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寅(1895年—1949年),字恭甫,號天星湖南沅江人。國民革命軍第十集團軍中將參謀長。 [1][2]

經歷 編輯

1895年生於沅江縣三眼塘鎮。縣立高等小學堂畢業後,相繼就讀於湖南陸軍小學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6年冬任湖南陸軍第二炮兵團第二連副連長、連長,湘軍第八混成旅炮兵營營長,駐防澧州,以少勝眾,攻破吳佩孚北軍。後調唐生智部下,參加護法戰爭,升任第十四團團長。1926年參加北伐,駐防祁陽,率部馳援被葉開鑫部隊圍困的友軍,激戰兩晝夜,收復邵陽,旋即跟蹤追擊,與友軍迭克寧鄉益陽常德桃源。升任十二旅旅長,率部經湘陰進攻岳陽,追擊吳佩孚部,協同何鍵師合圍漢陽,與張發奎部會師武昌城下。秋末,隨大軍兼程北進,相繼攻克廣水武勝關。1927年2月晉升三十六軍三師師長。同年夏,與友軍連克漯河臨穎,與馮玉祥所部會師鄭州,隨即升為三十六軍副軍長兼三師師長。

1927年寧漢分裂後,三十六軍回師武漢。8月奉令武漢政府討蔣,率第三師由九江進攻,配合東征軍行動。後調任十二軍副軍長並代軍長,參加第二次北伐,以破竹之勢直下北平。他呈請帶職入陸軍大學學習,1931年畢業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軍事廳中將廳長。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兼任第十集團軍中將參謀長,駐防杭州溫州沿海一帶,提出既能阻敵前進、又能保護新建的錢塘江大橋的方案。11月奉陳誠令,指揮第六十二、七十五兩師及第四、五兩旅在金山衛等地與日軍展開激戰。1938年11月回軍事參議院任中將參議,直至抗日戰爭勝利。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後,呈請退役還鄉。鄉居之日,他捐資修建海上小學,並捐山田3石以充常費;捐垸田470畝,資助縣中學和本鄉中心小學。

1949年8月4日,參與唐生智等湖南各界人士署名響應程潛陳明仁領銜發出的起義通電,並籲請西南西北綏靖主任及各省主席等迅速採取一致行動,響應中國共產黨。1949年12月7日長沙被中國共產黨接管後,即從省城返回沅江,籌措穀物支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當他發完糧食回家時,卻發現區委土改工作組的領導和剛才那些裝船的搬運工正在家裡等待着他,向他交待了中共的土改政策,並警告他,要其交出金銀財寶和田地,自覺的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那些搬運工更是高呼口號:打倒官僚地主周維寅,打倒國民黨的殘渣餘孽周維寅!鬥爭會一直持續到深夜,更有那些平時從未進這座別墅的農民來到房內屋外,直到很晚才離去。 第二天人們再去找他時,卻發現他們夫妻兩雙雙吊死在這棟別墅里,表情十分痛苦。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陳予歡編著,黃埔軍校將帥錄,廣州出版社,1998.09,第959頁
  2. ^ 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南省志 第30卷 人物誌 下,湖南出版社,1995.12,第3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