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默學院
夏默學院(英語:Shimer College;/ˈʃaɪmər/ SHY-mər),通常簡稱夏默。是一所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的小型、私立、博雅教育類本科院校。1853年,弗朗西絲·伍德·夏默於伊利諾伊州芒特卡羅爾市的邊陲城鎮創建了該院,初期100年內的大部分時間一直是一所女子學院。 1896年,學院併入芝加哥大學,並於1907年成為美國首批初級學院之一;1950年,學院發展成男女混校的四年制學院,取名「夏默學院」,並在芝加哥大學實施名著和蘇格拉底研討會的哈欽斯計劃;1958年,學院脫離了與芝加哥大學的關係,成為一所獨立學院。1960年代,學院獲得國家承認且發展勢頭強勁,但1978年因資金問題而不得不捨棄原有校園,遷至芝加哥郊區的沃基根,直至2006年;之後,校園遷入芝加哥道格拉斯區,於布朗茲維勒街區(Bronzeville neighborhood)的伊利諾伊科技學院(IIT)校園內落址。
夏默學院 Shimer College | |||
---|---|---|---|
老校名 | 芒特卡羅爾神學院 弗朗西絲·夏默學院 弗朗西絲·夏默初級學院 | ||
校訓 | 只求我為人人,不求人人為我;拉丁文:Non Ministrari Sed Ministrare | ||
創辦時間 | 1853年 | ||
IPEDS編碼 | 148849 | ||
學校類型 | 私立、男女合校、本科院校、博雅教育[1] | ||
捐贈基金 | 250,000美元 (2008)[2] | ||
校長 | 愛德華·J·努南 (臨時代理,2010年上任) | ||
教師人數 | 16人 (2010年)[3] | ||
學生人數 | 119人(2011年)[4] | ||
校址 | 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 41°49′54″N 87°37′38″W / 41.83172°N 87.62724°W | ||
校區 | 市區 | ||
代表色 | 深酒紅、金 | ||
吉祥物 | 熱火胡瓜魚[5] | ||
網站 | www.shimer.edu | ||
|
夏默學生專注於小型討論會,他們討論原始素材勝過讀課本。學院的核心課程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綜合研究,這一系列課程占據了學歷教育三分之二的比重。1963年起,夏默提供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的課程;1981年起,為在職成人提供周末課程。學院在招生方面,主要根據申請者的論文水平對他們的學術潛質做出評估。夏默對學生的考試成績不作要求,不設定及格分數線。自1950年起,學院實施入學預科制度,允許尚未畢業的高中生開始大學低年級的課程學習。在美國的博雅類大學中,夏默博士畢業生的比例最高。全院有50%的本科畢業會繼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20%的學生會完成博士學位。
夏默學院一直駐留在由路德維格·邁爾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設計的伊利諾伊科技學院主校區內,學院建築於2005年被編入美國國家史跡名錄。夏默學生保持自己固有的校園生活傳統,但也會融入科技學院的學生生活。學院施行廣泛的民主自治管理,此模式被外界描述為「高校之罕見」[6]。1977年起, 學院的內部管理由教師、職員和學生組成的一個委員會和一個被稱為「大會」的公平評價機構來實施。2009年,夏默有在校生104名;畢業生成就卓著,有詩人、作家、政論家、現實派藝術家和頂尖的計算機人才。
歷史
編輯1852年,伊利諾伊州芒特卡羅爾市的先鋒鎮因為缺乏公立學校,便與沒有土地、缺乏教師和資金的芒特卡羅爾神學院合作辦學,這就是夏默學院的前身[8][9][a]。先鋒鎮說服了兩名紐約巴爾士頓斯帕村(Ballston Spa)的教師--法蘭西斯·伍德(Frances Wood)和他的朋友西德雷拉·格雷格里(Cindarella Gregory)西行到大草原執教。1853年5月11日,新校在一所教堂內開學,僅有11名學生[10]。1854年,由於學院在當地無法募集到足夠資金,共同創辦人便借貸建起了一幢校舍;然而因運營資金吃緊,他們決定將學院出售,於是伍德和格雷格里借錢將其買下[9] 。1857年,伍德與亨利·夏默結婚,夏默當時是一名遭到神學院積欠工資的石匠,伍德從此冠上他的姓,而後來學院也以此命名[11]。
1864年,由於學院容量有限,只接受女學生入學,但這並非院方的正式規定[12]。1896年,為讓學院長期開辦下去,弗朗西絲·夏默與芝加哥大學達成共識,隸屬其下成為芝加哥大學弗朗西絲·夏默學院(the Frances Shimer Academy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但與浸信會教堂的隸屬關係較不緊密。[13][14][b]弗朗西絲從學院退休後前往佛羅里達,直至1901年辭世,都未再踏足夏默學院[15]。後來的芝加哥大學校長威廉·雷利·哈勃(William Rainey Harper)於1907年在美國首次提出設立初級學院(美國兩年制專科學校)的構想,夏默學院因此成為首所提供初級學院課程的學院。[14][16]兩年制的初級學院課程,與原先四年制的預科課程並存,且於1920年獲得認證。[17]
在美國大蕭條時期,學院經歷了入學人數的嚴重衰減和隨之而來的財務困境,並一直持續到大蕭條之後。在先後5任院長的帶領下,學院一方面將預科課程由六年制重組為四年制初級學院課程,另一方面進行大幅度的減薪後,學院危機因此得以倖免。[18]1943年,學院院長阿爾賓·步羅(Albin Bro)向芝加哥大學教務處發出邀請,要求對夏默學院作出整體評估。反饋的77封建議書成為學院轉型的基礎,使學院從一所保守的女子精修學校轉型為一所非傳統的學校,即男女混校的四年制學院。[19]
學院於1950年改名夏默,並在芝加哥大學提供名著的課程。[14]1957年芝加哥大學決議放棄名著課程,以及一所險些破產的夏默學院,隨後學院於1958年脫離了與芝加哥大學的關係。[20]名著課程仍在夏默學院實施,並於1960年代期間完成國際認證與入學人數迅速成長。[21]1963年,一篇刊於《哈佛教育評論》的文章將夏默學院列入具有「典範知識思潮」的11所學院之中。[22]一篇1966年刊於教育期刊《PDK》(Phi Delta Kappan)的文章指出夏默學院:「一份具有公信力統計數據顯示,他們的學生在人文、科學與專業方面,在畢業工作前擁有更充分的準備,相較於其他地區的學生所擁有的專門知識。」[23][e]
