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印曩緬甸語ဘုရင့်နောင်緬甸語委轉寫Bayinnaung,意為「王兄」[1][2];1516年1月16日—1581年10月10日),又譯勃應曩[3],《明史》稱之為莽應龍,全名勃印曩瑙亞塔明紹緬甸語ဘုရင့်နောင် ကျော်ထင်နော်ရထာ緬甸語委轉寫Bayinnaung Kyawhtin Nawrahta),本名耶圖緬甸語ရဲထွတ်緬甸語委轉寫Ye Htut[4],緬甸東吁王朝的統治者之一,德彬瑞梯的繼承者,1551年至1581年在位。勃印曩善於用兵,他率軍統一上下緬甸、制服撣人,亦曾兩次攻陷暹羅國都阿瑜陀耶,其統治下的東吁帝國轄有緬甸史上最遼闊的疆域,因而在緬甸廣泛受到崇敬,被冠以「大帝」尊稱。

勃印曩
ဘုရင့်နောင်
緬甸國家博物館前的勃印曩雕像
緬甸國王
統治1550年4月30日 – 1581年10月10日
前任德彬瑞梯
繼任南達勃因
副王南達勃因
緬甸副王
任職1542年4月 – 1550年4月30日
任命德彬瑞梯
前任德彬瑞梯
繼任南達勃因
出生1516年1月16日
東吁當克侯府
逝世1581年10月10日(1581歲—10—10)(65歲)
漢達瓦底
子嗣緬王南達勃因
清邁王瑙亞塔明紹
良淵侯信烏博
良淵王
全名
勃印曩瑙亞塔明紹
ဘုရင့်နောင် ကျော်ထင်နော်ရထာ
Bayinnaung Kyawhtin Nawrahta
王朝東吁王朝
母親Myo Myat
宗教信仰上座部佛教

統治

編輯

勃印曩曾追隨東吁王朝第二代王德彬瑞梯征戰。1539年,隨德彬瑞梯攻陷勃固。勃印曩於良兆一戰英語Battle of Naungyo中因善於用兵而揚名。1541年,率軍攻陷下緬甸的重要商港馬都八。1542年,攻占卑謬。1544年,擊潰撣族聯軍的進攻,1546年遠征阿臘干。1547年,德彬瑞梯率軍出征暹羅,攻入阿瑜陀耶城下,久攻不下而返回都城勃固。德彬瑞梯在1551年被孟族衛兵殺死,緬甸宮廷一度陷入繼承紛爭[5]

勃印曩在1551年打敗自己的弟弟東吁王明康,即位於東吁英語Taungoo,成為東吁王朝第三位國王。1552年,勃印曩收復卑謬,1554年收復勃固,滅亡孟族政權,再度建都於此。1555年,攻占阿瓦,隨後征服撣地,完成緬甸歷史上的第二次統一。1565年,勃印曩率軍入侵暹羅,攻占都城阿瑜陀耶,俘獲暹羅國王,令其削髮為僧,並立王儲為傀儡君主。1568年,暹羅廢王出逃復位,勃印曩再度派軍攻占阿瑜陀耶,自此統治暹羅近二十年。勃印曩亦將撣邦蘭納併入領土。1580年,出征阿臘干,占領仙道衛[5]。緬甸在其治下進入鼎盛時期,疆域西至曼尼普爾,東至林城景邁,北至中緬邊境的撣族土司轄地[3]。一位曾於1569年到達勃固的意大利人曾寫道:「勃固在海上沒有什麼軍隊或勢力,但在陸地上,就居民、版圖和金銀而言,在財富和實力方面,它遠遠超過了大土耳其的勢力[5]。」

勃印曩擁有顯著政績。政治上,他在樞密院內破除民族差別,令撣人、孟人、緬人席位平等。經濟上,鼓勵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發展稻作農業,利用俘獲的工匠,景邁傳入的漆器技術和曼尼普爾傳入的編織、紡織、冶煉和玻璃製造技術發展手工業,統一度量衡和貨幣,促進經濟和貿易發展。文化方面,引入暹羅的音樂、舞蹈、戲劇和雕刻藝術;1575年自錫蘭迎請佛牙,以振興佛教;廢除地主及土司死亡後妻妾奴婢殉葬的習俗;提倡愛國詩歌創作及愛國文學。立法方面,下令編纂《著名法典》和《法典九集》,亦將其親自判決的案件匯編為《白象王判卷》,作為官吏審理案件的憑據。交通方面,興建了白古至東吁和卑謬的主幹路[3]

由於頻繁對暹羅等外地用兵,致使田地荒蕪,勃印曩治下的東吁帝國亦積累不少民怨,導致1564年勃固民變及1567年饑荒[3]。1581年,他在勃固去世。

後世影響

編輯

勃印曩的戰功及政績卓著,除統一緬甸全境外,亦將疆界延伸至撣地、老撾和暹羅,同阿奴律陀雍笈牙一起被視為緬甸歷史上最偉大的三位君王。如今的緬甸有諸多地名以勃印曩命名。他亦被暹羅人稱為「十方尊勝王」(泰語:พระเจ้าชนะสิบทิศ皇家轉寫Phrachao Chana Sip Thit[6]

勃印曩的另一項功勳即是他終於制服了自13世紀起便長期威脅上緬甸的撣人。他推行改革,削減撣族世襲蘇巴的權力,同時在撣地引入低地風俗,令撣人真正融入伊洛瓦底河谷王朝的統治。自此以後,撣人便一直臣服於緬人王朝統治之下[7]

勃印曩去世後,叛亂和民變此起彼伏,各地重返割據狀態。在他去世後兩年,暹羅和阿瓦地區的封邑便發起反叛,到1599年,他所建立的東吁帝國幾近分崩離析。

勃印曩征服暹羅後,將緬曆和緬式法典英語Dhammasattha引入暹羅。暹羅自此使用緬曆直至1889年[7][8]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1. ^ 《緬甸史》,戈·埃·哈威著,姚梓良譯,371頁
  2. ^ Hmannan Yazawin 2003,第二卷,193頁
  3. ^ 3.0 3.1 3.2 3.3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匯編 1998,620頁
  4. ^ Thaw Kaung 2010,102–103頁
  5. ^ 5.0 5.1 5.2 賀聖達 2015,102–103頁
  6. ^ Thaw Kaung 2010,107–108頁
  7. ^ 7.0 7.1 Htin Aung 1967,117–118頁
  8. ^ Smith 1966,11頁
書籍
  • Htin Aung, Maung. A History of Burma. New York an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 Royal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Burma. Hmannan Yazawin 1–3 2003. Yang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Myanmar. 1832 (緬甸語). 
  • Smith, Ronald Bishop (1966). Siam; Or, the History of the Thais: From 1569 A.D. to 1824 A.D. 2. Decatur Press.
  • Thaw Kaung, U. Aspects of Myanmar History and Culture. Yangon: Gangaw Myaing. 2010. 
  • 戈·埃·哈威著; 姚梓良譯. 《緬甸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3年. 
  • 賀聖達. 《緬甸史》.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5年. ISBN 9787222118324. 
  • 大野徹,謎の仏教王國パガン,NHKブックス,2002年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匯編 (編).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國歷史(二) 1.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036. 1998. 

外部連結

編輯
統治者頭銜
前任:
德彬瑞梯
緬甸國王
1550年–1581年
繼任:
南達勃因
王室頭銜
前任:
德彬瑞梯
緬甸副王
1542年–1550年
繼任:
南達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