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舉(1881年—1934年),字若卿廣東惠陽縣人。清朝中華民國軍事將領。[1]陳炯明的主力部下之一。

生平

編輯

葉舉在1904年考入廣東將弁學堂,為該軍校第一期畢業生。

畢業後,在宣統元年(1909年)出任廣東黃埔陸軍學堂及法政學堂教習、學兵營督隊官。宣統三年(1911年)參加創建廣東北伐軍,任廣東陸軍第三混成協參謀長。民國元年(1912年)2月任廣東陸軍第2師第1旅旅長,兼廣東全省總綏靖處參議,同年9月任高陽綏靖處督辦。民國2年(1913年)二次革命時,其立場為擁護袁世凱的北京政府,並響應袁的部下龍濟光進駐廣東。由於和北京政府的合作,葉舉升遷為廣東陸軍第2師代師長。不久後葉舉受陳炯明所招攬,但因二次革命兵敗與陳炯明一同逃往香港

 

民國四年底,袁世凱稱帝,葉舉在香港與陳炯明合作募款進行廣東的反袁運動。葉舉在民國五年初(1916年)返回廣東追隨陳炯明反袁,出任兩廣護國軍第五師師長,兩廣都司令部參謀長。該年護國軍擊敗龍濟光,但廣東省的掌權者則落入舊桂系之手。至民國六年(1917)護法運動發動後,陳炯明再度返回廣東協助孫中山,並從孫中山支持者朱慶瀾接掌廣東警備軍,並更名為「援閩粵軍」,作為資深部屬的葉舉擔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參謀處長。

民國9年(1920年)夏,葉舉在第一次粵桂戰爭中被任命為中路總指揮,率領援閩粵軍第二軍擊敗舊桂系,並升任援閩粵軍第二軍代理軍長。同年秋,任肇慶善後處處長。

民國10年(1921年),第二次粵桂戰爭爆發。葉舉率部進入廣西,任粵軍前敵總指揮兼粵桂邊防督辦。民國11年(1922年)任粵軍總指揮,同年4月孫中山在北伐問題上與陳炯明發生衝突,導致孫中山下令解任陳炯明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部總長等職務。對孫陳政爭的事務上,葉舉立場傾向支持陳炯明,並在在5月20日將率領其指揮之粵軍部隊自廣西回師廣東,除了迎奉陳炯明復職,也是對孫中山表態不信任,此舉措引起孫中山的不滿,下令其部隊限期離開廣東,否則遂行鎮壓。葉舉得知孫中山的命令後決定採用武力手段將孫趕出廣州,衝突最終演變成反孫文的六一六事變。葉舉部隊在此日砲擊廣州觀音山總統府,並殺傷了總統府守軍。

同年9月,陳炯明復職,葉舉任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孫中山隨後號召「討賊軍」討伐陳炯明。民國12年(1923年)4月,葉舉隨陳炯明退守惠州,任各路總指揮,並藉由其軍校恩師周善培的關係與當時主政的直系軍閥吳佩孚聯繫,並且獲北京政府將軍府授「惠威將軍」,任廣東軍務督辦。民國13年(1924年)5月,北京政府再任命葉舉為廣東省省長

民國14年(1925年)初,葉舉率領的救粵軍東路軍在第一次國民革命軍東征時遭到重創,後退入福建省南部遭到繳械,葉舉本人則遁逃香港。陳炯明所指揮的救粵軍遭到國民革命軍消滅後,葉舉曾一度北上天津加入北京政府,但隨著北京政府在後續遭南京國民政府給合併後,葉舉退出中國政軍界,長住香港,並與同樣流落香港的陳炯明仍維持密切往來。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葉舉在香港病逝,享年53歲。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