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運動 (突尼斯)

復興運動(阿拉伯語:حركة النهضة 或 حزب النهضة‎;法語:Mouvement de la Renaissance;英語:The Ennahda Movement, Renaissance Party)是突尼斯的一個溫和伊斯蘭主義政黨[1][2][3]。2011年3月1日,隨着本·阿里政權因茉莉花革命而崩潰,該組織才被突尼斯臨時政府允許組建成為一個合法政黨[8]

復興運動
Mouvement de la Renaissance
حركة النهضة
領袖拉希德·加努希哈馬迪·傑巴里
秘書長Hamadi Jebali
成立1981年
意識形態伊斯蘭主義(溫和)[1][2][3]
經濟自由主義
保守民主[4]
宗教保守主義
政治立場中間偏右[4]右派
宗教信仰遜尼派
國際組織穆斯林兄弟會[5][6][7]
官方色彩 
人民代表大會
69 / 217
官方網站
www.ennahdha.tn
突尼斯政治
政黨 · 選舉

發展歷史

編輯

早期歷史

編輯

1981年,該黨在「伊斯蘭行動」組織的基礎上建立,當時它的名稱是「伊斯蘭回歸運動」(Movement of the Islamic Tendency)。1989年,更名為「復興黨」(Hizb al-Nahda)。就像伊斯蘭國家的許多政黨和運動組織一樣,復興運動黨被視作是伴隨着伊朗伊斯蘭革命成長起來的,而且最初還受到了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的影響。[9][10]它支持1979年對德黑蘭的美國使館的占領,宣稱「它(美國使館)不是一座大使館,而是一個間諜中心」。1984年,一位居住在突尼斯的英國匿名記者就將伊斯蘭回歸運動(Islamic Tendency)描述為:「突尼斯城內唯一具有威脅性的反對派。原教旨主義者只要說一句話,就將傳至學校,或者引發一場遊行」。20世紀80年代發生的幾起旅遊飯店的爆炸事件就和復興運動黨及其成員有所干係。[11]

雖然復興運動黨在傳統上是受着賽義德·庫特布(阿拉伯語:سيد قطب‎)和毛杜迪(阿拉伯語:سید ابو الاعلىٰ مودودی‎ )〔此二人均是鼓吹建立伊斯蘭教國家的理論家〕思想所塑形的,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它就被視為一個「溫和的伊斯蘭主義」政黨。從那時候開始,它就致力於實現民主和所謂「突尼斯式的」伊斯蘭主義,承認政治的多元主義,並接受與西方的「對話」。在因組織非法政黨而接受的審判中,有批評者指控復興運動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拉希德有一段暴力的歷史。而另一些人則稱,只要能夠給他的黨及其追隨者哪怕最小的自由,拉希德會支持任何形式的多黨民主制

儘管該黨被禁止參與1989年的選舉,但一些黨員以獨立候選人的形式參與其中。根據本-阿里政權的官方數據,他們在全國總共贏得了10%-17%的選票[12]。兩年後,本-阿里開始鎮壓復興運動黨,抓捕監禁了25000多名該黨的活動分子。[11]而復興運動黨的武裝人員也攻擊了執政黨的黨部,打死一人,並把酸液潑到其他一些人臉上。復興運動黨的報紙《黎明報》(Al-Fajr)在突尼斯國內被禁,其主編哈馬迪也被判刑入獄,復興運動黨遭受了嚴厲鎮壓。從1992開始直到革命後,它在突尼斯幾乎銷聲匿跡。在那一時期,「數萬」伊斯蘭主義者要麼被捕下獄,要麼被驅逐出境[13][14]

突尼斯革命後合法化

編輯

在突尼斯革命的浪潮下,千餘人歡迎復興運動黨的精神領袖拉希德·加努希重回突尼斯城。該組織在活動中召集了許多集會活動[15],被描述為「迅速在」突尼斯政治舞台上「開拓了一片空間」,並「一面參與遊行,一面與總理會晤」。對於復興運動黨可能的勝利,突尼斯人有着複雜的預測,《紐約時報》就曾報道過這一方面的內容:一些人堅信復興運動黨會在突尼斯內陸地區取得勝利;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對於復興運動黨而言,突尼斯太過世俗,所以它不可能獲得廣泛支持。2011年1月22日,在接受半島電視台的採訪時,拉希德-加努希強調他是反對伊斯蘭哈里發體制,而支持民主制的,因此他和解放黨(阿拉伯語:حزب التحرير‎)〔一主張建立哈里發伊斯蘭國家的泛伊斯蘭極端組織,主要成員是貧困群眾〕不同的(加努希就斥責解放黨是對伊斯蘭的曲解)。

