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布林

波兰东部最大城市,卢布林省省会

盧布林波蘭語Lublin)是波蘭的城市,位於波蘭東部,是全國第九大城市、東部最大城市,也是盧布林省的省會,2020年人口338,586人。[1]

盧布林
Lublin
城市
從左到右:盧布林老城區景觀、老城廣場建築、冬日街景、畢蘇斯基紀念碑
從左到右:盧布林老城區景觀、老城廣場建築、冬日街景、畢蘇斯基紀念碑
盧布林旗幟
旗幟
盧布林徽章
徽章
格言:Fidelitatem et Constantinam (拉丁語)
Wiernością i Stałością (波蘭語)
「忠誠與永恆」
盧布林在波蘭的位置
盧布林
盧布林
波蘭的位置
坐標:51°15′00″N 22°34′00″E / 51.25°N 22.5667°E / 51.25; 22.5667
國家 波蘭
盧布林省
建立早於12世紀
城市地位1317年
政府
 • 市長Krzysztof Żuk
面積
 • 總計147 平方公里(57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2月31日)
 • 總計338,586人
 • 密度2,303人/平方公里(5,966人/平方英里)
時區歐洲中部時間UTC+1
 • 夏時制歐洲中部夏令時間UTC+2
電話區號+48 81
車輛號牌LU
友好城市埃納雷斯堡德布勒森伊利明斯特盧甘斯克利沃夫溫莎
網站www.lublin.eu
盧布林老城區

盧布林在波蘭歷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1385年的克雷沃聯合,對這座城市的發展影響深遠。此後,盧布林由於地處克拉科夫維爾紐斯之間,地理位置優越,因此貿易迅速發展,成為波蘭重要的商業中心,其人民也獲得了在立陶宛境內進行自由貿易的權利。1569年,波蘭和立陶宛兩國簽署法案,合併為波蘭立陶宛聯邦,此事件史稱盧布林聯合。16世紀,盧布林成為波蘭境內宗教改革的重要據點之一。

18世紀末瓜分波蘭以前,盧布林作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重要城市,其代表和貴族有權參加國王選舉。1578年,聯邦最高上訴機關—皇家上訴法院英語Crown Tribunal在盧布林設立,鞏固了這座城市的國內地位。幾個世紀以來,作為波蘭文化和高等教育的中心,盧布林一直繁榮發展。二戰時期,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前身—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也一度以此為中心。

今天的盧布林,在波蘭仍占有重要地位。盧布林被認為是外國投資的理想之地,《金融時報》也將盧布林評為波蘭最適合經商的城市之一。[2]盧布林以其綠色空間和較高的生活水平而聞名[3],該市也被選為2023年歐洲青年之都英語European Youth Capital[4]。盧布林老城區是波蘭著名的旅遊勝地,被列入波蘭歷史古蹟名錄英語List of Historic Monuments (Poland)[5]

歷史

編輯

史前及早期波蘭國家時期

編輯
 
克拉科夫之門是盧布林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

考古證據表明,盧布林附近地區已存在史前文化。但是位於今天的盧布林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定居點,則是在中世紀早期才建立的。公元6至7世紀,盧布林及其周邊地區開始形成複雜的定居點,其中最早及最重要的居民點位於市郊的Czwartek(意為「星期四」)山上。進入中世紀前期以後,這些居民點越發密集。10至11世紀,Czwartek山上的居民點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而這一地區最早的防禦工事也坐落在此。防禦工事幾經搬遷,最終在毗鄰的古城山上得以重新建立,並逐漸完善為城堡,古城山也因此成為這一地區的主要發展中心。這座城堡最早在1224年被提及,但其很有可能在10至12世紀即已存在。而「盧布林」則在1198年首次出現於歷史文獻中,所以此名稱更早的時候即已被廣泛使用。[6]

 
盧布林城堡

盧布林地處波蘭東部邊界,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13世紀上半葉,盧布林屢受蒙古人羅塞尼亞人立陶宛人的攻擊,受到了嚴重破壞。[6]瓦迪斯瓦夫一世波列斯瓦夫五世時期,盧布林正式確立城鎮地位。後來,卡西米爾大帝意識到此地的戰略價值,遂於1341年在此地建築了一座石造城堡,並以城牆環繞。[7]

