比較[2]

  接觸-1英語Kontakt-1   Super Blazer烏克蘭語Blazer (динамічний захист)   反應-III   接觸-5   Relikt烏克蘭語Релікт (динамічний захист)   利刃
開發商 NDI鋼鐵英語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eel 拉斐爾 北方工業 NDI鋼鐵英語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eel NDI鋼鐵英語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eel 微技
防護類型 HEAT HEAT HEAT 全功能 全功能 全功能
與串聯彈頭相互作用
作用原理 板彈出 板彈出 板彈出 板彈出 / 與表面的相互作用 板彈出 / 與表面的相互作用 穿甲彈與爆炸物的定向衝擊
反制HEAT成功率 50-80%(最高500mm) 30-60% 70% 50-80% -90% -90%
反制穿甲彈成功率 >20% >50% >90%
反制爆炸成型穿甲彈英語Explosively formed penetrator
可用於輕型戰車
安裝方式 掛載 掛載 掛載 分段 分段 模塊化
安裝的戰車 T-64BVT-80BVT-72BT-55AMVT-62MV M60M48百夫長 59式 T-90A/A/SAT-72 (1989),T-72BA,T-72B3,T-80U T-72B2「彈弓」BMPTT-90M(AM, SM)T-72B3M T-64BM布拉特BM「堡壘」

衍生型

編輯
  • 利刃——首個型號。
  • 利刃-1M——一種爆炸反應裝甲,基於HKChPWSH元件。這套系統為坦克提供可靠的防護,抵禦RPG/SPG手榴彈(有效防禦率高達90%)、成型裝藥和穿甲彈(高達80%)、單發反坦克導彈(高達70%)和爆炸成型穿甲彈英語Explosively formed penetrator(高達40%)。[4]
  • 利刃-L——針對輕型裝甲車輛的改進行和。提供針對單兵反坦克榴彈、單兵反坦克導彈及爆炸成型類彈藥英語Explosively formed penetrator的防護。此外還可防護12.7mm口徑穿甲彈在250m的距離和7.62mm口徑穿甲彈在50m的距離下的射擊。利刃-L每質量為200-250公斤。[5]
  • 利刃-LM——一種基於HKChPWSH元件的爆炸反應裝甲,適用於輕型裝甲車輛。[6]
  • 球拍烏克蘭語Ракетка羅馬化Raketka直譯球拍)——改進型。提供針對單兵反坦克榴彈、單兵反坦克導彈及爆炸成型類彈藥英語Explosively formed penetrator的防護。還可防護7.62mm12.7mm14.5mm口徑的B32型穿甲彈。每質量為300-350公斤。[5]
  • 雙刃-2M烏克蘭語Дупле́т羅馬化Duplet)——用於烏克蘭生產的坦克的第三代模塊化串聯爆炸反應裝甲。利刃的現代化型號。特殊的串聯元件布局可提供針對串聯裝藥射彈的防護。[7]
  • 盾牌烏克蘭語Щит羅馬化Shchyt)——此型號是研究和開發工作的結果。裝備T-80、T-72和T-64坦克,對應型號分別為盾牌-80、盾牌-72和盾牌-64。基於利刃開發,但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相應的模塊已安裝於2017年8月推出的T-72AMT[8]

使用方

編輯
 
裝備利刃的T-64BM「布拉特」

戰鬥記錄

編輯

俄烏戰爭

編輯

頓巴斯戰爭期間,第1坦克旅安裝了利刃ERA的T-64BM「布拉特」坦克參加了戰鬥。RPG-7火箭發射器、風暴低音管英語9K111 Fagot反坦克導彈直接命中後未造成重大損傷。[12]

相關詞條

編輯

引文

編輯
  1. ^ Украинские разработки динамической защиты — мифы и реальность] Новости ВПК. 2014-09-29 (俄語). 
  2. ^ 2.0 2.1 Комплексная защита бронетанковой техники. Украинский подход. [2024-10-12] (俄語). 
  3. ^ Українські Leopard 1A5DK отримали динамічний захист «Ніж» та «Контакт-1». 軍事. [2024-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0) (烏克蘭語). 
  4. ^ NIZH-1M explosive reactive armour system. 微技. 
  5. ^ 5.0 5.1 Надійний броньований «Заслін» та інші вітчизняні розробки у сфері динамічного захисту— «Ніж», «Дуплет» та «Шершень»— нині успішно конкурують з іноземними виробниками аналогічної продукції (PDF). [2024-10-12]. 
  6. ^ NIZH-LM explosive reactive armour system. 微技. 
  7. ^ DUPLET-2M explosive reactive armour system. 微技. 
  8. ^ УКРАИНСКИЕ КОМПЛЕКСЫ ЗАЩИТЫ БРОНЕТЕХНИКИ НЕ ИМЕЮТ АНАЛОГОВ В МИРЕ — ДИРЕКТОР ГП «БЦКТ «МИКРОТЕК». Оборонно-промисловий кур'єр. 2018-05-02. 
  9. ^ Україна підписала контракт на поставку в Таїланд 49 танків Оплот - Korrespondent.net. 2011-09-02 [2024-10-12] (烏克蘭語). 
  10. ^ Украина поставила в Таиланд первую партию танков «Оплот». 2014-02-05 (俄語). 
  11. ^ Чи пасуватимуть українські «ножі» американським танкам?. Народний Оглядач. 2003-11-29 (烏克蘭語). 
  12. ^ APC and tank protection in ATO area: 1st Tank Brigade in the Area of ATO Demands all the Combat Vehicles of the Ukrainian Army to be Equipped with Newest "Nozh" Active Protection Systems - Journalist. Censor.NET. 2014-07-01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