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伯斯貝格戰役
埃伯斯貝格戰役(法語:Bataille d'Ebersberg)發生於1809年5月3日,是拿破崙戰爭中第五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此役中,由約翰·馮·希勒指揮的奧地利大軍左翼部隊在特勞恩河上的埃伯斯貝格占據了一處陣地。安德烈·馬塞納率領的法軍穿過一座戒備森嚴的橋梁,隨後征服了當地的城堡,從而迫使希勒撤退。埃伯斯貝格現在是林茨的南郊,位於特勞恩河的南岸。
埃伯斯貝格戰役 | |||||||
---|---|---|---|---|---|---|---|
第五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 |||||||
埃伯斯貝格戰役 | |||||||
| |||||||
參戰方 | |||||||
奧地利帝國 | 法蘭西第一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約翰·馮·希勒 | 安德烈·馬塞納 | ||||||
兵力 | |||||||
22,000-30,000人[1],70門火炮 | 22,100-30,000人[1],20–48門火炮 | ||||||
傷亡與損失 | |||||||
4,495[1]–8,340人傷亡 | 3,605–6,000人傷亡[1] |
在阿本斯貝格和蘭休特兩次戰鬥中與奧地利主力部隊脫離後,馮·希勒在5月2日與奧地利左翼的三個軍團一起向東撤退到林茨。奧地利人希望減緩法軍向維也納推進的速度。5月3日上午,馬塞納元帥軍團的主要部隊在特勞恩河西岸擊敗了希勒的後衛部隊。在隨後的潰敗中,第一個法軍步兵旅衝過橋,進入了埃伯斯貝格的街道。此時,奧地利人才開始進行有效的反擊。
為了不被壓制在河岸,法國人將整個師都投入到巷戰中,其中埃伯斯貝格城堡成為關鍵據點。在馬塞納投入第二個步兵師之後,法軍終於將奧地利人趕出了城堡。在撤離中,希勒命令他的炮兵毀掉這座城市。在隨後的大火中,兩軍有數百名受傷士兵喪生。這場戰鬥和重大傷亡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第二個法國軍已經從側翼進發足以迫使希勒不戰而退,所以法軍的進攻變得沒有意義。
背景
編輯1809年4月10日,卡爾大公的奧地利軍隊入侵了拿破崙的盟友巴伐利亞王國。在戰爭的第一周,拿破崙的副手路易·亞歷山大·貝爾蒂埃元帥對法德軍隊的部署不善。然而,由於軍隊行軍速度緩慢,卡爾大公未能抓住這一機會。[2]拿破崙本人很快就到了現場,在4月19日的第一次重大衝突中,路易·達武贏得了艱苦卓絕的托伊根-豪森戰役。由於他的勝利,達武當天晚上能夠在阿本斯貝格附近與拿破崙軍隊的主力會合。[3]
在1809年4月20日的阿本斯貝格戰役中,希勒的軍從南方抵達,除了他自己的第六軍之外,他還指揮路德維希大公的第五軍和邁克爾·馮·金邁爾的第二預備軍團。[4]在戰鬥之前,希勒的兵力已經由於數次分兵而被削弱。[5]在阿本斯貝格和4月21日的蘭休特戰役種,拿破崙的軍隊擊垮了希勒的指揮架構,迫使他的部隊向東南撤退,遠離卡爾大公和奧地利主力。[6]19日至21日期間,希勒的軍團損失了12,140名士兵、11門火炮和328輛輜重車。到4月22日晚上,他的聯隊人數從42,000人減少到大約27,000到28,000人。[7]