2011年3月1日,復興運動黨獲得合法地位。[16]當月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在突尼斯各政黨中,復興運動黨支持率最高,為29%,緊隨其後的是12.3%的進步民主黨(阿拉伯語:الحزب الديمقراطي التقدمي‎)和7.1%的復興運動黨(阿拉伯語:حركة التجديد‎)。[17]民意調查的結果使得一些世俗主義者支持延期大選,並「使許多世俗主義者和婦女擔心自己在未來突尼斯中的地位」。

2011年5月,復興運動黨總書記哈馬迪-傑巴里受伊斯蘭與民主研究中心的邀請訪問華盛頓,期間會晤了美國參議院議員約翰·麥凱恩喬·利伯曼

曾有人稱,復興運動黨的領導人「對於突尼斯人和西方對伊斯蘭主義運動的恐懼高度敏感」,而且關注血腥的阿爾及利亞伊斯蘭主義者與政府的內戰,以及巴勒斯坦內哈馬斯與世俗主義者的分立。為了消除外國和本國民眾對它伊斯蘭化的顧慮,在5月18日的採訪中,該黨發言人薩米爾-迪路(Samir Dilou 阿拉伯語:سمير ديلو‎)再次聲明:「我們並不想要一個神權國家。我們追求的是一個為自由理念所塑造的民主國家。人民將決定他們自己怎麼生活……我們不是伊斯蘭主義政黨,我們是一個尊奉《古蘭經》原則的伊斯蘭政黨。」不僅如此,他還將土耳其作為處理政教關係的典範,並將該黨的伊斯蘭民主理論比作意大利德國基督教民主理論。[18]一位曾經身臨復興運動黨集會的外國記者注意到集會者對於巴勒斯坦問題的熱忱,以及這樣的標語:「反對美國軍事基地,反對外國干涉」。

2011年6月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復興運動黨將自己形容為一個現代的民主的政黨,並介紹了兩名女性成員,一名帶着頭巾,一名沒戴,同時宣告黨的年輕一翼的登場。《南德意志報》記者就注意到,不同於突尼斯的左翼政黨,這個溫和的伊斯蘭主義政黨並不反對市場經濟

政治立場

編輯

復興運動黨一般被視作一個社會中心主義政黨,同時也支持溫和的經濟自由主義。它意圖修正其他政黨所保有的強大的世俗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理念,同時使伊斯蘭色彩介入公共生活,但這種伊斯蘭色彩將與西方保持更密切的接觸,並允許更大的經濟自由。復興運動黨現在拒斥激進伊斯蘭主義,認為它並不適合於作為突尼斯的國家體制。在一次與世俗政黨對手的爭論中,加努希聲明:「為什麼我們要把像塔利班沙烏地阿拉伯這樣的模式作為典範呢?它們與我們的思想是相去甚遠的。世界上還有其他一些成功的伊斯蘭國家體制,而他們與我們是相接近的,比如土耳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體制,他們都將伊斯蘭與現代進行了成功的結合。」[19]

加努希也曾批評過賽義德-庫特布,聲言支持工人權利和婦女的受教育權,宣稱伊斯蘭教法「在突尼斯沒有存身之所」。但是有其他信息來源質疑着復興運動黨的話是否真心實意。民主現代極點黨領導人艾哈邁德·易卜拉欣(阿拉伯語:أحمد إبراهيم‎)就曾向外國記者抱怨,稱復興運動黨在電視上表現得「溫和」,「但在清真寺中,卻完全是另一副面孔,一些黨員就鼓吹聖戰」。阿拉伯電視台(英語:Al Arabiya;阿拉伯語:العربية‎)總經理曾寫過一篇社論,稱復興運動黨是由溫和領導人領導的保守的伊斯蘭主義政黨。該黨的政治立場在都市地區如突尼斯市顯得更加溫和,以便獲得廣大支持世俗化和社會自由的民眾的支持。[20]