雅蓋隆王朝及聯邦時期

編輯
 
盧布林城堡

1392年,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二世給予盧布林以貿易特權。此後,盧布林受惠於波蘭與立陶宛之間的和平,發展成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在兩國間的貿易往來中占有重要地位。1474年,盧布林及附近地區脫離桑多梅日省,組成盧布林省

15至16世紀,該市發展迅速。當時,波蘭立陶宛聯邦最大的商品交易會就於盧布林舉行。16世紀,波蘭的貴族議會多次在盧布林召開。1569年6月26日,波蘭和立陶宛的貴族在盧布林簽訂法案,宣告兩國合併為一個共主邦聯,史稱盧布林聯合。此後直到波蘭被瓜分,盧布林一直是聯邦的重要城市。[6]

波蘭文藝復興英語Renaissance in Poland時期,有部分畫家及作家生活在盧布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塞巴斯蒂安·克洛諾維奇英語Sebastian Klonowic揚·科恰諾夫斯基。1578年,皇家上訴法院英語Crown Tribunal於盧布林設立,成為小波蘭地區的最高法院及全國最高上訴法院。[6]

16世紀中期以後,宗教改革運動於盧布林蓬勃發展,這裡一度成為波蘭小歸正教會英語Polish Brethren的活動中心。與此同時,波蘭最重要的猶太人社群之一也開始在盧布林形成。[6]猶太人在此地建造了大量的生活設施,諸如學校、醫院、會堂、墓地等。長期以來,猶太人是盧布林城市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至納粹德國占領這座城市,展開大屠殺,猶太人被全部消滅為止。[6]1580年至1764年間,盧布林召開了四次全國猶太人大會。70個代表商討關於對猶太人社群影響重大的問題,例如稅收問題。

來自歐洲各地的學生在盧布林就讀正統猶太學校,使得盧布林成為學習塔木德和猶太密契主義的中心,被譽為「猶太人的牛津」。[6]1567年,波蘭國王授予學校的首席老師(Rosh yeshiva)以校長的名銜,以及與波蘭的大學校長同等的權利。

大洪水時代,俄國和瑞典的相繼入侵,使得盧布林走向衰落。

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

編輯
 
盧布林主教座堂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後,盧布林歸屬奧地利帝國,1809年拿破崙打敗普魯士和奧地利軍隊後,短暫歸屬於華沙公國。1815年以後,盧布林開始被俄國統治。19世紀初,盧布林開展了一系列市區建設,新的廣場、街道及公共建築相繼落成。1877年,連接華沙科韋利的鐵路建成,並在盧布林設,極大地刺激了盧布林的工業發展。盧布林的人口由1873年的28,900人增長至1897年的50,150人,其中24,000人是猶太人。[8]

1914年,一戰爆發,次年,同盟國軍隊占領盧布林,標誌着俄羅斯統治的結束。1918年,一戰結束,波蘭共和國臨時人民政府英語Provision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Poland成立,作為瓜分波蘭以來的第一個獨立的波蘭政權,其統治中心一度設立於盧布林。隨後,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盧布林歸屬於這個新生的國家。在戰間期,城市繼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重要的工業企業紛紛成立,包括波蘭第一所飛機製造廠,即日後的LWS飛機製造廠。盧布林若望·保祿二世天主教大學於1918年成立。1931年,全市63.7%的居民是羅馬天主教徒,34.7%是猶太人。[9]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1939年,盧布林城中的德軍和蘇軍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二戰正式爆發。波蘭政府組織了將國家的黃金儲備撤離華沙的行動,其中途徑盧布林,但最終以失敗告終。波蘭戰敗後,盧布林成為納粹德國波蘭總督府的一部分。德國占領時期,納粹抱有強烈的種族觀念,認為德意志人是所謂「優秀種族」,而猶太人和包括波蘭人在內的斯拉夫人則是所謂「劣等種族」,因此占領當局極力彈壓該市的大部分人口,尤以對猶太人社群的殘暴對待為甚。1939年11月,占領當局組織了知識分子屠殺行動,城中的大批知識分子被逮捕,隨後被扭送到集中營,或是直接被殺害,而天主教大學也被強制關閉。整個占領期間,納粹殺害的波蘭人不計其數。德國計劃將盧布林變為德國化的城市,將市內的德國人口比例由原先1939年的一成至一成半增至兩成至兩成半。而其最終目標則是通過各種方式消滅全部的猶太人和八成的波蘭人,以使得包括盧布林在內的波蘭地區變成德國的固有領土。[10]

