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川陝爭奪戰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7月24日) |
背景
編輯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攻占北宋首都汴梁城(今河南開封),俘虜宋朝的兩個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發生了著名了「靖康之變」。徽宗九子康王趙構於在陪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南宋建立。趙構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
高宗在位初期年輕力壯,有意抗金,收復河山,重用主戰派,以李綱、宗澤為相鎮守汴京。曾多次大敗金兵,令局面稍為穩定。但是,後來高宗沒有對抗金朝的決心,聽信主和派的建議罷免了李綱、宗澤等人。高宗南逃揚州,不久宗澤亦憂憤而死。
後來金兀朮揮軍南下,提出要「搜山檢海捉趙構」。高宗南逃至杭州,把杭州升為臨安府,以備日後建都。金兀朮繼續揮軍南下,高宗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
由於南方氣候潮濕河道縱橫,再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兀朮撤兵北返。在北撤鎮江府時,被宋檢校少保、武勝軍,昭慶軍節度使、兩浙西路制置使韓世忠截斷退路,被逼入黃天蕩。宋軍以八千兵力圍困金兵十萬之眾,竟相持四十八日,最後金軍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北撤;途中又在建康府被武德大夫、英州刺史、淮南宣撫司統制岳飛打敗,從此金人不敢輕言渡江。兀朮從江南回軍之後,金國決定改變直接南下攻宋的路線,首攻川陝西,迂迴包抄。
建炎四年(1130年),知樞密院事張浚認為中興應當自關陝開始,考慮金人也許會先入陝取蜀,則東南不可保,所以請行為川、陝宣撫處置使。既抵興元府,金兵已取鄜延路,金將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興軍,宋將都按兵不動,不肯相援。而張浚得知康州防禦使、涇原路經略安撫使曲端在西軍中素有威望,欲委以重任,但曲端與張浚在對金作戰的看法上有分歧,以致埋下禍根。
陝州之戰
編輯陝州守將武節郎、閣門宣贊舍人、知陝州事李彥仙修葺城池,屯兵積糧,匯合四周義軍,洛陽,晉南等地的民兵也收其節制。李彥仙在守城期間還派出義軍屢次渡河偷襲金軍,史稱「民皆陽從金,而陰歸彥仙。金人必欲下陝州,然後專力西向。」
建炎三年(1129年)底,陝西金軍主將完顏婁室匯合諸路金軍圍攻陝州。當時陝州守將為李彥仙,李彥仙遣使向張浚求援,提出撤出陝州,避實就虛,扼守山險。但張浚沒有同意這一方法,要李彥仙死守,命令去曲端救援。但是曲端認為陝州的金兵圍攻之下難以守住,自陝西增援難以成功,且援軍有被金軍滅掉的危險,故為保存實力,按兵不動。
完顏婁室久攻不下,就把金軍分為十隊,使用鵝車、天橋、火車、衝車等多種攻城器械輪番進攻。金軍「以一軍攻擊,一日不下則歇泊,次日別輪一軍攻一日,十軍輪作十日攻擊,如不下次日聚十軍並攻一日,如是者凡三十三日,必要破城。攻擊之法,攻具畢施,其不當攻具者,皆背負雲梯,手執刀斧、弓箭,每隊以鼓在前,擊鼓一聲,則進行一步,毀渡濠池,鼓聲漸促,莫不爭先疾趨,並力齊登,死傷者雖滿地,而不敢反顧。」
