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誨
呂誨(1014年—1071年),字獻可,北宋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西)人。曾任侍御史,贈通議大夫。
宰相呂端之孫,寓居開封,進士登第。宋仁宗時任侍御史、起居舍人,因仁宗體弱多病,請立太子。[1]神宗繼位,官御史中丞。王安石初任參知政事,「時多謂得人」,唯呂誨極力反對,稱安石「雖有其名,然好執偏見,輕信則流,若可容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矣」。[2]熙寧二年六月,呂誨再度上章彈劾王安石,連上《論王安石奸詐十事狀》、《論王安石奸詐十事狀第二狀》,指斥其有十大奸邪,因反對王安石變法最激烈,出任鄧州(今河南鄧縣)知府。
熙寧四年(1071)五月,呂誨因誤信庸醫病篤,臨死前司馬光在永興軍,前往慰問,呂誨遺言「天下事尚可為,君實勉之!」。司馬光撰其墓志銘。有子呂由庚。
延伸閱讀
編輯[編]
注釋
編輯- ^ 《邵氏聞見錄》載:「上自即位,委政大臣,諫官,御史言事者,有司馬光,呂誨,傅堯俞,趙鼎,范純仁,呂大防,而司馬光與呂誨言事尤多」
- ^ 《邵氏聞見錄》卷十:「帝方勵精求治,一日,紫宸早朝,二府奏事久,日刻宴,例隔登對官於後殿,須上更衣復坐,以次贊引。獻可待對於崇政,司馬溫公為翰林學士,侍讀邇英閣,亦趨贊善堂待召,相遇朝路,並行而北。溫公密問曰:『今日請對,何所言?』獻可舉手曰:『袖中彈文,乃新參政也。』溫公愕然曰:『王介甫素有學行,命下之日,眾皆喜於得人。奈何論之?』獻可正色曰:『君實亦為此言耶?安石雖有時名,好執偏見,不通物情,輕信奸回,喜人佞己。聽其言則美,施於用則疏。若在侍從,猶或可容;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矣!』溫公又諭之曰:『與公相知,有所懷不敢不盡。未見其不善之跡,遽論之不可。』獻可曰:『上新嗣位,富於春秋。朝夕謀議者,二三執政耳。茍非其人,則敗國事,此乃腹心之疾,治之惟恐不及,顧可緩耶?』語未竟,閣門吏抗聲追班,乃各趨以去。溫公自經筵退,默坐玉堂,終思之不得其說。既而縉紳間浸有傳其疏說者,多以為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