22日,拿破崙率領大軍向北進軍,在埃克米爾戰役中擊敗了卡爾大公。[8]希勒此時不知道主力軍已經撤退到多瑙河以北,選擇轉身與法軍的追擊部隊交戰。[9]他在4月24日的諾伊馬克特-聖法伊特戰役中擊敗了讓-巴蒂斯特·貝西埃爾元帥的追擊部隊。得知卡爾戰敗的事實後,希勒迅速撤退到東南方。[10]4月24日,卡爾命令希勒撤退到林茨,渡過多瑙河的北岸,加入奧地利主力軍。[11]為了追上並摧毀希勒,拿破崙派了兩個縱隊追趕他的敵人。皇帝指揮路易·達武元帥的第三軍、馬塞納的第四軍和多米尼克·范達姆的第八軍,沿着北線途經因河的帕紹。讓·蘭納元帥和貝西耶爾的部隊則在薩爾察赫河上通過布格豪森向南進軍。[12]
4月26日,馬塞納第四軍中由克勞德·尤斯特·亞歷山大·勒格朗將軍指揮的一個師在謝爾丁與希勒的後衛部隊發生衝突,法軍占領了一座重要的橋梁。[13]同一天,馬塞納的另一個師占領了帕紹,俘虜了400名奧地利人。[14]與此同時,希勒正享受着脫離遠在波希米亞的卡爾大公指揮不到的自由。此外,他還與奧地利皇帝弗朗茨進行了數次對話。[12]受到鼓舞的希勒在27日想出了一個反擊馬塞納的計劃,但這個計劃不太現實,奧地利人只能繼續撤退到林茨。[15]
5月1日,羅格朗和1,400名法軍士兵在里道和卡爾哈姆附近追上了奧地利軍隊850人的後衛部隊。巴登大公國的龍騎兵團向編成方陣的奧軍步兵發起衝鋒。在奧軍的指揮官被砍倒後,約有706名官兵放下了武器。巴登的騎兵只有3人陣亡,10人受傷,儘管他們的大量馬匹被子彈射死。[16]
放棄雷根斯堡後,卡爾大公首先撤退到波希米亞邊境的卡姆,在那裡他重組了他的軍隊。從那裡他向捷克布傑約維采進軍。由於擔心拿破崙可能會跟隨他進入波希米亞,卡爾於5月3日寫信給約翰大公,希望他能在百威拖住法軍。直到5月6日,奧地利仍留在該城附近。然而,約翰·馮·克勒瑙和卡爾·威廉·馮·斯圖特海姆少將領導的分遣隊已經開始在多瑙河北側的林茨附近開展行動。[17]
5月2日晚,奧皇弗朗茨離開林茨,渡過多瑙河,趕忙加入弟弟卡爾的軍隊。他留下指示,讓希勒在埃伯斯貝格和蘭巴赫占據特勞恩後面的陣地,以延遲拿破崙的前進。如果這失敗了,希勒可以保衛更東邊的恩斯河陣地。[18]希勒在蘭巴赫附近派駐阿曼德·馮·諾德曼少將的3,000人守衛他的南翼。[19]弗朗茨任命他的姐夫馬克西米利安大公指揮維也納守軍,但大部分駐軍都沒有受過良好的訓練。[20]
5月2日,弗朗索瓦·約瑟夫·勒費弗爾元帥的巴伐利亞第七軍報告說,他在薩爾茨堡以南的薩爾察赫河畔戈靈與傑拉西奇進行了交戰。[21]
戰鬥
編輯後衛行動
編輯5月3日早些時候,雅各布·馬魯拉茲將軍率領馬塞納的第四軍騎兵師追擊奧地利軍隊。在騎兵之後,依次是米歇爾·瑪麗·克拉帕雷德的步兵師師(從第二軍團借來的單位)、克勞德·勒格朗、卡拉·聖西爾和讓·布德的步兵師。法國騎兵在威爾赫林遇到了奧地利步兵小隊的伏擊,威爾赫林位於多瑙河畔,在阿爾科文和林茨的半路上。上午9時,法軍進軍林茨,沿公路向南前往埃伯斯貝格。[18]
