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撒派(法語:Camisard)是位於法國南部偏僻地區塞文山脈胡格諾派(法國新教徒)。18世紀初期,他們發起叛亂,反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撤銷南特敕令對新教徒的迫害,卡米撒派依託當地地形和政府軍展開長達兩年的游擊戰,從1702年至1704年間多次擊敗政府軍的圍剿,因力量過於懸殊於1704年告終,但零星的抵抗依然持續十多年。當路易十四去世時,留在法蘭西境內的胡格諾派信徒在塞汶山區召開第一屆全國宗教會議,該地區成為新教在法蘭西王國的秘密據點之一。

卡米撒派軍事領袖讓·卡瓦利耶,皮埃爾·安托萬·拉布謝爾畫作,1864年

相關事件

編輯

起源

編輯

卡米撒派是單純的新教農民和工匠,他們從1702年開始反抗當局,以應對對其宗教信仰的迫害。他們抵制朗格多克總督及其軍隊所犯下的暴行,但認為自己忠於路易十四國王,他們認為路易十四不明智,甚至將自己命名為Lous Raiòus(「王家派」,來自朗格多克方言的raïol)。他們基本上是沒有軍事裝備或武器的普通人,在戰鬥中穿簡單的襯衫,卡米撒派也由此得名[1](朗格多克方言的camisa意為「襯衫」)。

這些卡米撒派主要生活在塞文山區,有時生活在沃納日山(阿布迪亞·莫雷爾的情況中被稱為「Catinat」)。他們對地形的完美了解和塞文山脈地形的特殊性使他們能夠在類似游擊戰的不平等戰鬥中抵抗王軍長達兩年。因此,他們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建立保護區,藏匿和治療洞穴中的傷員,其中許多在塞文低地。他們能夠通過牧羊人的小徑(當地方言中的「drailles」)從一個山谷快速穿過另一個山谷,這保證了他們有罪不罰,並在叛亂開始時產生了驚人的效果。

之後,巴斯維爾將修建從弗洛拉克加爾省聖讓的山脊通路,稱為「塞文懸崖小徑」,以提高其部隊的機動性。他們的大部分戰鬥發生在下塞文和平原(聖茹斯特和瓦基耶爾、索夫、薩蒂拉爾格)。1704年4月19日,卡米撒派首領讓·卡瓦利耶在平原上與正規軍交戰,最終被蒙特雷維爾元帥決定性地擊敗。

反抗的後果

編輯

叛亂首先是由亞伯拉罕·馬澤爾(Abraham Mazel)等「受啟發者」的預言推動的「宗教覺醒」[2],然後是由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領導人領導的,如麵包師之子讓·卡瓦利爾(Jean Cavalier)或農民之子、前龍騎兵「卡蒂納」(Catinat)。

叛亂開始於上塞文的布熱山脈,更確切地說,是在魯夫(聖安德烈德朗西茲)上方的維埃爾茹韋(Vieljouves)小村莊,亞伯拉罕·馬澤爾在那裡與皮埃爾·塞吉耶(Pierre Séguier)舉行了一次秘密會議,被稱為智者塞吉耶,其他一些人(主要是新教徒,如克萊蒙·居維利耶(Clément Cuvillier),他將在叛亂中扮演更謹慎的角色),1702年7月22日,他收到了一份「神聖的靈感」,命令他釋放在蒙維爾橋被謝拉(Chayla)神父監禁和折磨的新教徒。1702年7月24日,在強行釋放囚犯期間,修道院院長在逃跑時被殺。隨後,天主教教堂被燒毀,牧師被殺害或被迫逃離。

1703年9月20日,卡米撒派屠殺了呂內爾附近薩蒂拉爾格的60名天主教居民。

在教宗克萊孟十一世的支持下,國王軍士兵在蒙特雷維爾元帥(Marshal de Montrevel)的領導下,摧毀了450多個村莊,有時殺死所有居民[3]

反抗的結束

編輯

強力的鎮壓方法首先沒有預想中的結果。當法國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年)時,卡米撒派(不超過2000人)牽制了大約20000名王軍士兵和大約3000名在周邊地區集結的民兵來對抗他們。

