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米亞斯科夫斯基
尼古拉·雅科夫列維奇·米亞斯科夫斯基(俄語:Николай Яковлевич Мясковский,1881年4月20日—1950年8月8日),俄羅斯-蘇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最為人所認識的是一生創作了27首交響曲,佔其87首已編號的作品中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產量。後人稱他為「蘇聯交響曲之父」。
尼古拉·米亞斯科夫斯基 Николай Яковлевич Мясковский | ||||
---|---|---|---|---|
羅馬拼音 | Nikolai Yakovlevich Myaskovsky | |||
出生 | 1881年4月20日 俄屬波蘭華沙省華沙附近的莫德林要塞 | |||
逝世 | 1950年8月8日(69歲) 蘇聯莫斯科 | |||
國籍 | 俄羅斯 | |||
知名作品 | 二十七部交響曲,兩部協奏曲,十三首弦樂四重奏,兩首大提琴奏鳴曲,九首鋼琴奏鳴曲 | |||
獎項 |
| |||
所屬時期/樂派 | 浪漫樂派,20世紀 | |||
擅長類型 | 管弦樂,室內樂,鋼琴獨奏 | |||
師從 | ||||
學生/受影響人物 |
生平
編輯早期時代
編輯米亞斯科夫斯基出生於華沙附近的一個要塞,[1]其父是一名軍事工程師。青年時代移居至聖彼得堡。早年因家庭並不支持其修讀音樂,因此被派往接受軍事訓練,1896年,米亞斯科夫斯基欣賞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啟發他立志成為作曲家。1902年從軍校畢業後,一方面在莫斯科軍營中擔任工程師,同時間利用私人時間跟作曲家格里埃爾學習。1906年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格納祖諾夫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學習作曲,同時亦結識了普羅科菲耶夫,二人成為終身好友。
在音樂學院中,米亞斯科夫斯基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響。這從他的畢業作品《c小調第一交響曲》中可見一斑;另一位則是史加爾亞賓。他的《d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和極具狂暴而陰鬱的《a小調第三交響曲》都能找到史加爾亞賓式的寫作技巧。
1911年畢業後,開始從事音樂評論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派往奧地利前線,後因戰傷調往塔林海軍基地擔任防禦工作。這段時期,他創作了《e小調第四交響曲》和《D大調第五交響曲》-兩首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聽眾反映都很熱烈,後者亦成為其為俄國以至世界樂壇所熟知的作品。在這段期間,他的父親、姑姐和妹夫均先後過世,令他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十月革命期間,他參加紅軍。1921年成為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並加入作曲家聯盟,並定居於莫斯科。
後期時代
編輯執教的米亞斯科夫斯基仍活躍於交響樂創作,從反思十月革命的《降E小調第六交響曲》(1921年開始創作,1923年完稿,1947年修訂)、融入蘇聯各地曲調,反應民俗的《A大調第八交響曲「斯捷潘·拉金」》(1925年)、《G小調第十二交響曲「集體農場」》(1932年),到抽象而具實驗性的《B小調第七交響曲》(1922年)、《F小調第十交響曲》(1927年)、《降B小調第十三交響曲》(1933年)等等皆有涉獵,歐美各地樂團在1920年代及1930年代的音樂會中也頻繁演奏這幾部交響曲(其中第十三交響曲甚至在美國舉行世界首演)。不過1933年,斯大林主義及社會主義寫實主義開始充斥蘇聯社會,米亞斯科夫斯基的作曲風格因此有所收斂,《第十三交響曲》完成後便不再有前衛作品面世。儘管如此,其創作數目與水準不減反增,諸如《D小調十五號交響曲》、《F大調十六號交響曲「飛行」》(皆作於1934年)、《升G小調十七號交響曲》、題獻十月革命二十周年的《C大調十八號交響曲》(皆作於1937年)等等,既符合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要求,又能引起大眾共鳴,還保持了較高的藝術水平。米亞斯科夫斯基因此逐漸獲得「莫斯科音樂界的良心」之稱。此期間由於開始創作弦樂四重奏(第一首A小調於1930年完成),並修訂了幾首革命前寫成的鋼琴奏鳴曲等,其室內樂的產量亦有所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由蘇聯政府安排,與普羅科菲耶夫、哈恰圖良等同事疏散至高加索山脈中,今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一帶。受到蘇德戰爭及高加索當地音樂的影響,米亞斯科夫斯基分別創作了《B小調第二十二交響曲「敘事交響曲」》及《A小調第二十三交響曲「交響組曲」》。1945年終戰後回到莫斯科,旋即受到日丹諾夫文化政策的影響,1947年與普羅科菲耶夫、哈恰圖良、肖斯塔科維奇等樂壇巨頭一起被日丹諾夫批判為反蘇聯的形式主義作曲家,許多作品遭到禁演。不過米亞斯科夫斯基並未屈服於官方壓力而為自己的「形式主義」(或可視為個人主義)道歉,也未參與相關的擺樣子聽證會,而是繼續埋頭創作,直到1950年因癌症去世為止,享年69歲。兩部遺作《C小調第二十七交響曲》與《A小調第十三弦樂四重奏》(皆完成於1949年)結構緊湊、情感真摯,首演後大受歡迎,可見其在交響樂及室內樂兩方面的作曲技巧都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也為他死後獲得標誌着平反的第五枚斯大林獎(追授一等)立下基礎。
米亞斯科夫斯基生前獲斯大林獎的作品皆作於晚期:
音樂
編輯米亞斯科夫斯基在創作上始終與蘇聯官方保持一致,但仍然未能避免在1948年受到批判。米亞斯科夫斯基曾多次獲得斯大林獎和列寧獎。
米亞斯科夫斯基是著名的多產作曲家。在十月革命前的作品大多色彩灰暗、和聲陰晦,類似斯克里亞賓風格。十月革命後的作品較為樂觀,常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大部分作品採用傳統曲式,結構嚴謹,氣魄恢弘,技術嫻熟,在蘇聯音樂史上起開先河之作用。
榮譽
編輯-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功勳藝術工作者榮譽稱號(1926年)
- 蘇聯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1946年)
- 斯大林獎(五次)
- 列寧勳章(1943年)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Alexei Ikonnikov, Myaskovsky: his life and work. Translated from the Russian.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46. Reprinted by Greenwood Press, 1969, ISBN 0837121582.
- Harlow Robinson, Sergei Prokofiev: A Biography, ISBN 1555535178 (new paperback edition) — referred to in main text.
- David Fanning, liner notes to Myaskovsky: Symphony No.6, Deutsche Grammophon 289 471 655-2.
- Philip Taylor, liner notes to Myaskovsky: Symphony No.27, Cello Concerto, Chandos 10025.
- Andrew Huth, liner notes to Tchaikovsky & Myaskovsky: Violin Concertos, Philips 289 473 343-2.