凌晨3時,希勒讓他的士兵繼續行軍。那天早上,他部署了八個旅中的四個作為後衛,由比安奇、舒斯特赫、約瑟夫·拉德茨和卡爾·馮·文森特指揮。[22]當奧地利輜重車隊在埃伯斯貝格穿過橋時,希勒的士兵失去了對局勢的控制,由於輜重兵的驚慌失措,道路被撤退的車輛和部隊堵塞。[23]
由於舒斯特赫此時仍在西南某處,因此文森特和拉德茨基率先在西岸集結部隊,等待剩餘部隊的出現。[24]
在奧軍過橋時,守衛的奧地利部隊與追擊的法軍打了一場慘烈的戰鬥。法軍襲擊了掩護舒斯特赫撤退的拉德茨基。拉德茨基在戰鬥中進行了英勇的抵抗,為此他後來獲得了瑪麗亞·特蕾莎軍事勳章的指揮官十字勳章。但奧軍的努力是徒勞的。見形勢危急,文森特下令撤退,很快奧軍驚慌失措地衝過橋。[25]
上午11時左右,法軍抵達橋頭。[26]奧地利的大炮對這座橋實施了火力覆蓋,橋上的法軍和奧軍都受到了傷亡,但這樣的火力還是無法阻止法國人的前進。[27]希勒手下的辛布森上尉已經準備好燒毀這座橋,但該軍官並未在現場下令將其點燃。[28]此時一直在埃伯斯貝格城堡露台上無憂無慮地吃午飯的希勒終於意識到了危險並開始下達命令。[29]奧軍部隊被迅速推進的法軍切斷,利蒂茨伯爵在混戰中被法軍俘虜。[27]奧軍除了有大量士兵投降外,還有人試圖渡河,但很多人都被淹死。[28]
埃伯斯貝格
編輯當天早上,當金邁爾的奧地利士兵到達埃貝爾斯堡時,希勒派他們前往阿斯滕。在去城堡吃午飯之前,希勒沒有下令加固任何陣地。[24]然而,埃伯斯貝格是一個極好的防禦陣地,北側有一座占主導地位的山頂城堡。法軍指揮官科埃霍恩帶領一支縱隊沿着街道向左向城堡進發,但守軍的齊射給法軍造成了傷亡並打死了科埃霍恩的馬。架設在高處的眾多奧地利火炮同樣給法國人造成了慘重損失。[27]
得知巷戰的消息後,馬塞納在西岸組織了一個擁有20門火炮的炮兵連,以對抗奧地利的炮火。[30]此時奧地利人的反擊威脅到了鎮上的法國人,但到下午1時,法軍的一個旅就已經占領了城中心,並試圖包抄城堡附近的敵人。法軍分三個縱隊進攻城堡,但被擊退。[26]
保衛墓地的兩個維也納志願軍營用火槍擊退了法軍,然後發動了刺刀衝鋒,將他們的敵人擊退。與此同時,另一個志願兵營從小街的側翼和後方偷襲法軍部隊。[31]隨着奧軍的反擊,他們俘虜了許多法國士兵,包括一位軍官。在兩門火炮的幫助下,法軍在挨家挨戶的巷戰中拼命地守住了鎮中心的據點。奧地利人此時用榴彈炮點燃了一些房屋,增加了地獄般的氣氛。當馬塞納還在對岸時,一些奧地利人試圖點火燒橋,但強風吹滅了火焰。[32]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讓·皮埃爾·普熱上校的第26輕步兵團加入了戰鬥。令人驚訝的是,普熱以最小的損失讓他的部隊過橋。普熱帶領他的手下出現在城堡下,但城堡內的火炮殺死了許多法國士兵。普熱本人沒有被擊中,但他注意到最致命的火炮來自城堡大門上方的一扇帶柵欄和漏洞的窗戶內。法軍試圖用鈎子爬上城堡,但奧軍接連打死3名軍官和53名試圖攀爬的法軍士兵。[33]隨着損失驚人地增加,普熱最終派出了一名槍法極好的中尉。這名中尉走到離窗戶不到5米的地方,開始以最快的速度朝裡面開槍,奧軍的反擊也隨之減弱。法軍的工兵隨之衝上前,開始在用斧頭砸門,而其他人則通過地下室的通風口進入城堡,並殺出了一條路。在工兵砸進城門後不久,奧地利守軍很快就被圍捕。[34]