1960年代末,夏默學院經歷了一段被稱為「離奇的、相互詆毀的鬥爭」的內部混亂時期, 這場「鬥爭」涉及課程改革、學生舉止規範程度,以及喬·穆林(Joe Mullin)院長籌款不足的傳言,導致半數教師和大半學生離校。[24][25]由於財務狀況惡化,學院能否開辦下去仍是未知數。1973年底,學院的受託人投票決定關閉學院,但師生發起一場孤注一擲的籌款運動使其免遭關閉。[26][27] 在接下來的四年內,受託人三次投票關閉學院,然而最後投票今後重辦學院。[28]1977年,學院最終申請破產保護,這歸功於1967年加入教師陣容的一位核工程師兼聖公會神職人員多·蒙(Don Moon)的領導下。受託人兼校董會主席巴里·卡羅爾(Barry Carroll)這麼表示:「12名有著堅定奉獻精神的教師與自願的學生,將學院持續辦下去的責任扛了起來」。[28] [29]
1978年寒假期間,應伊利諾州沃基根市的邀請,學院的教師和62名學生借來幾輛卡車將學院遷至沃基根,進駐了兩間老舊的住所,[30] 這裡是芝加哥北部一個沒落的郊外工業區。[30]1979年1月遷入新址後,學院按計劃開學。1980年,學院脫離破產保護,但由於財務問題失去教育認證。[31]在隨後的25年中,夏默在新校址周圍購置了12處房產作為臨時校園,學院的財務狀況也逐漸趨於穩定。[32]及至1988年,入學人數已從40人攀升到114人,並且在財務上轉虧為盈。1991年,夏默學院取得了美國人文科學基金會(NEH)的獎助金,在NEH的會長兼學院核心課程倡導者琳恩·切尼(Lynne Cheney)的幫助下,這份NEH獎助金使夏默學院的資金提升至2百萬美元,學院的籌款能力得以恢復[33][32] ;同年,夏默的教育資質也獲得美國中北部大專院校協會高等教育委員會的重新認證。[34]
2006年,夏默再次陷入入學人數停滯不前的瓶頸。此時,學院應邀遷入芝加哥的伊利諾伊科技學院(IIT)校園內,與之簽訂一份校舍的長期租賃協議,但雙方的教師和校董會各自保持獨立。[35][36]2009年,學院陷入「部分人士認為是右派企圖掌管學院校董會與經營權的一場爭鬥」,當時引起全國性關注。[37][38]夏默學生聯盟則將該校學生組織起來,於2010年2月的校董會中表達抗議。[39][40]隨後,由教師、校友和與會人士(夏默民主治理團體)發起的不信任投票,迫使院長托馬斯·林賽(Thomas Lindsay)於2010年4月下台。[41]林賽的繼任者是芝加哥都會區建築師兼學院資深董事愛德華·努南(Ed Noonan)。[41]
學術
編輯名著課程
編輯夏默學院是美國四所「名著課程」院校之一。[42][43][c]「名著運動」起於約翰·厄斯金(John Erskine)的研究工作,他於1919年哥倫比亞大學創辦的蘇格拉底研討會就是採用「名著」。[44]厄斯金的同事莫蒂默·阿德勒深受該研討會的影響,並開始相信教育的目的是要契合學生的心智「對優秀的個人著作所進行的研究…其中伴隨著各種思想、價值觀及呈現形式的討論,並彙整為人類藝術的成果。」[45]羅伯特·梅納德·哈欽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於1929年至1951年主政芝加哥大學, 也將哲學家阿德勒帶進大學,並全心全意支持他的教育理念。[46][47][d]1931年,哈欽斯實施了「芝加哥計劃」,即後來成為著名的「哈欽斯計劃」(Hutchins Plan)。[48]
哈欽斯的名著課程依序由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所組成,在這些知識學門的範疇中,被認為融合了過去及現在的作品。此外,最後會以哲學和歷史作為所有課程的總結。而教學著重的是採用顯著成效的教育技巧,將這些聰慧的學生安排在小班級裡,在那裡進行討論能取代獨自論述。…同時,為了保持高學術水準,並接觸到「知識的新領域」,學院教學法著重在閱讀原著(儘管有時非一成不變,但定義相當於名著)。[23][e]
1896年,芝加哥大學將夏默納入旗下,1950年夏默完全採納的哈欽斯計劃,連芝加哥大學教學大綱、綜合考試及幾名講師也被納入該計劃中。[49] 1951年,哈欽斯離校後,芝加哥大學放棄了他的計劃,但夏默卻將該計劃予以保留,並沿用了幾十年。
夏默學院選取了200本圖書作為學生的書目閱讀清單,這些書大體上都體現了哈欽斯計劃的初衷;學院還謹慎地選取新著作添加到核心課程中,其中包括這些經典完成時,並未有留意其著作的聲音出現。[51] 現在的書目清單囊括了諸如小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卡羅爾·吉利根(Carol Gilligan)、弗朗茨·法農(Frantz Fanon)、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以及其他當代作家的著作。[51]有別於傳統領域,讀物是以廣博的歷史和哲學主題所構成。小型研討會是學院唯一的教學形式,甚至自然科學的教學都要透過研討過程。各班級平均由8名學生組成,最多不超過12名,閱讀和討論僅限第一手來源資料。[42] 教師又稱作「協作人」,他們時常被直呼名字。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雖然協助研討的進行,但也可以少量地加入談話,夏默稱之為「分享研討法」(shared inquiry),意思是「課文才是教師,教師職員的立場是協助課文與學生之間產生共鳴。」[49]
課程設置
編輯夏默授予學生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專修範圍的學士學位。學院有三分之二的課程是必修的核心課程。其餘課程都是選修,但其中四分之三必須是學生已選定好的專修範圍。選修課提供學生在特定領域能有深度研究,或在語言和數學方面提供基本技能指導,並經常在每一門課程專為一兩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52]學生可以在伊利諾伊科技學院和同樣位於該校園內的范德庫克音樂學院申請跨校選課;以這種方式所提供的課程,包含了實驗室科學、高等數學,音樂史和音樂理論。[53]
核心課程
編輯夏默學院核心課程的一個順序,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跨學科研究中的16個必修課程。基礎研究課程,編號一與二,通常是安排在最初兩年。接著是進階研究課程,編號三與四,被安排在最後兩年。進階綜合研究課程,編號五與六,被安排在高年級。[54]
人文科學 | 社會科學 | 自然科學 | 綜合研究 | |
---|---|---|---|---|
一 | 藝術與音樂 | 社會、文化與人格 | 化學定律與模式 | 分析、邏輯與修辭學 |
二 | 詩作、戲劇與文學作品 | 西方政治傳說 | 演化、遺傳學與動物行為 | 數學原理與創造 |
基礎研究綜合考試 | ||||
三 | 哲學與神學 | 國家與社會近代理論 | 光、運動與科學解釋 | |
四 | 人文科學學術評論(現代啟蒙) | 社會科學方法論 | 量子物理學與分子生物學 | |
各科研究綜合考試 | ||||
五 | 西方文明歷史與哲學:古世界至中世紀 | |||
六 | 西方文明歷史與哲學:中世紀至19世紀 | |||
畢業論文 |
