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英雄(英文:Antihero(男性反英雄)及Antiheroine(女性反英雄))是文學電影戲劇作品中,形象接近反派角色或有缺點的普通人,但同時具有英雄氣質或做出英雄行為的角色。反英雄可以是主角、重要的配角或者在某些情況下的對立角色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荒野大鏢客》(1964年)中飾演無名俠的主角,是電影中反英雄的一個顯著例子。

儘管反英雄有時會做出多數觀眾認為道德上正確的舉措,但他們的理由未必是出於觀眾認為道德的理由;[1]此外,反英雄通常會展現高自戀、高權術(高馬基雅維利主義)或者高心理病態黑暗三角人格的特質。[2]

概念特質

編輯

英雄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外表俊美、能力強大、行為正確。

和英雄相比,反英雄有行為偏離常規等通常不屬於英雄人物的不良特徵,他們在某些基本方面是有缺點的或是失敗的。反英雄可以和英雄一樣有崇高的理想與強大的力量,也可能在理想與能力方面和普通人接近甚至不如普通人,卻不得不完成非凡的舉動。ACG描寫的反英雄(也叫黑英雄)和英雄一樣為正義而戰,但他們或是有一些悲劇性的缺陷(例如飽經折磨的過去),或是使用一些有爭議的手段(例如法外暴力)來達到他們的目標。

因此,反英雄是一個矛盾的角色:在一個場景中是英雄,而在另一個場景中是反派或是不受歡迎的人。

發展類型

編輯

反英雄的概念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就存在,著名的角色是《伊利亞特》中的阿喀琉斯(Achilles);中國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代梟雄-曹操也是典型的反英雄。現代作家試圖將反派描繪成心理複雜的、本性不壞甚至是好的角色。因此反英雄與反派的界限有時不清晰或難以明確界定。此外,亦有如知名美國影集《紙牌屋》、日本動漫《惡德公子日語美悪の華》、《殺手阿一》和小說《蘿莉塔》、《壞種英語The Bad Seed》等較為少見,以幾乎純粹的反派或「惡人」作為主角的作品。

孤獨的英雄

編輯

孤獨的英雄缺乏支持者而感到無助,不相信傳統價值,也沒有任何信仰,但仍能接受現實並以局外人的身份存在。賽博朋克(cyberpunk)、大蛇·普利斯金(S.D. Bob「Snake」Plissken)廣泛地使用這種角色類型。

悲劇的英雄

編輯

悲劇的英雄受到無止境的失望的打擊,常常只有短暫的成功甚至一直失敗。但他們不改初衷的執著有着英雄的氣概。這些角色都有根深蒂固的樂觀主義思想,堅信終有一天他們會成功,但他們最終會失敗,只得接受一個傳統反派的結局。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就是一個例子:主角蓋茨比唯一的願望就是得到處於上層社會的黛西的愛。他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聚斂錢財以使黛西接受他。雖然他與黛西有過一段戀情,但他的性格缺陷與幻想最終毀滅了他。即便是在黛西的丈夫結束他們這段不正當戀情之後,他仍相信有一天他可以反敗為勝。

另外,《Fate/Zero》的衛宮切嗣則是「一直失敗」的極端例子:主角切嗣自幼抱有「正義的夥伴」的理想,但也因此不切實際的原則使他非常痛苦,經常因為自身理想和行動有所出入(甚至親手殺死父親)而悲憤。也因這種痛苦而令他心理變得脆弱和渴求聖杯,希望藉聖杯的奇蹟來根絕戰爭和實現持久的和平。但在聖杯戰爭終期,聖杯的意識讓他看見其願望的真正結果:在女兒(伊莉雅斯菲爾·馮·愛因茲貝倫)、愛妻(愛麗絲菲爾·馮·愛因茲貝倫)與舞彌中抉擇出最具有價值存活的一方。而過於固執的性格缺陷與堅持不切實憏的理想最終使他以親手殺死女兒和愛妻的方式逃脫了精神世界而被聖杯詛咒,後以令咒命令從者Saber破壞聖杯導致冬木市受到大聖杯的黑泥嚴重破壞; 在接二連三地因自己的性格缺陷使身邊的所有事物受到嚴重傷害下,使他內心受到徹底打擊,臨死前把理想交託於養子衛宮士郎,自己最終在聖杯詛咒下早逝。

違反正義的英雄

編輯

這類英雄有著類似傳統英雄的目標,但對於他們來說結果重於過程,所以會採取接近反派的手段,例如殺人以維護「正義」。《死亡筆記本》的主角夜神月:他的目標是肅清世界上所有的犯罪者、創造一個沒有犯罪者的「新世界」,但採取的手段是藉助死神的力量將犯罪者全部殺死,因此他成為窮凶惡極的連續殺人犯;漫威超級英雄宇宙中的制裁者也屬該類型角色─認為法治無濟於事的他選擇以以暴制暴與私刑維持正義。另一個例子是美國犯罪劇電視連續劇《嗜血法醫》的主角德克斯特·摩根(Dexter Morgan);他是一名法醫分析師,過着連環殺手的雙重生活,針對那些設法逃避法律正義,從而逍遙法外的罪犯,本質上是「連環殺手的連環殺手」。