2011年的勝利

編輯

諾厄·費爾德曼(Noah Feldman)分析稱,復興運動黨在制憲議會大選中的勝利並不是「民主力量的尷尬」:突尼斯人對於伊斯蘭有着個人和政治上的認同,而這與那些革命領導者就有着不可避免的差別,復興運動黨的勝利正是這種差別的自然產物。該黨的領導人拉希德正是少數幾個「在二十多年裡呼籲反對本-阿里政權」的人。

政治學家利阿德(Riadh Sidaoui;阿拉伯語:رياض الصيداوي‎)則解釋了復興運動黨為何向土耳其式的溫和伊斯蘭主義靠齊:「[因為突尼斯警察的騷擾]復興運動黨的領導人很長一段時間被迫流亡倫敦,他們明白了需要一個平衡的理念……沒人希望重演1991年阿爾及利亞的事變」。

2011年11月13日,復興運動黨總書記哈馬迪-傑巴里與巴勒斯坦哈馬斯的一位議員在蘇塞主持了一次聯合集會。而他的發言則與黨的公開觀點尖銳對立:「這是一個神聖的時刻,這是一個新的國家,我們希望它遵循着第六哈里發〔或指古時北非伊斯蘭法蒂瑪王朝的第六任哈里發哈基姆,其任內殘酷迫害異教徒〕的原則」,「突尼斯的解放是真主的意志,而它將會帶來耶路撒冷的解放。」

此後,復興運動黨就成為突尼斯境內最大和組織最良好的政黨,遠超於他的世俗政黨對手。2011年10月24日,舉行了突尼斯革命後的首次選舉——突尼斯制憲議會選舉,該黨贏得了40%的選票,獲得了217個議席中的89席,大大超過了其他政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開始主導突尼斯的政治,成為執政黨[1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Tunisia legalises Islamist group Ennahda, BBC News Online, 2011-03-01 [2011-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3) 
  2. ^ 2.0 2.1 Khalaf, Roula, Tunisian Islamists seek poll majority, Financial Times (FT.com), 2011-04-27 [2011-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02) 
  3. ^ 3.0 3.1 Tunisian leader returns from exile, Al Jazeera English, 2011-01-20 [2011-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7) 
  4. ^ 4.0 4.1 Kaminski, Matthew, On the Campaign Trail With Islamist Democrat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10-26 [2011-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5. ^ The Fall of Tunisia's Islamists. World Affairs Journal. [2015-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7). 
  6. ^ Islamists admit defeat in landmark Tunisia elections. Telegraph.co.uk. 2014-10-27 [2015-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7. ^ Tunisia Election: Islamist Ennahda Calls for Unity Government after Defeat to Secular Nidaa Toun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UK. [2015-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8. ^ Tunisia's Islamists to form party. Al Jazeera English. 2011-03-01 [201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3). 
  9. ^ Wright, Robin, Sacred Rage, Simon and Schuster, (2001), p.194
  10. ^ Lewis, Aidan. Profile: Tunisia's Ennahda Party. BBC. 2011-10-25 [2011-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11. ^ 11.0 11.1 In a Worried Corner of Tuni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shua Hammer NYRoB 27 October 2011. Joshua Hammer. (the text is not available for free on internet)
  12. ^ Leveau, Rémy, 『La Tunisie du Président Ben Ali: Equilibre interne et environnement arabe,』 Maghreb-Machrek No. 124 (1989), p10
  13. ^ 13.0 13.1 Tunisia's New al-Nahd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arc Lynch 29 June 2011
  14. ^ Rajaa Basly, "The future of al-Nahda in Tunisia," Arab Reform Bulletin (April 20 2011).. [201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6). 
  15. ^ As Tunisians Cheer Egypt, Islamist Leader Retur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PR, 30 January 2011
  16. ^ 存档副本. [201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0). 
  17. ^ TUNISIA: POLITICAL PARTIES, UNKNOWN TO 61% OF TUNISIANS - ANSAmed. ANSAMED.info. [2011-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1). 
  18. ^ "We do not want a theocracy" (Wir wollen keinen Gottesstaat). Deutschlandradio Kultur (in German). 2011-05-18 [2011-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0). 
  19. ^ From Arab Spring to post-Islamist summ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hindu.com 12 October 2011
  20. ^ Hammond, Andrew. Tunisian Islamists to do well in first Arab Spring vote. Reuters. 2011-10-22 [2011-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