人文學科核心課程始於視覺藝術和音樂研究,並進展至文學、哲學和神學。人文學科核心課程始於視覺藝術和音樂研究,並進展至文學、哲學和神學。 夏默在人文學教學方面,對18世紀及其以後所有接近人文科學理論的重要著作進行整合,這些著作包括馬丁·巴博的《我和你》, 艾瑪努爾·凱特的《裁決批判》, 弗雷德里奇·尼爾茲的《超越善惡》,索倫·齊爾克珈德的《恐懼顫慄》等。夏默以這些著作為藍本,設計成學院的「人文學批判評估課程」,而就是這些課程使得夏默的人文科學發展到極致。[56]
社會學系列課程以「個人與社會研究」課程為開端,然後進入到「典型政治思想」課程的教學,進而進入第三階段課程-「現代社會和政治理論」,並以"社會需求理論"結束全部課程。這些課程以社會學統計與解釋法、 語言理論, 以及20世紀社會思想(如:克利福德·格爾茲的《文化詮釋》, 保羅·福萊爾的《被壓迫人教育學》,米歇爾·弗克爾特的《紀律與懲罰》和卡爾·曼哈姆的《空想與烏托邦》)為核心。[57]
夏默的自然科學核心課程以公元前6世紀的早期蘇格拉底哲學家的著作為起點,隨歷史進程而不斷發展。第一階段學科課程涉及原子理論,如進化與遺傳學;第二階段是動物習性;第三階段是光學與相對論;最終以量子物理與分子生物學作為課程的最後階段。夏默學生的自然科學閱讀清單包括阿爾伯·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的《相對論》, 伊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的《光學》,理查德·弗曼( Richard Feynman)的《光和物質的奇異性(QED)》,安東尼·拉瓦斯爾(Antoine Lavoisier)的《化學元素》,以及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物種起源》。[58]
學生的第一階段基礎綜合課即是根據所讀原文的要求,掌握基本的精讀和辯論技能;第二階段則要求學生依照古代和現代幾何學與倫理體系的發展階段,修讀邏輯學和數學;[54] 為進入更深層次課程的學習,學生還要結合自己所學過的其他課程與現在的課程進行探索性聯繫,找出它們的關聯性,這是夏默課程的最高階段。學生所讀書目以時間順序按編年體排列,以展示它們之間的歷史關聯性。書目以古代敘事詩《吉爾伽美什史詩》和荷馬的《伊利亞特》為開端,以喬安·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浮士德》和格奧爾格·威爾姆·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歷史緣由》作為最後階段的書目。[59]
寫作計劃、綜合考試與畢業論文
編輯學生在每學期默的最後一周被要求完成一項學期寫作計劃(即人們熟知的「寫作周」),學生應結合導師的要求選定題目。寫作計劃的成績不會計入學分,但在年終會議上會受到任課教師的審查,是學生升學的必備條件。在進入高年級學習前,學生也被要求完成一篇有實質研究內容的個人論文。[60]
學生要獲得畢業文憑,必須通過至少兩項綜合考試,每項考試都是持續數天的閱讀與寫作,也有口頭測試內容。他們完成基礎階段的學習後,都必須通過基礎課程綜合考試,以便進入更高一級課程的學習。[54][60]高年級課程完成後,還必須通過至少一項所學專業的綜合考試,這項考試通常是對所學課程的集中測試。[60]
學生在大學四年的最終學習成效以畢業論文來體現。畢業論文通常採用立論文和說明文,但也可是原創小說、詩歌、一場表演或者一項視覺藝術作品。學院鼓勵學生對自己的論文進行答辯,公眾也會被邀請參與他們的答辯會。[60]
特色課程
編輯1981年,夏默創辦了周末大學課程,允許在職的成年人參與每月第三個周末密集的課程計劃,並許諾他們四年內可以畢業。[61][62] 周末大學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的甚至要往返遙遠的佛羅里達和紐約,他們的年齡介乎23歲至70歲。[63] 2010年,這類學生有35至40名。 [64]
1961年,夏默首次為學生提供在巴黎為期一年的國外學習計劃,1963年起每兩年提供在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習計劃。[65][66] 夏默允許8至15名學生在教授的帶領下,花費一至兩個學期研讀「牛津-夏默課程」。[67] 學生在第三和第四學年的每一個學期,要從核心課程中選取一門課專修,而其餘課程則按照牛津大學的學習科目作個人或小組學術輔導,具體科目由學生自主選定。[68] 現在「牛津-夏默課程」已與牛津大學課程緊密相連。夏默的國外學習計劃創立於1985年,允許學生與來自牛津大學和美國其他學院的學生一起居住。[69]
夏默為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教師設計了提供研究生水平的典籍課程教案。學院不為這些研究生提供獎學金,但他們能從這個課程中獲得職業發展信用。該課程以為教師提供所需背景知識的方式補充傳統教育的不足,從而更加豐富他們的課堂教案。[70] 這項課程與愛德華·唐納德·海斯卿二世(E.D. Hirsch, Jr.)於1986年創立的「核心知識基礎」相伴發展。愛德華是《文化知識:美國人需要知道什麼》一書的作者,[71] 這本書旨在提升人們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共識。[72]
2007年,夏默實施「典籍+法律課程」計劃,為學生提供與芝加哥肯特法學院(Chicago-Kent College of Law)的聯動教學,允許學生將第一年法學院的學齡與夏默學齡連續計算,他們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總時間是5年而不是7年。[73] 2009年,夏默還與哈羅德華盛頓學院(Harold Washington College (HWC))實施這種聯合辦學計劃。華盛頓學院是少數幾所提供典籍課程的大學之一,夏默允許華盛頓的學生報讀一門夏默課程,[74] 鼓勵他們獲取夏默的的學士學位。[75]
教師
編輯截至2009年,夏默有11名全職教師及2名教師,[76] 期中12人具有博士學位;4人於1978年隨學院遷入沃基根。全部教師平均至少有21年的教齡,[77]師生比例為1:8。[76]夏默教師具備跨學科教育能力,「能教授任何一門核心課程是他們的理念」。[33][f]
入學條件
編輯報讀夏默的學生要進行學術潛能評估:如果不具備最低成績平均積點(GPA),則要求合格的考試成績。夏默確信所招收的學生對學院有益並對知識界有作為。[78] 報讀者需要撰寫一份分析性的學術文章,以展示他們的創造性才能;除此之外,面試也是入學的重要條件。[79] 對於那些在職的、有大學經歷的申請者,他們屬於典型的非寄宿生,但入學條件也參照寄宿生的標準執行。[67] 報讀夏默的申請者成功率為90%,但學院在接受申請之前,會儘量奉勸不符合條件的申請者不要向學院提交申請書。[80][81]以4分為滿分的GPA成績,夏默要求申請者必須達到3.29分。[82] 夏默依照美國廣泛採用的標準化大學入學考試要求,在「成績平均績點」和「學術評估測試」兩項平均綜合成績中,最終的入取率分別是28%(92屆)和19.17% (90屆)。[82][83]