盧布林成為德國消滅占領區境內猶太人的行動基地。盧布林的猶太人人口被迫遷入市內的猶太貧民區,成立盧布林隔都。隔都的大部分人口於1942年3月17日至4月11日之間被運送到滅絕營,剩餘的人口則遷到馬伊達內克集中營周邊,在戰爭末期全部被殺。一些戰時逃到蘇聯,至今仍然生存的猶太人,戰後回到盧布林重新組成猶太人社群,但很快人數就急速減少,大多前往以色列或西方定居。馬馬伊達內克集中營與設於盧布林城堡的監獄亦是盧布林和鄰近地區的波蘭人的一個恐怖陰影。

1944年,盧布林被蘇軍占領,並成為蘇聯控制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所在地,1945年1月,該組織遷往華沙

戰後時期

編輯
 
盧布林主教座堂

二戰後,盧布林得以迅速重建,並持續發展,人口增長到戰前的三倍,城市範圍也大大擴展。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基地在新設立的瑪麗亞·居里-斯克沃多夫斯卡大學附近設立。1950年,FSC汽車工廠英語FSC Lublin Automotive Factory於盧布林落成,並於1951年投產。

1980年7月,由於波蘭經濟陷入困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盧布林的工人及鄰近的斯域德力克英語Świdnik鎮展開了第一次罷工浪潮。第一波示威於7月8日在斯域德力克鎮的WSK工廠發生,罷工浪潮很快就擴散到盧布林及鄰近地區的其它工廠,使得盧布林的鐵路網絡及市內運輸陷入癱瘓。最終,全市有多達50,000名工人參與罷工。罷工人士使用新的策略,他們占領工廠,並留在工廠內,而不是街上遊行,以避免當局的鎮壓。工人們要求政府實行切實的措施,以改善他們的經濟狀況。他們也提出了一些政治要求,例如: 重新選舉工會領導人、取消波蘭統一工人黨統治階層的政治特權、簡化工廠內的行政管理制度等。

 
盧布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

罷工持續了兩個星期,最終當局同意工人們的經濟方面的要求,標誌着罷工浪潮的完結。但是,盧布林工人的罷工產生的效應影響到了全國,促成了1980年8月格但斯克地區的一次新的罷工浪潮。格但斯克的工人學習了盧布林工人罷工的經驗,要求當局同意成立一個獨立運作,不受當局支配的工會,即日後的團結工聯,為日後的東歐劇變種下遠因。東歐劇變後,盧布林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地理

編輯

氣候

編輯

盧布林的氣候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柯本氣候分類法:Dfb),冬季寒冷潮濕,夏季溫暖。