1704年,自3月以來,王家軍隊的新指揮官,支持綏靖的維拉爾元帥,利用讓·卡瓦利爾的失敗與他會面並與他和解。經過這些談判,卡瓦利爾於1704年5月在尼姆投降。然而,對於大多數拒絕王家建議並要求完全恢復南特敕令保障的權利的卡米撒派來說,叛亂仍在繼續。但其他卡米撒領袖很快就倒下了,比如牧羊人皮埃爾·拉波爾特(Pierre Laporte),被稱為「羅蘭」(Rolland),他在1704年8月被背叛並被殺害,或者前士兵拉維內爾(Ravenel)被處決。這結束了叛亂的主要進程。但到了1709年和1710年,它在維瓦賴重現,直到騎士的繼任者先知亞伯拉罕·馬澤爾因叛國罪被捕並被處決。

後代

編輯

在法國留存新教中的作用

編輯

據確定,塞文戰爭後,官方急於避免再次爆發類似的戰爭,緩和了宗教鎮壓。從1715年起,許多前卡米撒派成員恢復了更加和平的觀點,為逐漸恢復新教做出了貢獻,新教仍然是非法和秘密的,但在安托萬·庫爾和返回該國的巡迴牧師的領導下組織良好[4]

卡米撒派的傳說

編輯

菲利普·茹塔爾(Philippe Joutard)在1977年出版的《卡米撒戰爭》一書中指出了塞文奧爾口述傳統的活力,以及這一歷史裡程碑時期的「吸引力」,因為許多與這一時期無關的事實現在被納入了卡米撒派的口述傳說。口述記憶主要基於家庭記憶,它通常指忠於自己信仰的祖先,而不是領導起義的英雄。在這樣的過程中,它逐漸超越了最初的宗教內容,重視抵抗和不墨守成規的態度,並決定了整個文化、政治選擇和生活方式[5]

在同一本書中,菲利普·茹塔爾指出,即使是天主教徒,作為新教國家內的少數派,也傾向於以與他們以前的宗教對手以相同的方式重建歷史。因此,卡米撒派在塞文山區的足跡特別深。

註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他們身着Camisa,也就是一件白色襯衫,以便在夜間襲擊中認出彼此,」讓·尼古拉著作《法國的叛亂。大眾運動和社會意識(1661-1789)》,Gallimard出版社,2008年。
  2. ^ 菲利普·茹塔爾著作《卡米撒派》(Les Gamisards),Gallimard出版社,1976年,59頁。
  3. ^ 亞伯拉罕·馬澤爾、埃莉·馬里翁和雅克·邦博努著作,《卡米撒戰爭回憶錄》,蒙彼利埃,朗格多克出版社,1983年(ISBN 978-2-85998-012-2
  4. ^ 菲利普·茹塔爾著作《卡米撒派》,巴黎,Gallimard出版社,《歷史之頁》系列第60部,1994年,279頁(ISBN 979-2-07-032615-0),217-219頁
  5. ^ 菲利普·茹塔爾著作《卡米撒派的傳說:對過去的一種敏感》,巴黎,Gallimard,《歷史圖書館》系列,1977年,355頁

另見

編輯

參見書目

編輯
  • 讓·卡瓦利耶,《塞文戰爭回憶錄》,Payot出版社,1918年
  • 查理·阿爾梅拉斯,《卡米撒派的抗爭》,Arthaud,1960年
  • 安德雷·迪卡斯,《卡米撒戰爭——胡格諾派對路易十四的抵抗》,Hachette,1962年
  • 菲利普·茹塔爾,《卡米撒派》,Gallimard,1976年(ISBN 2-07-029411-0),重編版,1994年(ISBN 978-2-07-032615-0
  • 瑪麗安娜·卡爾邦尼耶-布爾卡爾,《了解卡米撒派的抗爭》,西法出版社,2016年(ISBN 978-2-73736966-7
  • 埃爾維·魯萊,《基督教誕生以來的殉道者》,獨立出版,2022年12月(ISBN 978-2-956313-6)

電影

編輯
  • 《卡米撒派》,雷內·阿里奧執導,1972年

在線網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