夏默的早期招生計劃也接受在讀的高中生入學,這項計劃起於1950年。[33] 當時,該計劃得到福特基金會、卡耐基基金會和其他基金會的支持。[78] 進入學院的10年級和11年級高中生(16或17歲)會學習與其他學生同樣的課程。學院會考慮給那些在某些方面有濃郁興趣的學生實施激勵機制,激發他們自主的學習態度,使他們將對知識的渴望作為一種最重要的能力來對待。[78] 夏默也積極鼓勵那些在家自學的學生報考,並特別他們提供適當的教育證明(如那些缺乏成績單的在家自學者)。[84] 2008年,有16%的新生就是年少的高中生或同齡的在家自學者。[85]
2009年至2010年,學院全日制學生的學雜費是21000美元,食宿費是12000美元。有91%的本科生會得到學院的資助,每個學生平均的全部資助額為10594美元。[86]
辦學成績
編輯綜合排名 | |
---|---|
全國名次(文理學院) | |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87] | 未排名 |
《華盛頓月刊》[88] | 82 |
2009年,由《華盛頓月刊》組織的院校排名中,夏默位列文科類第82名,[89] 而當時的《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未排定夏默的名次。[90] 2006年,在基於「穩健頂尖」、「傳統自由」和「忠誠度」因素的全美50所院校的選拔賽中,夏默獲選第一名。這次選拔的目的是要突出「課程應該採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與美國人開拓創新的核心價值觀和西方活躍的思想傳統聯繫起來」。[91] 美國巴朗系列教育有限公司認定夏默是其三百所最優質的學院客戶之一,並闡明「夏默課程的成功取決於對知識詮釋的偉大理念和教師在教學上的協調技能,這些教師因能夠將『想象』變成「輝煌」而受到人們的稱讚」。[92] 2000年,《新聞透視》雜誌認定夏默為一所全國最政治正確的學院。一份被認可的列表顯示:「一所具有影響力的傳統課程的院校不會被多元化和差異化的時髦教育現象和盲目崇拜所困擾」。[93]
2007年,夏默加入了由非盈利組織—教育保護協會發起的全國性聯合抵制大學排名調查活動。[94] 第十任院長威廉·格雷格·賴斯說「夏默之所做得好,是我們時常告誡自己要與時俱進,不斷與過去的最傑出的理性思想保持一致,不為美國新聞上的說三道四所折服」。[95] 幾乎所有的夏默學生都要參加GRE學考試,這是一項標準化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大四學生的考分會超過其他三個低年級的考生,根據91屆的平均錄取分值分析,他們「被認為在考試的口頭表達與分析項目中,得分排在最優位置」。[96][97]2009年《華盛頓月刊》的一份報告顯示,夏默在美國文科類院校排名中,哲學博士研究生比率位列第三名。[98]1998年威斯康星大學的一份研究認為,在文科類院校中,夏默博士生的比率是最高的;在全國本科生的排名中居第三名。[96] 據高等教育數據分享機構的研究顯示,夏末位列全美大專院校哲學博士畢業率的第七位;而在語言類院校其哲學博士比率位居第一。[99][100]
校園
編輯2006年,夏默重新將校園定位在伊利諾伊科技學院的校園內。在過去的25年中,夏默校址在伊利諾伊州的沃基根, 是由老舊房舍、舊女青年基督會和一幢公寓大樓組成的鬆散集合體。[102][103] 第十任院長賴斯相信,新校址可以更廣泛地吸引學生和捐贈者,還會擴大對學生的服務範圍(如:餐廳和體育設施),並有機會同科技學院進行學術合作。[104][105]
120英畝(48.6公頃)的中心校園被第33街和伊利諾伊大街所圍繞,距芝加哥環城路南部約3英里,歷史上與芝加哥南面的布朗茲維勒(Bronzeville)相鄰。.[106][107] 夏默校址曾以黑人都會區聞名,歷史上這一地區有許多著名的非裔居民和機構,是芝加哥的一處地標,20世紀50年代曾興旺一時。[108]那一時期留存下來的一些建築物於1986年被聯合編入國家史跡名錄,1998年被評定為芝加哥地標。[109][110]
夏默現在的校園由現代派建築師盧德維格-密斯-凡德羅主持設計,該建築被《紐約時報》評為20世紀偉大的建築藝術造型之一。[111] 凡德羅曾為伊利諾伊科技學院校園構想主要設計計劃,結果有20項設計作品被院方採納,這是他最具雄心壯志的設計工程之一,也是他在世界建築業界設計成果的最偉大展現。[112] 校園的園景工程由凡羅德的同行密友歐非雷德-科爾德維爾主持設計(Alfred Caldwell),該工程是普列里景觀建築師學院的最後一件代表作。[113][114] 1976年,美國建築師學會將這個景觀評定為全國200處最重要的景觀建築藝術之一。[115] 2005年,科技學院的主校園被登錄《國家史跡名錄》。[116]
夏默占地17000平凡英尺(1580平方米),這裡之前是天然氣科技協會大樓聯合體的第一層和第二層,曾長期租個伊利諾伊科技學院使用。[36]這幢由凡德羅的設計的連體大樓建於1947年和1955年之間,共有四棟建築組成,南面的建築臨近美國的第一個工業核反應堆。[101]
選擇寄宿的學生住在岡薩雷斯大樓,該大樓於2008年被完全改造為純公寓式住宅。[118][119] 夏默有通往保爾-V-格爾文圖書館的入口,該圖書館是伊利諾伊科技學院的主要研究型圖書館,藏書180萬冊,25500種期刊和廣泛的電子文檔資源。[120] 夏默在從沃基根遷來時,也將自己的1.5萬冊圖書存於這個圖書館。[121]
科技學院對夏默學生開放的其他設施包括「麥考密克·丘比猶校園中心」(MTCC), 該中心由享有國際聲譽的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於2003年設計建造。[117][122] 該里是學生的主要活動中心,設有快食店、新聞站、休息區、會議中心、計算機工作站、書店和大禮堂。[122] 夏默學生還可使用科技學院的主要體育場所、臨近大學體育隊的凱亭體育中心,該中心向學生提供拍球戲、保齡球、攀岩、各式舞蹈運動以及班級間的籃球、排球、足球對抗賽。[123]
學院管理
編輯夏默是一家非盈利性的法人機構,設有一個獨立且永續存在的「受託人委員會」,由她管理學院事務和財產。委員會授權給學院最高執行官-院長、教務長以及與學術事務相關的教師,由他們管理學院事務。[124]截至2009年,這個委員會共有36名成員(包括3名學生和2名教師),最終會發展到40名,總負責人是聖約翰大學校長克里斯多夫-B-納爾森(Christopher B. Nelson)。[125]