陝州城中將士在李彥仙的指揮下堅持到次年正月,大小兩百餘戰,前後斃傷金軍數萬人。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十四日,陝州城彈盡糧絕,死傷滿營,終於被金軍攻陷。李彥仙等人突圍至黃河北岸,得知金兵在陝州城中「大縱屠戮」,恨曰:「金人所以殺戮過當者,以我堅守不下故也,我何面目復見世人乎!」憤而投河自盡,年僅36歲。
彭原店之戰
編輯金軍占領陝州之後,直逼潼關。右武大夫、忠州刺史、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吳玠與統制官張中孚、李彥琪等,奉川陝宣撫處置使司都統制曲端之命抗擊於彭原店,曲端則擁大軍屯駐於後方的宜祿。三月,金將撒離喝揮軍來攻,吳玠居高臨下,殊死一戰,仰攻的金軍傷亡慘重,不支敗走。撒離喝「懼自泣」,金軍中目為啼哭郎君。
不久,完顏婁室揮軍再戰,在金軍再次攻擊下,吳玠所部前軍稍有退卻,曲端不但不進兵支援,反而立即退往涇州(今甘肅涇川),吳玠遂戰敗。金軍乘勝進占邠州(今陝西彬縣),在進行燒殺後又退走。其實,曲端並沒有直接參加或指揮作戰,可能只是聽到部下報告此戰的激烈情況,即被嚇破了膽,反以吳玠違背他的節制,而將吳玠降為武顯大夫、知懷德軍事。不久,張浚即復吳玠原官職,改秦鳳路馬步軍副總管兼知鳳翔府事、轉忠州防禦使、權永興軍路經略安撫司公事。而曲端和吳玠也因此反目成仇。
富平之戰
編輯彭家店之戰之後,張浚不顧眾人反對,執意調動陝西五路宋軍,在富平要與金軍展開會戰。
戰前曲端上首曰:「不然,兵法先較彼己,必先計吾不可勝與敵之可勝。今敵可勝只羅索孤軍一事,然彼兵伎之習,戰士之銳,分合之熟,無異前日;我不可勝亦止合五路之兵一事,然將帥移易,士不素練,兵將未嘗相識,所以待敵者亦未見有大異於前日。萬一輕舉,脫不如意,雖有智者,無以善其後。又,自敵入犯,因糧於我,彼去來自如,而我自救不暇,是以我常為客,彼常為主。今當反之,精練士卒,按兵據險,使我常有不可勝之勢,然後徐出偏師,俾出必有所獲。彼所謂關中陸海者,春不得耕,秋不得獲,則必取糧於河東,是我為主,彼為客,不一二年必自困弊,因而乘之,可一舉滅矣!」 曲端對敵我雙方的力量的判斷是正確的,雖然陝西五路的宋軍合在一起有二十萬之眾,在數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但宋兵的戰鬥力與金兵尚有很大差距。但是張浚不聽,並以彭原店之戰失敗為由罷去曲端的職務。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張浚集結熙河路經略使劉錫、秦鳳路經略使孫偓、涇原路經略使劉錡、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環慶路經略使趙哲五路兵馬移師富平(今屬陝西),以劉錫為都統制迎擊金軍。
當時宋軍調用西軍幾乎全部兵力,步兵十餘萬,騎兵六七萬,號稱四十萬,對金軍有絕對優勢。戰前吳提議曰:「兵以利動,地勢不利,將何以戰?宜徙據高阜,使敵馬衝突,吾足以御之。」秦鳳路提點刑獄公事郭浩亦曰:「敵未可爭鋒,當分地守之,以待其弊。」諸將皆曰:「我師數倍於敵,又前阻葦澤,敵有騎不得施,何用他徙!」
金將完顏婁室親率數十騎來視察宋軍曰:「人雖多,壁壘不固,千瘡萬孔,極易破耳。」
金軍統帥完顏宗輔以完顏婁室為左翼,完顏宗弼為右翼,攻向宋軍。完顏婁室親選三千精騎,令扎哈貝勒率之,囊土逾淖,徑赴鄉民小寨,鄉民奔亂不止,踐寨而入,諸軍驚亂,遂薄宋軍。宋軍在劉錫的率領之下奮勇應戰,劉錡身先士卒,殺獲頗多。戰鬥中,完顏宗弼身陷重圍,部將韓常眼睛被宋軍弓箭射中,韓常大怒,拔下箭矢,一時間鮮血淋漓,韓常用泥土覆蓋創口,然後躍馬繼續作戰,金將完顏婁室找到了宋軍的薄弱處——趙哲統率的宋軍,於是以其所率的所有精銳騎兵衝擊趙哲軍,其餘四部不及援救,趙哲先逃,趙哲軍一觸即潰,婁室與宗弼合兵掩殺,金軍士氣大振,致使南宋十多萬大軍頃刻間土崩瓦解。金軍乘勝追擊,以少勝多,取得了富平之戰的勝利。