潛龍諜影》的Big Boss、《24小時反恐任務》的傑克·鮑爾、《Fate/Zero》的衛宮切嗣(並是悲劇的例子)、《鋼之鍊金術師》的斯卡、《機動戰士高達》中的夏亞、《Code Geass 反叛的魯路修》中的魯路修·蘭佩洛基、《NEEDLESS》原著中的古魯斯和貝賴德也是這類型的代表者。《宇宙戰艦大和號》中的狄斯拉總統算是一例,他是第一部《宇宙戰艦大和號》TV版的敵方——加米拉斯帝國的領導者,開始時形象是個高傲而冷血的優雅貴族,最後變成與大和號攜手奮戰抵抗敵人的盟友,傾盡國力幫助大和號;他重視愛與奉獻的力量,追求超越自己的心,具備執着的意念、爽快的個性與帝王氣度。如《最終幻想VII》的「英雄賽菲羅斯就頗受歡迎(從一個英雄變成反派),而美漫人物青蜂俠亦是以「使壞」的方式來維護正義,死侍亦非常極端。

成長中的英雄

編輯

成長的英雄在故事開始時有一些明顯的缺點,例如:對事物有偏見、以自我為中心、不成熟、驕傲自大或過分執著於財富、地位、復仇等特質,之後隨著故事發展而成長為出色的英雄。如《星際大戰》系列中的韓·索羅(Han Solo),以及《七龍珠》中的達爾,起初達爾以反派身份出場且十分邪惡,但之後慢慢變得具有英雄氣質,最終成為和主人公一起拯救世界的英雄。再比如《戰神系列》中的奎托斯,他一開始是一個暴力嗜血的角色,但在意識到自己過去的錯誤後,一度變成一個更加仁慈的反英雄。《漫威漫畫》中的毒液原本是一個超級反派,也是蜘蛛俠的敵人,但他後來變成了一個更英雄的角色,甚至成為蜘蛛俠和漫威宇宙其他英雄的盟友。演員克林·伊斯威特在《無名客三部曲》(The Man With No Name)電影中飾演「沒有名字的男人」,對反英雄的成長做出精準詮釋而聞名,之後啟發DC漫畫的「反英雄」角色約拿·海克斯。《魔法禁書目錄》中的一方通行(Accelerator),在故事初時是為了力量不斷進行恐怖實驗的反派角色,於後期成為與主角上條當麻共戰的重要主角。

社會病的英雄

編輯

社會病的英雄表現出通常與反社會相關的特徵,例如缺乏同理心、無視社會規範和操縱行為,但其運作方式與道德積極或英雄目標一致。雖然他們可能不遵循傳統的道德標準或表達對他人感受的關心(有時甚至不關心他們保護的人的感受),但他們仍然經常與對手作戰,保護無辜者或實現更大的利益。他們的方法通常是無情的、務實的和自私的,但他們的行動最終會為社會或個人帶來有益的結果。這樣的角色包括《豪斯醫生》(House, M.D.)系列中的格里高利·豪斯(Gregory House),《福爾摩斯探案》中的歇洛克·福爾摩斯,日本漫畫《厄夜怪客》中的阿爾卡特英語Alucard (Hellsing)(Alucard),《占士邦》系列中的占士邦(James Bond),《虐殺原形》中的亞歷克斯·莫瑟等。

沒有英雄特質的英雄

編輯

沒有英雄特質的英雄是一個沒有任何英雄氣質的普通人,有些甚至比普通人更加貪婪、自私、懶惰、膽小、情緒化。他們沒有通常將英雄與普通人區分開的幫助他人、自我犧牲、有正義感等道德品質,可是由於一些不可控制的外在力量,讓他們常被捲入一些通常需要由英雄面對的困境。他們常會表現出和普通人一樣的焦慮、恐懼、驚慌失措,比傳統英雄的形象更顯得真實而有感染力。這樣的角色包括《天龍八部》的段譽虛竹、《哈利波特》中的奈威·隆巴頓、《絕命毒師》中的華爾特·懷特,《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中的荷馬·辛普森(Homer Simpson)、《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 中的史高治·麥克達克(Scrooge McDuck)、《銀河便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系列中的亞瑟·丹特(Arthur Dent)、《神鬼奇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系列的傑克·史派羅(Jack Sparrow)、《約翰·康斯坦汀》(John Constantine)系列同名主角、《新世紀福音戰士》(Neon Genesis Evangelion)系列的碇真嗣、《無間道》的陳永仁等。

參考

編輯

連接

編輯
  1. ^ Laham, Nicholas. Currents of Comedy on the American Screen: How Film and Television Deliver Different Laughs for Changing Times.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 2009: 51. ISBN 9780786442645. 
  2. ^ Jonason, Peter K.; Webster, Gregory D.; Schmitt, David P.; Li, Norman P.; Crysel, Laura. The Antihero in Popular Culture: Life History Theory and the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12, 16 (2): 192–199 [2023-08-18]. ISSN 1089-2680. S2CID 53478899. doi:10.1037/a0027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