「推進全民化管理是受託委員的一個使命」,夏默說,「在世界高等教育機構中,能在更廣的圍內致力於內部自治是很稀罕的事」。[6] 1977年以來,夏默已經開始由一個叫做評審議會的團體在學院實施內部自治,由儘可能多的公眾選出的學生和教師擔任所有的行政機構成員,包括受託委員會成員,這樣,傳統學院和大學自上而下的官僚主義作風,在夏默會被盡職盡責的民主對話所取代。[126] 「評審議會」沒有法律上的授權,但卻在管理學院的重大事情,夏默說,「這就是基於『公共評審』而形成的一種管理制度,使執行者具有忠誠的職業操守」。[127] 就在夏默非正式遷入沃基根校址前的幾年裡,「評審議會」於1980年就依章程正式運作。[128]「議會」的投票成員包括學生、教師、行政人員、職員和受託人。[129] 校友也是「議會」的成員,但不投票。「議會」向學院的管理部門提供建議,並通過其在議會委員會的權限指導學院的商業、學術、計劃、預算、招生、投訴、金融援助、和學生生活等事務。「議會」的全部成員由教師、職員和議會選出的學生組成。[130]
夏默學生也會派出代表自由參與科技學院的「學生自治協會」(SGA),,充當校方與表達學生觀點之校園論壇的聯絡員。[131][132]
學生生活
編輯《紐約時報》稱夏默為「美國最袖珍的文科院校之一」,並將這裡的學生描述為「... 只知道在畢業時發表告別演講,是不入流的大學生。他們所鍾愛的只有書本,而對傳統的教育風格不屑一顧。許多人認為這些學生並沒有良好的大學經歷」。[133] 夏默學生傾向於個人主義,熱衷成為思想家,這激發了人們的質疑與好奇。[134]2009年,夏默招收了100名學生,他們來自國內22個州,而且多數來自伊利諾伊州;另有2名來自外國的學生。[76]學院80%的學生為白人,40%的學生年齡為25歲。首年入讀的全日制學生,有70% 會進入第二學年繼續就讀;55%會在6年內畢業。
排外性的兄弟會與姊妹會以及其他組織在夏默是不被允許的,學院沒有組織自己的俱樂部或體育項目。[135] 夏默有邀請所人共餐的傳統,這種傳統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沃基根校園,這一天,大家會聚集在一起享用家常便飯,同時談論感興趣的話題,並最終促成了評審議會的誕生。[128]歐倫傑馬術節是夏默兩年一度的才能展示會,這項活動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的學院傳統活動。這一天,學院會邀請學生、教師、校友進行個人或集體的詩朗誦、唱歌、彈奏樂曲或講笑話。[136]
1967年,在人文系教授艾琳·布坎南(Eileen Buchanan)的指導下,夏默為學生開設了戲曲課程。布坎南也是一名職業演員和導演, 他以自己的導演創作補充了夏默課程的不足,為那些想參與戲曲事業的學生提供了機會。[137] 夏默學生在芝加哥本地上演的作品有安東·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凡亞叔叔》和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的《佛吉亞獨白》[138][139]
學生日常活動除使用科技學院的「MTCC」和體育設施外, 也能參加科院發起的150餘個學生組織,包括學生運作的《里特雜誌》和校園廣播電台,並可在電台主持自己的節目。[140][141]
學生並不依照特定的職業技能選擇畢業設計,[96] 大部分的學生會繼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他們中50%的人會獲得碩士學位;21%的人會繼續攻讀博士學位;[97][142]另外10%的人會報讀法學院,5%的人選擇商科學院深造。[92]
校友
編輯截至2008年,夏默宣稱其健在的校友有5,615人。[2]其中有將近25%的畢業生從事教育工作(從小學到大學都有),7%從事律師職業,還有7%從事電腦軟件工作。其餘的畢業生則活躍在社會各個行業,從諮詢業到社會服務業,以及非盈利性組織等。[67]
塞繆爾·W·麥考爾(Samuel W. McCall)曾經是馬薩諸塞州第八屆議會區的美國眾議員,後又成為馬薩諸塞州長,他於1860年代曾就讀芒特卡羅爾神學院。[143]夏默畢業生也涵蓋詩人和作家,如在夏默發起數年詩歌比賽的彼得·庫利(Peter Cooley),詩歌比賽是全美詩人協會之大專院校詩歌獎項的組成部分之一;詩人斯蒂芬·多賓斯(Stephen Dobyns);以暢銷作《火山》一書獲得普利策獎提名的作家約翰·諾爾曼·麥克萊恩(John Norman Maclean);曾獲頒墨水瓶獎的漫畫原作者及編輯凱瑟琳·艾恩伍德(Catherine "Cat" Yronwode)。[144]夏默校友也包括著名政治理論家,如研究阿拉伯-以色列衝突的學者艾倫·道蒂(Alan Dowty);著有前瞻性的《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一書的作者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Keohane);政治家、前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的全國秘書長C·克拉克·基辛格(C. Clark Kissinger);國際形勢分析家肯·克納布(Ken Knabb)[145];計算機先驅尼克·皮彭格爾(Nick Pippenger)和丹尼爾·J·桑丁(Daniel J. Sandin)也曾在夏默就讀;以及實驗藝術家勞麗·施匹格爾(Laurie Spiegel)和肯·弗里德曼(Ken Friedman)。[146]
其他夏默的知名校友還包括女歌手兼作曲家菲比·斯諾(Phoebe Snow);醫學發明家、《石板》雜誌的專欄作家、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悉尼·斯皮瑟爾(Sydney Spiesel);惠特曼學院(Whitman College)古典學教授伊麗莎白·范迪弗(Elizabeth Vandiver);作家、社會活動家、網絡出版商希瑟·科琳娜(Heather Corinna);計算機軟件製作人史蒂夫·海勒(Steve Heller);哲學家和國際象棋大師--傑西·克萊(Jesse Kraai);佛羅里達州聯邦眾議員羅恩·舒爾茨(Ron Schultz)[147]1999年,芝加哥企業家和夏默畢業生彼得·哈尼格(Peter Hanig)協辦了一場國際室外藝術展「奔牛節」(CowParade)。[148]
註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 Shimer Colleg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s.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2010-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 ^ 2.0 2.1 Shimer College Profile (PDF). R.H. Perry & Associates: 6. [2010-04-28].
- ^ Self Study Report 2011,第154頁.
- ^ Self Study Report 2011,第11頁.