富平之戰,宋軍失利。張浚退駐興州,斬趙哲,招集散亡,仍有十萬餘人。命吳玠聚兵扼險於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命榮州防禦使、熙河路馬步軍副總管關師古率部屯駐岷州大潭,孫偓、賈世方收集潰兵,屯駐階成鳳三州以保障四川安全。張浚上書待罪,宋高宗手詔慰勉,沒有追究。而吳玠推波助瀾,以謀反的罪名將曲端交由康隨審問。紹興元年,因酷刑死於恭州,年僅41歲。曲端死後,陝西士大夫莫不惜之,軍民亦皆悵悵,有叛去者。張浚尋得罪,追復端宣州觀察使,諡壯湣。
和尚原之戰
編輯富平之戰後,宋軍大敗,張浚率領殘兵敗將退守秦州,再退至興州,最後退到閬中,才脫離險境。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金軍再次來攻,進逼四川,和尚原成為金軍入川的關鍵點。
吳玠自富平之戰之後收攏殘兵敗將,屯兵積糧為死守計。吳玠軍兵力弱,又與張浚不通音訊,有人勸說吳玠退守漢中,扼守入蜀之路,吳玠毅然說:「我保此,敵決不敢越我而進,此即所以保蜀也。」吳氏兄弟歃血為盟,勉以忠義,將士感泣,誓死抗敵。號稱「吳家軍」。
紹興元年三月,金將沒立首攻受挫,五月出鳳翔(今陝西寶雞),又與烏魯、折合二將分兵並進,出大散關,屯兵北上,企圖夾擊和尚原。初八,烏魯、折合率軍先至和尚原北,但和尚原一帶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軍的騎兵至此寸步難行,進入路狹多石的山谷下馬步行時,吳玠揮兵奮戰,金軍敗,退到黃牛一帶,遇大風雨,士氣大減。三日後,沒立攻箭筈關(今陝西千陽南),企圖南下接應烏魯、折合,又被吳玠部將武顯郎楊政所擊退。戰後,宋廷論功行賞,吳玠授明州觀察使,吳璘為武德大夫、康州團練使、賜金帶、擢秦鳳路兵馬都鈐轄,節制和尚原軍馬。
1131年冬,金軍元帥左監軍兀朮親自領兵軍十萬攻打和尚原,明州觀察使、陝西諸路都統制吳玠憑險據守,金軍久攻不下,於是退軍,這時候宋軍伏兵四起,金軍且戰且退。退了三十里,即將離開和尚原谷口的時候,宋軍在谷口列陣,金軍迎面撞上,大敗。兀朮「剃其須髯而去,中流矢其二,僅以身免」,麾下將士死傷大半。兀朮回到燕京,新任統帥撒離喝屯兵鳳翔府,與宋軍對峙,卻不敢輕易進攻。
饒鳳關之戰
編輯和尚原之戰以後,鎮西軍節度使吳玠讓其弟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榮州防禦使吳璘駐守和尚原,王彥守金州,自己率主力移屯河池(今甘肅徽縣)。紹興三年(1133年)正月,金將撒離喝攻佔了金州(今陝西安康),直逼宋軍在川陝的橋頭堡興元府(今陝西漢中)。寶文閣直學士、利州路經略使、知興元府事劉子羽遣使告急,同時派兵扼守興元府的屏障饒風關(在今陝西石泉西)。吳玠親率數千精騎,由河池日馳三百里救援饒風關,令撒離喝大驚失色說:「來得怎麼這麼快!」撒離喝指揮仰攻,宋軍強弩齊發,亂石摧壓。雙方鏖戰六晝夜,金軍屍積如山,不能得逞。撒離喝募集死士,從險道繞至饒風關之上,居高臨下,打敗了宋軍,奪得了饒風關。
吳玠退保仙人關(在今甘肅徽縣東南),防止金兵由鳳翔入蜀。劉子羽則率三百士兵死守三泉(今陝西寧強西北),以保蜀口。撒離喝雖一度占領漢中,進窺蜀口,但孤軍深入,補給困難,更兼瘟疫流行,王彥收復了金州,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只得被迫放棄漢中。饒風關之戰,金軍雖勝而不勝,宋軍雖敗而不敗。
仙人關之戰