第18線列步兵團此時也加入戰鬥。法軍的一個營很快就將奧地利人趕到空曠地帶,而另外兩個營則將他們的敵人從側面包圍。[35]半小時內,羅格朗的部隊就攻下了橋和城門。[26]然而,隨着法國人從城鎮和城堡的東側衝出,激烈的戰鬥仍在繼續。奧地利人頑固地堅守在高地上,並用騎兵衝鋒將法國人推回了城鎮。此時羅格朗的巴登騎兵旅已經抵達。[35]由旅長喬治·基斯特將軍和哈蘭特少將率領,這支騎兵部隊由7個營的5,500人組成。[36]希勒命令他的榴彈炮和士兵放火燒毀城鎮中尚未被燒毀的部分。[35]大火摧毀了四分之三的房屋。在埃貝爾斯堡被燒毀時,希勒下令撤退。由於馬魯拉茲的騎兵無法穿過街道,法國人無法進行有效的追擊。[35]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為數不多的倖存結構之一就是那座橋梁。[37]
結果
編輯奧地利人承認有566人陣亡,1,713人受傷,2,216人被俘,總共有4,495人傷亡。詹姆斯·阿諾德指出,法國人很少給出準確的傷亡數字,但他們的傷亡人數超過了4000人,其中包括700人被俘。 [38]大衛霍林斯將奧地利的損失計算為8,340人,法國的傷亡人數為12,000名士兵。 [26]
拿破崙對埃伯斯貝格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他命令貝西埃爾的騎兵跟隨烏迪諾的步兵穿過橋梁,向恩斯的斯泰爾進軍。[39]與此同時,莫利托的師正在從蘭巴赫到克雷姆斯明斯特的路上,正在斯泰爾附近。當他的部隊到達那裡時,他們被轉移到埃伯斯貝格。[40]由於強風,該地區的其他法國軍隊沒有聽到戰鬥的聲音。當拿破崙終於在黃昏時分抵達埃伯斯貝格時,迎接他的是許多被燒死的傷員。雖然他已經習慣了看到死去和垂死的士兵的景象,但皇帝卻被密密麻麻的黑色屍體嚇壞了。[38]
拿破崙知道屠殺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拉納逆流而上穿越特勞恩河本身就會迫使希勒不戰而退。皇帝選擇不公開批評馬塞納,並故意少報損失。他明白,他的將領和部隊所表現出的侵略性和英勇,在以後的行動中是需要的,所以他分發了獎品。由於他的英雄主義,那一位神槍手中尉被任命為帝國男爵,並獲得了一筆豐厚的獎金。次日,帝國衛隊的指揮官向普熱上校分配了一批高質量的補給。[41]
希勒從法國人手中溜走,在撤退期間燒毀了每條主要河流的橋梁。5月7日,奧地利人在多瑙河畔克雷姆斯附近的多瑙河畔毛特恩越過多瑙河北岸。[20]希勒在留下10,000名士兵後撤退到南岸。[42]馬克西米利安大公的35,000名士兵占領了維也納。[43]5月11日晚上,法軍炮火對維也納的轟炸讓馬克西米利安徹底不安。大公於12日放棄了這座城市,並帶着大部分駐軍撤退到了多瑙河的北岸,燒毀了所有的橋梁。留守在該城的13名將軍、180名軍官和2,000名士兵向法軍投降。法國人發現了一個軍用倉庫,裡面裝有價值450萬萊茵盾的大量食物、彈藥和100門馬克西米利安未能帶走或摧毀的大炮。[44]下一個主要戰役是5月21日至22日的阿斯珀恩-艾斯林戰役。[45]
腳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Bodart 1908,第401頁.