- ^ Grossman, Ron. Shimer College in Power Struggle (fee required). Chicago Tribune. 2010-01-27 [2010-05-05].
- ^ 6.0 6.1 Shimer College Catalog 2009,第30頁.
- ^ Bonham 1883,第219頁.
- ^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School and Society. 1936, 43: 873. ISSN 0036-6455.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9.0 9.1 An Act to Incorporate the Mount Carroll Seminary. Laws of the State of Illinois Enacted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1867, 1: 13. OCLC 38559494.
- ^ History of Carroll County 1878,第344頁.
- ^ Bonham 1883,第207頁.
- ^ History of Carroll County 1878,第348–349頁.
- ^ Annual Register; July 1897 – July 1898 18–19.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39. 1898. OCLC 2068936.
- ^ 14.0 14.1 14.2 Eells, Walter Crosby; Bogue, Jesse Parker (編). American Junior College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1952: 203. ISSN 0065-9029.
- ^ Tinling, Marion. Women Remembered: A Guide to Landmarks of Women's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6: 486. ISBN 0313239843.
- ^ Davis, Wayne. How to Choose a Junior College: A Directory for Students, Parents, and Educator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39: 100. OCLC 4803155.
- ^ Gage, Harry Morehouse (編).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if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econdary Schools. 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econdary Schools: 57. 1920. OCLC 1607454.
- ^ Moorhead 1983,第64頁.
- ^ Moorhead 1983,第110頁.
- ^ Moorhead 1983,第158–159頁.
- ^ Episcopal Church General Convention. The Episcopalian (New York: Church Magazine Advisory Board). 1963, 128: 37. ISSN 0013-9629.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Stem, George 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llectual Climate in College Environment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1963, XXXIII: 5–41. ISSN 0017-8055.
- ^ 23.0 23.1 Jencks, Christopher; Reisman, David. From the Academic Revolution: Shimer College. Phi Delta Kappan (Phi Delta Kappa International). April 1966, 47 (8): 416. ISSN 0031-7217.
- ^ Moorhead 1983,第144頁.
- ^ Severson 1975,第13頁.
- ^ Severson 1975,第14頁.
- ^ Maclean, John. Shimer: A Small Place But Loved (fee required). Chicago Tribune. 1974-12-24 [2010-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 ^ 28.0 28.1 Unger, Robert. Tiny Shimer College Gets Bill Extension (fee required). Chicago Tribune. 1977-11-28 [201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 ^ Moorhead 1983,第196頁.
- ^ 30.0 30.1 Schilling, Thomas. Tiny College Gets Growing Pains After Move to Waukegan (fee required). Chicago Tribune. 1982-06-29 [201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 ^ Moorhead 1983,第199頁.
- ^ 32.0 32.1 Golab, Art. Long Road to Rebirth at Shimer College; New Quarters, Old Curriculum Spell Success (fee required). Chicago Sun-Times. 1995-12-11 [2010-05-06].
- ^ 33.0 33.1 33.2 Henderson, Harold. Big Ideas; Tiny Shimer College Has Survived For 135 Years On Great Books, High Hopes, And Very Little Money. Chicago Reader. 1988-06-16 [201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3).
- ^ Shimer College. 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 [2010-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0).
- ^ College Celebrates Move to Chicago (fee required). Chicago Tribune. 2006-10-09 [201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 ^ 36.0 36.1 Epstein, David. Great Books and City Lights. Inside Higher Ed. 2006-01-23 [201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
- ^ Isaacs, Deanna. Who's Buying Shimer?. Chicago Reader. 2010-02-25 [201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1).
- ^ Troop, Don. At a Tiny College, an Epic Battle Over Academic Authority.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0-02-25 [201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1).
- ^ Paquette, Ron. The Cave-Dwellers of Shimer. Minding the Campus. 2010-04-30 [2010-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8).
- ^ Goldstein, Linda. Shimer Students Protest Outside Their Board of Trustees Meeting. IIT TechNews. 2010-02-23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9).
- ^ 41.0 41.1 Troop, Don. Shimer College Ousts Its President.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0-04-20 [201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3).
- ^ 42.0 42.1 Ritter, Jim. A Bachelor's in Books?: Shimer College Brings Great Books Curriculum to City. Chicago Sun-Times. 2006-10-06 [2010-04-25]. (原始內容 (fee required)存檔於2012-11-04).
- ^ Casement 1996,第34頁.
- ^ Mayer, Milton. Great Books. Life. 1946-10-28: 2–7. ISSN 0024-3019.
- ^ Adler, Mortimer J. The Paideia Proposal: An Educational Manifesto. New York: Touchstone. 1982: 32. ISBN 0684841886.
- ^ Beam 2008,第41–43頁.
- ^ Robert Maynard Hutchi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9).
- ^ Wilcox, Clifford. Robert Redfiel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Anthropology 1st paperback.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06: 79, 101. ISBN 0739117777.
- ^ 49.0 49.1 Kavaloski 1979,第235頁.
- ^ Hutchins, Robert Maynard. The Great Conversation: The Substance of Liberal Education.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1.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952: xiv. ISBN 0852291639.
- ^ 51.0 51.1 Casement 1996,第89頁.
- ^ Shimer College Catalog 2009,第17–18頁.
- ^ Shimer College Spring Registration for IIT/VanderCook Students. IIT Today.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7-11-19 [201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2).
- ^ 54.0 54.1 54.2 Mullaney, Kathleen. Shimer College: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a Structured Four Year Curriculum. National Great Books Curriculum. [201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2).
- ^ Isaacs, Deanna. So Long, Shimer. Chicago Reader. 2007-08-30 [201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9).
- ^ Humanities Courses. Shimer College. [201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3).
- ^ Social Science Courses. Shimer College. [201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Moon, Don. Natural Sciences at Shimer. Shimer College. [201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7).
- ^ Integrative Studies Courses. Shimer College. [201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60.0 60.1 60.2 60.3 Shimer College Catalog 2009,第21頁.
- ^ Wood, Deborah Leigh. Weekends Made for College (fee required). Chicago Tribune. 1981-11-29 [2010-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 ^ Weekend Program. Shimer College. [201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3).
- ^ The Shimer Experience: 1995–1997 Catalogue. Shimer College. [201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7-07-13).
- ^ Living for the Weekend College. Chicago Tribune. 2010-05-06 [201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1).
- ^ Colleges: Unknown, Unsung & Unusual. Time. 1963-04-19 [201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5).
- ^ Shimer-at-Oxford. The Living Church. 1967, 155: 6. OCLC 17345342.
- ^ 67.0 67.1 67.2 Peterson's Four-Year Colleges 37th. Lawrenceville, NJ: Thompson/Peterson's. 2006: 2249. ISBN 0768921538.