盧布林氣候數據(1936-2011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18.0
(64.4)
16.2
(61.2)
22.0
(71.6)
27.2
(81.0)
35.7
(96.3)
33.9
(93.0)
35.0
(95.0)
37.0
(98.6)
33.2
(91.8)
25.0
(77.0)
18.9
(66.0)
15.0
(59.0)
37.0
(98.6)
平均高溫 °C(°F) −0.7
(30.7)
0.4
(32.7)
5.7
(42.3)
12.7
(54.9)
18.4
(65.1)
21.4
(70.5)
23.3
(73.9)
23.0
(73.4)
18.1
(64.6)
12.3
(54.1)
5.4
(41.7)
0.8
(33.4)
11.8
(53.2)
日均氣溫 °C(°F) −3.1
(26.4)
−2.5
(27.5)
1.6
(34.9)
7.8
(46.0)
13.1
(55.6)
16.2
(61.2)
17.9
(64.2)
17.4
(63.3)
12.9
(55.2)
7.9
(46.2)
2.6
(36.7)
−1.4
(29.5)
7.6
(45.7)
平均低溫 °C(°F) −5.9
(21.4)
−5.7
(21.7)
−2.0
(28.4)
3.0
(37.4)
7.7
(45.9)
10.7
(51.3)
12.5
(54.5)
12.0
(53.6)
8.2
(46.8)
4.0
(39.2)
0.0
(32.0)
−3.9
(25.0)
3.5
(38.3)
歷史最低溫 °C(°F) −32.2
(−26.0)
−31.1
(−24.0)
−30.9
(−23.6)
−7.2
(19.0)
−4.1
(24.6)
0.0
(32.0)
2.0
(35.6)
0.0
(32.0)
−4.0
(24.8)
−7.6
(18.3)
−17.9
(−0.2)
−23.9
(−11.0)
−32.2
(−26.0)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22.7
(0.89)
25.9
(1.02)
27.3
(1.07)
42.4
(1.67)
51.1
(2.01)
66.6
(2.62)
71.5
(2.81)
64.0
(2.52)
55.5
(2.19)
40.6
(1.60)
36.7
(1.44)
33.6
(1.32)
537.9
(21.18)
平均降水天數 23.3 19.5 18.4 13.1 13.0 11.8 12.3 9.3 11.2 13.3 18.1 20.8 184.1
平均相對濕度(%) 88.7 85.9 79.8 68.9 71.9 73.7 75.1 74.4 79.8 84.0 89.4 90.2 80.1
月均日照時數 53 73 115 174 226 237 238 248 165 124 48 37 1,738
數據來源:Climatebase.ru

旅遊與文化

編輯

名勝古蹟:

  • 盧布林城堡 (Zamek Lubelski)- 博物館與美術館
  • 老城 (Stare Miasto)- 美食館與博物館中心
  • Trynitarska塔 (Wieża Trynitarska)- 天主教堂博物館
  • 君主法院 (Trybunał Koronny)- 盧布林城市博物館
  • 三位一體教堂 (Kaplica Trójcy Świętej)於盧布林城堡
  • Majdanek國家博物館 - Majdanek集中營博物館
  • 盧布林主教座堂 (Archikatedra Lubelska)

文化節:

  • 文化夜 (Noc Kultury)- 藝術節
  • Falcon奇幻節 - cos節
  • Jagielloński遊藝會 (Jarmark Jagielloński)- 民俗學節
  • 演藝人員節 (Carnaval Sztukmistrzów)
  • 歐洲美食節 (Europejski Festiwal Smaku)

商業

編輯
  • 經濟特區-盧布林區 - 有六十四投資家
  • 盧布林科技園區

體育

編輯
  • 盧布林場館 - 盧布林最大體育場
  • Globus運動中心
  • 十三個小體育場"Orlik"

教育與醫療機構

編輯
大專院校: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ocal Data Bank. Statistics Poland. [2021-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2). 
  2. ^ Lublin, UM. Why Lublin? / Lublin – investment destination / Investors / Business / Lublin City Office. [2021-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8). 
  3. ^ Lublin, UM. Standard of living in Lublin / Lublin – investment destination / Investors / Business / Lublin City Office. [2021-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8). 
  4. ^ Our European Youth Capital for 2023 is…. Lublin!. European Youth Forum. [2021-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2) (英語). 
  5. ^ Internetowy System Aktów Prawnych. isap.sejm.gov.pl. [2021-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0).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Rozwałka, Andrzej; Niedźwiadek, Rafał; Stasiak, Marek. 'Origines Polonorum': Lublin wczesnośredniowieczny. TRIO / FNP. 2006: 199–203. 
  7. ^ Tourist Guide: Lublin (PDF). Lublin City Council. 2009 [2021-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0. 
  8. ^ Zimmerman, Joshua D. Poles, Jews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ty.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2004: 16. ISBN 978-0-299-19464-2. 
  9. ^ Sadkowski, Konrad. Church, nation and state in Poland: Catholic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in the Lublin region, 1918–1939.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5: 85–86. 
  10. ^ 存档副本. [2006-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