編輯饒風關之戰以後,吳玠調整防禦策略,加強了仙人關的戰備,以便在和尚原失手的情況下,另有一道阻礙金兵入蜀的銅牆鐵壁。他在仙人關修築了名為「殺金坪」的營壘,並採納其弟吳璘的建議,在其後再建一道隘砦。這年歲末,兀朮再次攻蜀,志在必得,命將領們帶上家眷,準備入蜀後作久居之計。在金軍猛攻下,和尚原失守,吳璘率軍轉移,退守川口。
紹興四年(1134年)二月,金軍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與陝西經略使撒離喝、偽齊四川招撫使劉夔指揮十萬金、偽齊聯軍攻打仙人關。吳玠遣士兵萬餘人守殺金坪,以挫金兵銳氣。並接受吳璘的建議,在殺金坪後面構築第二道防線,以防萬一。吳璘獲知金兵攻擊仙人關,率精兵由七方關「倍道」增援,與金兵轉戰七晝夜,始得與駐守仙人關的吳玠軍會合。三月,金軍首先攻打吳玠所部,被擊退。於是轉攻沙金平,用雲梯攻打吳玠軍的營壘,明州觀察使楊政用撞竿摧毀雲梯,以長矛刺金兵。但金兵憑藉人數優勢,猛攻不息,衝動宋軍陣腳。吳璘拔刀劃地,對諸將道:「死則死此,退者斬!」楊政也表示此為四川門戶,寧死不可失守,由此堅定軍心。金人分軍為兩支,兀朮統軍列陣與東,韓常率一軍列陣與西,左右夾擊宋軍。吳璘率敢死隊沖入金人二軍之間,「左縈右繞,隨機而發」。
血戰時久,宋軍不能支撐,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此時金軍援軍到來,吳璘命「駐隊矢」輪射,箭下如雨,金兵傷亡慘重。「死者層積,敵踐而登。」在陣後督軍的撒離喝大喜道:「吾得之矣!」但還是被宋軍阻擊。次日,金兵進攻宋軍營壘西北角樓,宋將武功郎姚仲登樓酣戰,激戰中「樓傾,以帛為繩,挽以復正」;金人用火攻打樓。宋軍以「酒缶撲滅之」。吳玠及時派遣郢州防禦使、利州路馬步軍副總管、統領田晟率軍突入金陣,以長刀左右擊殺。相持到夜晚,宋軍「明炬四山,震鼓動地。布火四山,大震鼓隨之。」第三日,吳玠反擊,遣右軍統領王慶及王武等諸將分紫白旗殺入金營,金兵驚潰,金將韓常左目被射中,金兵不能支,遂引兵宵遁。右軍統制張彥劫橫山寨,斬千餘級,吳玠遣統制官王浚設伏河池,扼其歸路,又敗之。吳玠趁勝收復鳳、秦、隴等州。
吳璘守護川蜀
編輯戰後,吳玠除川陝宣撫副使,拜檢校少師、奉寧軍,保定軍節度使。紹興五年(1135年)十二月,吳玠所部編為右護軍,定國軍承宣使吳璘任統制,六年,吳玠兼營田大使。行營護軍常例不設都統制,右護軍由四川宣撫使吳玠直接統轄。紹興九年(1139年)春,吳玠病重,無力統轄軍隊,任命吳璘為都統制以統轄右護軍。六月,吳玠病死,吳璘繼領右護軍。
當時宋金議和,金歸還陝西,吳璘兼任秦鳳路經略安撫使、知秦州事,吳璘認為此次和議不穩固,為防金朝反覆無常,只以牙校三隊前往秦州,主力仍固守原地。紹興十年五月,金毀約攻入陝西,占領永興軍等地,右護軍近一半因出戍而被隔絕在陝北,吳璘被任命為同節制陝西諸路軍馬以統領陝西宋軍抗金。六月,幾乎與昌州觀察使、樞密院副都承旨、沿淮制置使、東京副留守劉錡保衛順昌之戰的同時,吳璘與武康軍承宣使、川陝宣撫使司都統制楊政,彰武軍承宣使、樞密院都統制郭浩等與西線金軍主將撤離喝大戰於鳳翔府、扶風,宋軍攻占扶風,又大敗撒離喝於鳳翔城西百通坊,隔在陝北的右護軍得以撤回川陝邊境。戰後,吳璘、楊政、郭浩以功建節,拜鎮西軍節度使、武當軍節度使、奉國軍節度使,共授侍衛親軍步軍司都虞候。紹興十一年九月,吳璘又攻占秦州,大敗金兵於秦州北的剡家灣,收復陝北一些州縣,聲振關中。
結果
編輯1142年宋金簽訂「紹興和議」,將陝西劃歸金國,宋金邊界由東到西為淮河到大散關,吳璘等奉命退兵,新復諸地重又劃歸金朝,至此宋金川陝爭奪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