- ^ Shimer-in-Oxford (PDF). Shimer College: 5–6. [2010-04-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11-29).
- ^ Shimer-in-Oxford Program. Shimer College. [201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 ^ Shimer College Catalog 2009,第29頁.
- ^ E. D. Hirsch Jr. Cultural Literacy: What Every American Needs to Know.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7. ISBN 0394758439.
- ^ Learn About Us. The Core Knowledge Foundation. [201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8).
- ^ Jaschik, Scott. Will More Colleges Merge?. Inside Higher Ed. 2008-08-25 [201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1).
- ^ Carlson, Scott. A Campus Revival for the Great Book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1999-11-19 [2010-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6).
- ^ Dual Admissions at HWC. Harold Washington College. [201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6).
- ^ 76.0 76.1 76.2 Peterson's Colleges in the Midwest. Lawrenceville, New Jersey: Peterson's. 2009: 61. ISBN 0768926904.
- ^ Quick Facts. Shimer College. [2010-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9).
- ^ 78.0 78.1 78.2 Complete Book of Colleges 2005 revised. New York: Princeton Review. 2004: 1335. ISBN 0375764062.
- ^ Admission & Finance. Shimer College. [201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Shimer College. Best Colleges 2010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1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31).
- ^ Asher, Donald. Cool Colleges: For the Hyper-Intelligent, Self-Directed, Late-Blooming and Just Plain Different 2nd. Berkeley, California: Ten Speed Press. 2007: 22. ISBN 1580088392.
- ^ 82.0 82.1 Shimer College. CollegeData. [2010-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4).
- ^ For ACT percentile: ACT High School Profile Report (PDF). ACT: 10. [2010-02-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8-27).. For SAT percentile: SAT Percentile Ranks for Males, Females and Total Group (PDF). CollegeBoard. [2010-05-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11-22).
- ^ Dennis, Jeanne Gowen. Homeschooling High School: Planning Ahead for College Admission. Lynwood, WA: Emerald Books. 2004: 244. ISBN 1932096116.
- ^ Entering Class by the Numbers (PDF). Symposium (Shimer College). Fall 2008: 2 [2010-04-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6-09).
- ^ Peterson's College Money Handbook 2009 26th. Lawrenceville, NJ: Peterson's. 2008: 448–449. ISBN 0768926254.
- ^ Best Colleges 2021: National Liberal Arts Colleges Rankings.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16-09-12.
- ^ 2020 Rankings - National Universities - Liberal Arts. Washington Monthly. [2016-09-06].
- ^ The Washington Monthly Liberal Arts Rankings. The Washington Monthly. 2009 [200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7).
- ^ Liberal Arts Colleges Rankings. America's Best Colleges 2009.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09 [2009-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8).
- ^ All-American Colleges: Top Schools for Conservatives, Old-Fashioned Liberals, and People of Faith. Wilmington, Delaware: Intercollegiate Studies Institute. 2006. ISBN 71849223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 ^ 92.0 92.1 Barron's Best Buys In College Education 7th. Hauppauge, New York: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2002: 132–134. ISBN 0764120182.
- ^ Hussain, Rummana. Shimer College Proud of Non-P.C. Rating. Chicago Tribune. 2000-09-28 [2010-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7).
- ^ Presidents' Letter. The Education Conservancy. 2007-05-10 [2010-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5).
- ^ Shimer College Joins Anti-Rankings Effort. Shimer College. [2010-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96.0 96.1 96.2 Sweeney, Annie. Magazine Lauds Shimer College. Chicago Sun-Times. 2000-10-03 [2010-04-27]. (原始內容 (fee required)存檔於2012-11-04).
- ^ 97.0 97.1 Flink, John. Small Shimer College Ranks High in Sending Students on to Ph.D.s (fee required). Chicago Tribune. 1998-01-26 [2010-04-23].
- ^ Liberal Arts College Rankings. College Guide. [2010-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7).
|journal=
和|work=
只需其一 (幫助) - ^ Bourque, Susan C. Reassessing Research: Liberal Arts Colleg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Daedalus. 1999, 28 (1): 265 [2010-04-27].
- ^ Where Linguistics PhDs Received their Undergraduate Degrees. Inside College. Inside College. [201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1).
- ^ 101.0 101.1 Buildings – past and present, extant and non-extant – known to have been used by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cago), 1940–2010.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1).
- ^ Moran, Dan. Celebrating Shimer. The Waukegan News-Sun. 2003-05-17 [2010-05-04]. (原始內容 (fee required)存檔於2012-11-04).
- ^ College Celebrates Move to Chicago (fee required). Chicago Tribune. 2006-09-06 [2010-04-22].[失效連結]
- ^ Shimer College OKs Move to IIT campus (fee required). Chicago Tribune. 2006-01-20 [2010-04-22].
- ^ Bell, Barbara. Struggling College May Move; Shimer Considers Relocating To IIT (fee required). Chicago Tribune. 2005-11-23 [2010-04-22].
- ^ IIT History – Inventing the Future.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Visitor Information.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8).
- ^ Excerpt from the National Register Nomination for Chicago's Black Metropoli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30).
- ^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Inventory/Nomination: Black Metropolis Thematic Nomination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85-11-07 [2010-04-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10-08)
- ^ City Council Approves "Black Renaissance" Literary Landmarks. City of Chicago.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5).
- ^ Mies van der Rohe Dies at 83; Leader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New York Times. 1969-08-19 [201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5).
- ^ Mies at IIT.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0).
- ^ Domer, Dennis. The Last Master (PDF). Inland Architect Magazine: 69. [2010-04-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7-13).
- ^ Alfred Caldwell.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8).
- ^ Schweiterman, Joseph P; Caspall, Dana M; Heron, Jane. The Politics Of Place: A History of Zoning in Chicago. Chicago, IL: Lake Claremont Press. 2006: 51. ISBN 1893121267.
- ^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Inventory/Nomination: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cademic Campus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5-08-12 [2010-04-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10-08)
- ^ 117.0 117.1 Reed, Cheryl. IIT Architect Would Love Encore; Designer Of Student Center Would Like To Build High-Rise Here. Chicago Sun-Times. 2003-10-01 [2010-04-23]. (原始內容 (fee required)存檔於2012-11-04).
- ^ Housing Choices for Current Gunsaulus Hall Residents.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Gunsaulus Hall.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6).
- ^ IIT Libraries 2007 (PDF).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0-04-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5-25).
- ^ Pagelow, Ryan. Mega Book Sale; Shimer Moves Library to Chicago Campus, Selling 10,000 Books; Get-Out-Of-Town Sale. The Waukegan News Sun. 2007-01-11 [2010-04-22]. (原始內容 (fee required)存檔於2012-11-04).
- ^ 122.0 122.1 Kamin, Blair. 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Lessons fro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178. ISBN 0226423212.