- ^ Epstein 1994,第58頁.
- ^ Epstein 1994,第62頁.
- ^ Arnold 1990,第112頁.
- ^ Petre 1976,第77頁.
- ^ Arnold 1990,第117頁.
- ^ Petre 1976,第154頁.
- ^ Epstein 1994,第68頁.
- ^ Petre 1976,第217頁.
- ^ Petre 1976,第218-219頁.
- ^ Petre 1976,第212頁.
- ^ 12.0 12.1 Epstein 1994,第100頁.
- ^ Smith 1998,第294頁.
- ^ Petre 1976,第220-221頁.
- ^ Petre 1976,第222頁.
- ^ Smith 1998,第296頁.
- ^ Petre 1976,第212-213頁.
- ^ 18.0 18.1 Petre 1976,第232頁.
- ^ Petre 1976,第241頁.
- ^ 20.0 20.1 Epstein 1994,第101頁.
- ^ Petre 1976,第226頁.
- ^ Petre 1976,第232-233頁.
- ^ Bowden & Tarbox 1980,第69頁.
- ^ 24.0 24.1 Petre 1976,第234頁.
- ^ Petre 1976,第235-236頁.
- ^ 26.0 26.1 26.2 26.3 Hollins 2006,第313頁.
- ^ 27.0 27.1 27.2 Arnold 1995,第9頁.
- ^ 28.0 28.1 Petre 1976,第236頁.
- ^ Rothenberg 1982,第138頁.
- ^ Arnold 1995,第12頁.
- ^ Arnold 1995,第10頁.
- ^ Arnold 1995,第11-12頁.
- ^ Arnold 1995,第12-13頁.
- ^ Petre 1976,第239頁.
- ^ 35.0 35.1 35.2 35.3 Arnold 1995,第14頁.
- ^ Bowden & Tarbox 1980,第59頁.
- ^ Petre 1976,第240頁.
- ^ 38.0 38.1 Arnold 1995,第15頁.
- ^ Petre 1976,第231-232頁.
- ^ Petre 1976,第243頁.
- ^ Arnold 1995,第16頁.
- ^ Petre 1976,第249頁.
- ^ Petre 1976,第254頁.
- ^ Petre 1976,第256頁.
- ^ Smith 1998,第307頁.
參考資料
編輯- Arnold, James R. Crisis on the Danube: Napoleon’s Austrian Campaign of 1809. New York, N.Y.: Paragon House. 1990. ISBN 1-55778-137-0.
- Arnold, James R. Napoleon Conquers Austria. Westport, Conn.: Praeger Publishers. 1995. ISBN 0-275-94694-0.
- Bodart, Gaston. Militär-historisches Kriegs-Lexikon (1618-1905). 1908.
- Bowden, Scotty; Tarbox, Charlie. Armies on the Danube 1809. Arlington, Texas: Empire Games Press. 1980. ISBN 0-913037-08-7.
- Epstein, Robert M. Napoleon's Last Victory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War.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4. ISBN 0-7006-0664-5.
- Hollins, David. Fremont-Barnes , 編.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ary and Napoleonic Wars. Santa Barbara: ABC-CLIO. 2006. ISBN 1-85109-646-9.
- Moore, Richard. Battle of Ebelsberg. www.napoleonguide.com. 2010 [28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8).
- Petre, F. Loraine. Napoleon and the Archduke Charles. New York, N.Y.: Hippocrene Books. 1976. ISBN 0-85368-221-6.
- Rothenberg, Gunther E. Napoleon's Great Adversary: Archduke Charles and the Austrian Army 1792-1814.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253-33969-3.
- Smith, Digby. The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 London: Greenhill. 1998. ISBN 1-85367-276-9.
延伸閱讀
編輯- Chandler, David.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New York: Macmillan.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