- ^ Intramurals and Recreation.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4).
- ^ Shimer College Catalog 2009,第31頁.
- ^ Isaacs, Deanna. The Conservative Menace. Chicago Reader. 2009-12-10 [201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1).
- ^ Kavaloski 1979,第243頁.
- ^ Constitution of the Assembly 2008,第2頁.
- ^ 128.0 128.1 Shiner, David; Wikse, Jack. On Not Knowing the Particulars: The Mission of the Assembly. Promulgates. [201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3-07).
- ^ Feldman, Sam. Big Trouble at Little Shimer: What’s Happening to Chicago’s Great Books College?. Chicago Weekly. 2010-04-03 [201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4).
- ^ Constitution of the Assembly 2008,第9–11頁.
- ^ Bylaws of the Student Government Association of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udent Government Association of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1–12. 2009-09-22 [2010-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7).
- ^ About. Student Government Association of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 ^ Johnson, Dirk. Small Campus, Big Books. The New York Times. 2007-11-04 [201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9).
- ^ Peterson's Four-Year Colleges 2007. Lawrenceville, New Jersey: Thompson Peterson's. 2006: 2248. ISBN 0768921538.
- ^ Student Life. Shimer College. [2010-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2).
- ^ Orange Horse (PDF). Shimer College. 2008-11-15 [2010-04-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5-27).
- ^ Eileen Powers Buchanan,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Shimer College. [2010-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6).
- ^ Spring Theater – Uncle Vanya. Shimer College. [2010-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3).
- ^ Shimer College Theater to Present "The Vagina Monologues". IIT Today.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10-17 [2010-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2).
- ^ Liit Literary Magazine. IIT Today.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0-04-01 [2010-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2).
- ^ Shimer the Great Books College of Chicago (PDF). Shimer College: 13. [2010-04-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5-27).
- ^ Southwell, David. Shimer College's Graduates Go Far. Chicago Sun-Times. 1998-01-23 [2010-04-21]. (原始內容 (fee required)存檔於2012-11-04).
- ^ McCall, Samuel Walker, (1851–1923). Biographical Direc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10-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5).
- ^ References in order of mention:
- Rites, Masks, Light and the Poet's Craft: An Interview with Peter Cooley. The Southern Quarterly. 1984, 23: 77. ISSN 0038-4496.
- Stephen Dobyns. Poetry Foundation. [201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4).
- About John Maclean. John Maclean Books. [201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8).
- Cat Yronwode. Catherine Yronwode. [2010-04-28].
- ^ References in order of mention:
- Alan Dowty. Middle East Strategy at Harvard. 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1).
- Gourevitch, Peter A. Robert O. Keohane: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1999-09-01 [2010-05-10]. (原始內容 (fee required)存檔於2012-11-04).
- Sale, Kirkpatrick. SD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3: 56. ISBN 0394719654.
- Knabb, Ken. Public Secrets: Collected Skirmishes of Ken Knabb. Bureau of Public Secrets. 1997: 93. ISBN 0939682036.
- ^ References in order of mention:
- Nicholas Pippenger. Harvey Mudd College. [201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2).
- Daniel J. Sandin. Media Arts Fellowships. [201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6).
- The Register of Ken Friedman Collection 1964–197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201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1).
- Bosse, Joanne. Creating Options, Creating Music: An Interview with Laurie Spiegel. 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 1997, 12 (1 & 2): 81–87. ISSN 0749446 請檢查
|issn=
值 (幫助).
- ^ References in order of mention:
- Jerome, Jim. Named for a Train, Phoebe Snow Is on the Right Track with a Second Hit Album. People. 1976-03-22, 5 (11) [201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0).
- Who We Are. Slate Magazine. Washington Post.Newsweek Interactive. [201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3).
- The Faculty. Whitman College. [201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The Scarleteen Staff & Volunteers. Scarleteen. [2010-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6).
- Steve Heller's Home Page. Chrysalis Software Corporation. [201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10).
- Jesse Kraai. Washington Times.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 Representative Ron Schultz. Florida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1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Nevala, Amy E. Shimer's Novel Curriculum; Waukegan Liberal Arts College Teaches Students 'How To Think' With More Than 200 Classic Texts. Chicago Tribune. 2003-04-30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9).
- ^ Cubbage 2009,第91頁.
- ^ Bateman, Newton; Selby, Paul; Hostetter, Charles L. (編). The Frances Shimer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of Illinois and History of Carroll County II. Chicago: Munsell Pub. Co. 1913: 717. OCLC 1745414.
- ^ Moorhead 1983,第47頁.
- ^ Mayer, Milton S. Robert Maynard Hutchins: A Memoir.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297. ISBN 052007091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 ^ Smith, Jesse Alan. Chicago's Left Bank. Chicago: H. Regnery Co. 1953: 236. OCLC 1072972.
- ^ Shimer College Catalog 2009,第15頁.
- ^ David Shiner,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Shimer College. [201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9).
引用著作
編輯- Beam, Alex. A Great Idea at the Time: The Rise, Fall, and Curious Afterlife of the Great Books 1st. 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08. ISBN 1586484877.
- Bonham, Jeriah. Fifty Years' Recollections: With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Historical Events, Giving Sketches of Eminent Citizens Their Lives and Public Services. Peoria, Ill.: J.W. Franks & Sons. 1883. OCLC 3262599.
- Casement, William. The Great Canon Controversy: The Battle of the Books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6. ISBN 1557787425.
- H.F. Kett & Co (編). The History Of Carroll County, Illinois, Containing a History of the County—Its Cities, Towns, Etc. Chicago: H.F. Kett & Co. 1878. OCLC 3368934.
- Cubbage, Kent Thomas. America's Great Books Colleges and Their Curious Histories of Success, Struggle, and Failure (Ph.D.論文).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2009.
- Kavaloski, Vincent C.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Aspiration: A Critical Reflection. Kockelmans, Joseph J (編).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Park,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24–243. ISBN 0271023260.
- Moorhead, Patrick H. Shimer College Presidency 1930 to 1980 (Ed.D.論文). 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3. OCLC 9789513.
- Malmkus, Doris. Frances Wood Shimer, Cindarella Gregory, and the 1853 founding of Shimer College. Journal of Illinois History (Illinois Historic Preservation Agency). 2003, 6: 195–214. ISSN 1522-0532.
- Severson, Stanley. Responses to Threatened Organizational Death (Ph.D.論文).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5. OCLC 28780062.
- Constitution of the Assembly of Shimer College (PDF). Shimer College. 2008 [2010-04-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11-29).
- Frances Wood Shimer, 1826–1901. Mt. Carroll, Ill.: Shimer College. 1901. OCLC 13863166.
- Shimer College Catalog 2009–2011 (fee required). Shimer College. 2009 [2010-06-29].[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